马来西亚文人朵拉,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答应不是做到》。作者在总结人们的应酬交际活动时,提出了一个值得交际者反思和重视的现象。文章写道:很多时候,我们要求别人办事,他们的反应是“好的,好的”。年轻的时候,我们听到朋友这样回答,就非常放心,并且感动得很,因为有些朋友实在是才结交不久的。然而过不多久,便发现自己的心放得太早了。
当人们点着头说“好的,好的”时,他只是口头上说好,至于真的去实行,如果十个里有一个,就是你的幸运了。作者说,这类交际者“承诺时,态度看起来非常诚恳,日子走过,把说过的话当成风中的黄叶,刹时便无影无踪。”
作者在宽慰和谅解朋友的同时,自己也陷入了这样的误区:自以为纯纯的我,究其实是蠢蠢的我。在这个大家都忙忙碌碌的年代,居然妄想朋友听见你的要求,就抛下自己手中的事务不去处理,而特别为不在他眼前的你去奔波?
时常用自己的心去度朋友之腹,结果得到的是误解。也用不着去埋怨被谁欺骗,骗自己的其实正是自己。大家都说“答应并不表示做到”,大家可以答应你任何事,但是没有一次替你做。
然而,终于有一件事,使作者认识到了自己是陷入了做人的泥淖之中,那是一个很少见面很少交往,也从没说过什么知心话语的朋友,他在4个月前说过要帮忙,而他居然真的去做了!
作者说,这件事让她汗颜,让她惭愧。她说原来的想法做法是要不得的作风,像政客们的做法,往往在选举前不断许下各种不管能不能实现的谎言,等一旦当选,做法却是另外一套。她提醒人们,做朋友不要做得像个政客。
读完朵拉的这篇散文,我们也豁然感受到了一种同样的指责。反省自己,我们无法不让自己对号入座。难道日常的生活中,对朋友、对同事、对妻女,这种“好的,好的”的答应,过后就全然没有这回事的次数还少吗?
朋友一次次失望,为了面子,他们没有指责过我们,也许他们习以为常了。我们也有过脸红的时刻,那是天真不可欺的孩子一次次责问我们:“今天答应带我去公园,明天答应带我去书店,怎么老说话不算数?”
其实,承诺是一种信誉,一种责任。我们全然忽视了它的重要意义。答应帮助别人做的一点小事,是没有必要签合同的。承诺的结果是应诺,履践诺言。
承诺是一种信誉,更是一种信念。
言而无信,不知其可。答应了没有兑现,失去的不仅是信任,而且是生存的空间。当人们点着头说“好的,好的”时,他只是口头上说好,至于真的去实行,如果十个里有一个,就是你的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