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子女的养育过程,其实就是父母对孩子启蒙教育的过程。家庭教育是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也是对孩子影响最为宽广和深远的。因此,无论从时间上来说还是从空间上来说,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都是其他教育所达不到的。血缘关系和经济关系,使家庭成为孩子最直接、最亲切、最可信赖的教育力量。
父母对子女的养育过程,其实就是父母对孩子启蒙教育的过程。家庭教育是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也是对孩子影响最为宽广和深远的。因此,无论从时间上来说还是从空间上来说,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都是其他教育所达不到的。血缘关系和经济关系,使家庭成为孩子最直接、最亲切、最可信赖的教育力量。
父母即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谈、举止将时时刻刻影响着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许多年轻父母的重视。然而,有些父母却只知道一味地要求孩子,而自己在生活中却没有起到表率的作用,有的甚至与自己对孩子所教育的恰恰相反,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
家教二三事
父母的教育就如同在白纸上画画,第一笔怎么画,画什么,涂什么颜色等,对儿童今后能否画出美丽的人生画卷是相当重要的。然而遗憾的是,在不少家庭中,“第一所学校”里的“第一任教师”却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子育人”。种种现象表明,不少“第一任教师”固执地遵循自我编撰的“教学大纲”与“教学原则”,不但没有给孩子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的环境与条件,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孩子,给孩子的心理增加了包袱,给以后的成长留下了隐患。
家教观察
孩子来到人间后,第一次喜、怒、哀、乐,第一次学说话,第一次学走路,明白的第一个道理都发生在家里。家庭的起始教育将对孩子产生终身的影响。如果父母们采用了不当的教育方法,孩子们也就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表现,但这绝不是孩子单方面的原因,一定是家庭教育与孩子脱了节,比如:
(1)孩子进校读书就归老师管了,致使家庭教育无法与学校教育配合。
(2)不注意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使得孩子的学习效率不高。
(3)不注意主动与老师沟通,认为只要老师不打电话、不叫家长就说明孩子没有问题。
(4)在孩子面前讲老师的弱点与缺点,导致老师在孩子心中没有威严。
(5)出现事故后总是寻找别人的过错,让孩子学得不爱承担责任。
(6)只看作业是不是完成,而不会试探性地了解孩子是否真正会做。
(7)以为有一父亲或者母亲管教孩子就可以,而不知父母要共同教育、影响孩子。
(8)对子女期望过高,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
(9)当孩子出现学习困难时,以为找家教老师就是最好方法,不会从自己的家庭教育中找原因。
(11)不注重对孩子爱好的培养,孩子没有一技之长和爱好。
(12)一些父母认为“不打不成才”,常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孩子,从而带来许多不良后果。
(13)不注重父母个人素质的提高,以为家庭教育谁都能做好。
(14)不懂得宽容与民主也是教育。
专家方案
●如何做好家庭教育,专家给出了以下几点:
(1)父母要为孩子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位成员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对儿童个性品质的形成影响巨大。研究证实,孩子与父母早年形成的亲子关系,是将来孩子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如果孩子在幼儿时期没有与父母形成良好的关系,那么其长大后也很难与他人融洽相处。如果家庭关系不和睦,整日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争吵不休,会导致孩子性情暴躁、胆怯、自私、没有安全感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孩子养成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2)重视早期教育,身教重于言传。在孩子眼中,父母就是他的榜样,由于孩子小,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父母怎样做,孩子就会怎样学。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衡量是非的标准常常来自与父母的言传身教,从孩子的言行举止中就可以看到父母的素质了。
(3)理解和尊重孩子。理解和尊重,是沟通父母与子女情感的桥梁,也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鲁迅先生在教子时,曾经说到:“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截然不同,倘不能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展。”因此,父母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理解孩子,把孩子看成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和自己平等的人。在家庭生活中,要讲求民主与平等,要多和孩子一起讨论,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尽可能采纳他们的意见。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尊重孩子不是放任孩子,孩子毕竟是孩子,要注意引导和教育。
(4)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孩子还没有形成一种内在的力量,来促使他们坚持进行一些需要克服困难的活动。这时父母就应该为孩子设立一些外在的因素,如多多鼓励和表扬等。得到鼓励的孩子往往在做事的时候会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孩子的自信心不足,当他的行为得到父母的肯定时,信心就会得到很大增强;而当受到父母批评时,自信心就会大打折扣。比如:看孩子画画,即使孩子画得不太好,也不要说“呀!你画得真丑,真难看”,这样,对孩子就是一个打击,孩子也会失去信心,对自己所做的事没有兴趣。
(5)因材施教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人们常说: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可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却很少考虑到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有些父母一味地强调自己的孩子不能跟上别的孩子的脚步,不能向最好的孩子看齐,却并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肯定是有所不同的。只有对孩子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也就是说,父母要在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情绪特点、兴趣爱好等的基础上,再结合孩子的自身优势实行特色教育,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知识导读
著名教育学家塞利格曼指出:父母批评孩子的方式是否正确,明显地影响着孩子日后的性格是属于乐观型还是属于悲观型。孩子做了错事,肯定要受父母的批评,这是没错的。但是对孩子的批评应该恰如其分,不应把几次错误夸大成永久性的过失。父母应该具体指出孩子的错误及犯错误的原因,使孩子明白自己究竟错在了什么地方,并且知道这种错误是可以改变的,知道从何处着手改变。
家庭与学校教育TIPS:多与幼稚园老师沟通
上班族父母由于工作紧张忙碌,平时没有太多的时间。但是,不管怎样,一定要让幼稚园的老师熟悉你,即便偶尔碰上,也要让老师知道你对孩子的教育很感兴趣,也很重视。你可以偶尔提前半小时送孩子进幼稚园,或提前半小时来接孩子,利用这个时间与老师交流,哪怕只是彼此问问好也是有益的。
如果孩子生病不能上幼儿园了,不要仅仅向老师请假,还要问问老师孩子的课程上到什么地方了,在家里如何给孩子补课。这样孩子在返园时,就可以与其他小朋友相互交流。
另外,上班族父母要给老师留下联系电话或电子邮件地址,以便孩子在幼稚园里发生任何问题时,老师可随时与其联系。
孩子品德培养,教子第一课
每一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也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而一个合格的人才应该是德才兼备的。为此,首先要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品德。父母的教育在孩子的品德形成进程中是占首位的,因此,每一个父母都应该本着对社会负责的心态,重视并加强对孩子品德的培养。而如何在家庭中对孩子实施品德教育,是越来越多的父母们应该重视和关心的话题。
家庭品德教育二三事
父母对孩子的品德培养既要抓得早,又要抓得严,同时更要讲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品德的可塑性,关键在教育。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启发孩子认识自己,树立他自己的模仿榜样,加强集体观念,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道德品质的发展是贯穿于人一生的,所以即使是家庭的教育工作也是长期的、重复的教育过程,父母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家庭品德教育观察
现代社会,各种竞争日益激烈,很多父母都十分重视对孩子竞争力的培养,但是这种竞争力的培养多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而对于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往往被忽视了。此外,由于现在生活条件逐渐优越,而且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往往对其过分宠爱,致使孩子“骄、娇”二气严重,有的甚至还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要知道道德品质低劣的人,即使有再多的学识,再高的本领,也不会受到社会的欢迎。所以,父母应看到,孩子将来的生存能力不仅仅包括竞争力,还包括道德和品质在内。
专家方案
(1)要抓好孩子的品德教育,就要从品德形成的起点开始,先入为主,以便从最开始就在孩子的大脑中留下牢固的、良好的、深刻的印象。
(2)寓教育于故事、游戏之中。孩子心理上具有一种特性,就是容易接受暗示和具体形象,对新鲜事物既好奇又爱模仿。孩子对道德行为的认识,最初都是浮浅的表面现象,然后逐步到比较深入的本质的理解,并且常以成人的认可为标准。因此,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看电影、做游戏等方式来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3)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及人生道路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重视自身的品德和文化修养,子女就可以从父母的模范行为中吸取很多有益的营养。
(4)创造良好的教育气氛。孩子最主要的生活环境是家庭,因此,孩子道德品质、性格、兴趣爱好的形成都在无形中受着家里的环境和气氛的影响。为了陶冶孩子的良好情操并逐步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父母要努力营造一种团结友爱、民主活泼、勤奋好学和勤俭朴素的良好的家庭环境。
知识导读
既然家庭品德教育如此重要,那么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一般认为,2~6岁是一个人品德、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很容易接受,并能够形成暂时性的神经联系。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一切都非常牢固,并且将成为孩子的“第二天性”。实践证明:对一个不良个性及品德的改造,往往比培养一个优良的品质要困难得多。因此,父母应该注意从小就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家庭与学校教育TIPS:品德教育的内容
●培养孩子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培养孩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和公共财物的品质。
(2)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不应该是抽象的,而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通过具体的事物和人物,让孩子懂得这样做的道理。
(3)父母要重视对孩子文明礼貌行为的培养。
(4)教育孩子关心集体,为集体做好事,参加力所能及的值日活动。
(5)培养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增强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6)教育的基础是诚实善良,善良是美好心灵的核心。要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让孩子把对父母的爱、对家庭的爱扩大到爱同伴、爱集体、爱社会;让孩子从小体会做好事所带来的欢乐。
好习惯,从小培养最重要
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必须有好的素质。好的习惯,必须从小养成,任何有所成就的人都需要付出努力,都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好习惯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他才能成功。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天才,一些人并不是天资聪明,可他们重视从小培养好习惯,不断的努力,最终获得成功。
习惯二三事
习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形成的,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好的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如果不注重从小养成好习惯,就会让坏习气困扰自己,直至很难摆脱而最终酿成大祸。遗憾的是,很多父母都没有认识到娇惯可能会给孩子的将来留下的隐患。因为这样的孩子,往往自己也不严格要求自己,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一失足成千古恨,给自己的一生留下了无尽的悔恨,可见,从小培养好习惯是多么重要,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们万万不能轻视。
习惯观察
现在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宝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凡事总是依靠父母。甚至,现在有许多的新闻报道称,有些大学生离开父母在学校生活竟然无法自理,因而导致自杀或者退学,最终无法完成学业。这些虽然是孩子自己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但其中父母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从孩子懂事的时候起,父母就忽略了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而最终导致孩子一些坏习惯的养成。
专家方案
(1)习惯培养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父母首先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在孩子习惯培养上取得好的效果。建议父母们在培养孩子习惯的时候,首先要尊重儿童,要把儿童放在主人的地位去思考问题。
(2)习惯养成要注重第一次。在培养孩子习惯的同时,要特别注重第一次。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不仅如此,如果某些好习惯已经养成了,父母就不要轻易允诺孩子做改变习惯的事情。一旦有了例外,已经养成的好习惯也有可能被很快丢掉,而不良习惯则迅速形成。
(3)习惯培养要按层次进行。我们常说做事情要按步骤进行,习惯培养同样如此。也就是说,父母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地进行,不可操之过急。如果太过急躁,反而可能会“欲速则不达”。
(4)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要具体。父母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时候,不能泛泛地讲,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提出非常具体的要求。这样,孩子就有了目标,也就知道了自己该怎么做,不同的场合、时间该做什么了。尤其是对于年龄小的孩子,父母更要形象、直观、具体地提出孩子应该做的事情,要让要求看得见、摸得着。
(5)习惯培养要找好突破口。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时候,不能不分时机地一味唠叨或者强制,而要想点儿聪明的办法。比如,有的父母使用激将法,有的父母使用比较法,有的父母使用体验法,等等。不管什么方法,重要的是这种方法要能够真正引导孩子的精神和心。要了解孩子,有针对性地用孩子的特长作为突破点。找到突破口以后,父母不要枯燥地说教,而是要把引导和训练结合起来。
(6)习惯培养需要必要的训练。一个人的正确行为从哪里来?心理学研究证实,一个人的正确行为往往来自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认识经过严格训练,并最终强化成正确的行为。但是,一次偶然的好的行为还不能算是习惯,只有把这些正确的行为不断地进行强化,持之以恒,才能是正确的行为变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这时,好习惯也就形成了。因此,习惯培养中,训练是特别重要的一环。
(7)主动与学校沟通配合。培养良好习惯绝不仅仅是家庭的事情,要取得好的效果,父母要及时与学校沟通,并积极与学校教育配合。这样做,才能达到家校共振,使孩子的好行为真正变成稳定的、自动化的习惯。否则,如果父母与老师之间缺乏沟通,在家一套教育,在学校一套教育,孩子往往会变得在家一个样,在学校里一个样。
(8)家庭内部要保持一致性。可以说,习惯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父母的耐心和恒心,而且还需要一个系统环境来支持。这个系统环境不仅限于家庭,还包括学校和社会,以及家庭内部环境的一致性。家庭内部的一致性,也不仅仅指父母之间的互相配合,还包括整个家族之间的密切合作。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好更快地形成良好习惯。
知识导读
有些孩子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误,这不是因为没有受到惩罚,而是因为没有立即受到惩罚。有一些父母常常碍于面子,或不想亲自对孩子进行惩罚,当发现孩子做错了事或者有某些不良习惯后,常常爱对孩子说:“你等着,等你爸回来了有你好看的!”“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这些话对孩子来说通常会起到两个作用:一是诚惶诚恐,只想赶快逃离家庭;一是不当一回事儿,把父母的话早忘耳根后了。可见,不及时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惩罚,孩子会觉得你不过是说说而已,该犯的错误还是照样犯。这样,父母的话就无法起到惩罚的作用。所以,当发现孩子做错了某件事时,必须赶快执行惩罚措施。
家庭与学校教育TIPS:习惯培养
从心理学讲,习惯是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个具体的事件中,日积月累而成的。因此,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就要从儿童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着手。习惯的培养不是光靠说教就能完成的,孩子身边的每一个人,不管是有好习惯的,还是有坏习惯的,都是他学习的榜样,尤其是父母、爷爷奶奶等。大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他产生影响。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养成的,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逐步养成。因此,父母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要坚持到底。
家庭教育,成功实施的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现代家庭大多是三口之家,我国的家庭类型大多是“四二一”型,即四个老人,一对父母,一个孩子。因此,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对孩子的任性和无理取闹,许多父母常常束手无策,加上老一辈的宠爱,便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怎样教育孩子才有效果,是许多父母十分头痛的事,因而也成了现代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
家庭教育二三事
现在,绝大多数父母都很注意和关注孩子的成长。为孩子的成长费了不少心思和精力,不但自己注意言行举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而且认真地学习一些好的家庭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良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事实证明,这是很正确的。父母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会影响教育效果,但并不决定教育效果。决定教育效果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能力,也就是看父母是否具有帮助孩子形成好的习惯、帮助孩子改变不良行为的能力。
家庭教育观察
●如今对孩子的早期训练已向年轻的父母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以下列出一些家教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希望父母从中能得到一点启示:
[不良的榜样]身教胜于言传,父母的不良习惯如咬手指、讲秽语、爱打架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表现在自己的行为上。因此,身为父母或长辈,应时刻注意加强自身的修养,纠正不良习惯。
[干涉太多]对孩子束手束脚,稍不合大人的意,就横加指责或干涉。比如,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嬉闹时,如果声音大了点,父母就喋喋不休地批评孩子,使得孩子不敢过多地表露自己,养成畏首畏尾的毛病。
[不理解孩子]当孩子向父母表达自己的要求或感情,或向父母求助时,父母常常觉得孩子的看法荒唐可笑,未加注意或没有共鸣。这会使孩子懒于交流。
[模棱两可的语言]在指导孩子时,父母说话不够直接。例如让孩子上床睡觉时说:“宝宝,你现在睡觉好吗?”实际上,这样的语言是在提示孩子他有选择的余地,他可以不睡觉。于是孩子往往不听大人的话,反其道而行之。
[失控]当孩子做错事情或闯祸时,父母不能把握自己的情绪,大发雷霆,甚至对孩子进行体罚,这会使孩子觉得父母对待自己太苛刻,不讲道理,以后就很容易出现不听大人话,与父母不融洽的现象。并且,当孩子心中有怨愤时,还会以同样的粗暴方式对待同伴。
[体罚后反悔]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或做错事情后,父母对孩子拳脚相加,但等到怒气平息后,又后悔对孩子的惩罚,甚至跟孩子说对不起。导致孩子对父母这种出尔反尔的教育感到迷惘,失去对父母的尊敬,以后不拿父母的话当回事。
专家方案
●如何成功地实施家庭教育,专家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树立父母的威信。父母要想让孩子听自己的话,愿意接受自己的教育,就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学会如何为人父母,严于律己,这样才能谈得上教育孩子;同时,还要积极学习,及时补充自身的不足,在孩子心中树立一个高大的形象,这样,父母说话才会有分量,才能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起威信。
(2)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就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因材施教,才能有的放矢;同时,要尊重孩子的合理要求,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父母要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经常做做“心理换位”,多体会孩子的苦恼,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孩子的需要。父母只有与孩子同乐、同忧,孩子才会感受到父母的爱,愿意与父母亲近,愿意听从父母的教导,这样教育效果就会倍增。
(3)要具有一定的机智和理性。在批评和矫正孩子的错误时,有些父母不讲究方法,直接打骂,结果不但没有收到好的教育效果,还让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更加不愿听从父母的话。而聪明的父母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先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孩子知道这样的错误需要改正,也相信孩子能够改正,这样教育效果自现。当遇到孩子“顶牛”时,父母应避其锋芒,先转移其注意力,使双方都冷静下来,等心平气和了再找机会交谈,效果会更好。因此,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理智地处理问题。
知识导读
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父母不要轻易放弃,不要在说教了几次没有效果后,就认为孩子“不可救药”了。教育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任务,并允许反复,所以,不要指望一劳永逸。孩子在进步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反复,这是正常现象。父母应当允许孩子反复,并抓住反复的机会进行进一步教育,促使孩子继续进步。抓反复,要反复抓,这样教育才会生效,才会成功。
家庭与学校教育TIPS:注意家教的细节
●在对孩子实施教育时,要让孩子对父母的指令很快有回应,下列几个细节要注意:
(1)不要离他太远。距离是孩子对父母的言语最直观的感觉。太远,孩子会觉得与自己关系不大。因此,与其在厨房遥控,不如靠近他。
(2)最好用眼睛看着他,叫他的名字,对他说话。如果父母一边与孩子说话,一边做其他的事,则很难引起孩子的重视,那么就容易导致孩子对父母的话忽略不听。
(3)态度要温和而坚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态度是坚定的。但是不要大吼大叫或用狂怒的声调命令孩子,否则,孩子就会只有当父母怒气冲天时才有反应。因此,命令孩子时,大人要努力保持平静。
(4)多用正面的话鼓励,而不要说反面的话或用威胁的语句。与其对孩子说“你再不去洗手,就别吃饭了”,还不如说“要吃饭了,现在该去洗手了”。
(5)父母说出的话要配合行动。只有语言,力度是不够的,还要有行动的配合,与其三番两次叫孩子关电视,不如说一次就上前关掉。这样,孩子印象会更深刻地认识到你说的话是一定要执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