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天文探谜
3287500000007

第7章 原星系与矮星系之争

但1989年夏天,阿雷西博射电天文台的一位负责人在位于室女星座η星东北1.5度的地方,意外发现了一团椭圆形星际氢云。天文学家M·海因斯从1976年以来,就开始系统收集天空中的这类星云,当他得知这片星云被发现后,便同发现者共同合作,对这块云团进行了深入的观测。通过连续观测,他们得出了一致的结果:这块云团距离地球6500万光年,直径大约65万光年,比银河系大6倍以上,相当于太阳质量的210亿倍,他们认为,这块云团属于“原星系”,是一个演化很慢的星系。如果这种假说成立的话,那么,这对宇宙大爆炸学说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宇宙大爆炸学说认为,宇宙中所有的星系都是在大爆炸后10至20亿年间形成的,可这一发现却表明,近期仍有星系不断在生成。

也有科学家不同意上述的假说,如英国剑桥大学天文研究所的科学家麦克马洪和伊尔文通过对这块云团的观测,发现在云团内一些不太亮的物质中隐藏着许多蓝色区域,这些蓝区发射的光是由电离氧和电离氢形成的,也就是说,该星系含有由坍缩星际气体形成的新生恒星区域,说明这是一个已经成熟了的星系,应属于正常的矮星系。

但星云的发现者焦凡尼里则认为,麦克马洪和伊尔文观测到的星光,可能和他们看到的不一样,剑桥小组看到的大概是来自云团之前或以后的天体。

美国加州工学院的迪奥戈维斯盖用2.5米望远镜摄得云团的光谱,光谱中有氢和二次电离氧的发射线,他认为这个云团是一种年轻的星爆矮星系,其中有氧的成分,说明它不是大爆炸留下来的原始物质。如果这个说法成立,将是对大爆炸宇宙学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