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老年心理诊所
32874700000031

第31章 小外孙拆坏了小汽车

小外孙怎么这样能破坏

现在,坐在我面前的来访者是孩子的姥姥。看来有几分修养的老人却也急切地说:“我们的小外孙太可气了!孩子的妈妈没空来,再者平时孩子也是跟我,所以,恳请指点迷津。”

“孩子出了什么问题?不用急,我们一起来讨论。”落座后我平缓地问。

老人还是有些激动:“我们的外孙刚刚两岁,应该说平时倒是很讨人喜欢的,就是有一样,太气人了——只要有什么新鲜一点的玩具或别的东西到了他手上,一会儿功夫准给你鼓捣坏了。唉呀,不知他亲手弄坏了多少好玩具!为这,闹过孩子好几次了,也不管用。这不,昀近他爸爸出差,今天回家来给宝贝儿子新买回来一辆玩具汽车。孩子倒是真喜欢,小汽车到了手上,着迷一样地就自己玩了起来。可转眼的功夫,就把小汽车给鼓捣坏了,小汽车被拆成了好几块,轮子也掉了。他爸爸说是花了不少钱买的,多让人心疼。”说到这里,老人摇了摇头,叹了口气,“咳!真拿他没办法。您说,这孩子怎么这么能破坏东西?怎么这么可气?”

闻言至此,我反而开怀地笑了:“不是‘可气’,是‘可喜’呀!”

“您不是开玩笑吧?”老人真的有点困惑了。

像这位老人介绍的这种孩子弄坏玩具的情形,在有孩子的家庭大多都有过类似的镜头。于是,不少成人常感到迷惑:这孩子怎么这样坏?怎么这么能破坏东西?常常忘了其实自己小时候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破坏性”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看,孩子的这种“破坏性”行为,是由好奇心引起的一种探索性行为,是创造欲望引发的一种创造性行为。我们知道,孩子长到一两岁,随着肢体的发育,活动能力逐渐增强,个体的独立性加强了,他们认识事物的积极性也增强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已经不再满足于以前的用眼看,用嘴触,还要用双手去触摸,用身体去试探;已经不再满足于对事物表面的认识,还要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去探究事物内部的秘密。以前那些只能看到不能摸到的他认为神奇的东西,对他都是那么具有吸引力。这个阶段孩子的探索性和创造性行为,有一种执着性,有一种打破沙祸“问”到底的精神,不把自己所探求的东西内部秘密弄明日,他是决不罢休的。同时,这时候的孩子,既没有是非观念,也没有道德观念,更没有价值观念。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好东西和坏东西,不知道什么叫值钱的东西和不值钱的东西。他们只知道被求知的欲望所驱使。于是,许多好东西被他们亲手“破坏”了,于是,他们的这种探索性和创造性行为似乎成了一种“破坏性”行为。

谈了上面的意思之后,我说:“这样看来,孩子的‘破坏性’行为原来是一件的好事了。有人说,小时候拆汽车的孩子,也许就是将来的汽车大王!如此说来,您的外孙拆汽车岂不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了?您看这是开玩笑吗?”

“孩子拆汽车还有这么多道理,真没想到。这么说不能简单地反对孩子的破坏东西了?”老人有所领悟。

“是的,成人对这时候孩子的破坏性行为,不应当给予简单的一概否定,而应当正确引导。”我肯定地说。

需要的是正确引导

对于孩子的这种“破坏性”行为,成人应从两方面着手引导。

首先是对孩子这个阶段的某些“破坏性”行为要正确认识。成人要看到其背后表现出来的是孩子正常的心理特点,是孩子正常的发育现象,是孩子的一种积极的探索性和可贵的创造性。

其次是在行为上要保护孩子的这种“破坏性”行为。成人不能随意训斥或打骂孩子,更不能不准孩子摸这摸那,而应该鼓励孩子去积极地认识新事物。必要时成人还应要给孩子创设一定的探索环境,让他拆卸一些东西,以帮助孩子满足探索事物认识事物的欲望,以保护孩子积极的探索性和可贵的创造性。例如,当孩子要拆卸玩具汽车时,成人就可以帮助他拆卸,拆卸以后,再帮助他安装起来。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认识了玩具汽车的构造,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这对孩子的一生的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事实上,确有一些在某一领域很有成就的人,就是从小时候的这样的“破坏性”行为起步的。

当然,孩子有时是因为生气,使性子,发脾气,故意把东西弄坏。对这种破坏性行为,成人要坚决制止,而且要弄清孩子不高兴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加以教育引导。

“看来,教育孩子真要做个有心人。”老人深有感触地说,“对孩子的有些‘破坏性’行为,确实要给予保护和肯定,来培养孩子探索性和创造性。谢谢您的指教。”

“当姥姥的能有这样的态度,您的外孙是幸运的。”我赞叹地说,“愿您的外孙永远保持积极的探索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