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老年心理诊所
32874700000019

第19章 “空巢老太”的孤独

这个家不过是个空窝

这一天,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前来找我。

这位老太太举止优雅,谈吐得体,看得出是受过很好教育和见过世面的人。老太太说她姓许,今年73岁。落座后,我恭敬地问:“您有什么困难需要我帮助?”

许老太神色黯然地向我讲述了她的故事。

许老太一生共养育了六个儿女,现在一个个都成长为教授、副教授、艺术家、高级工程师、讲师……其中有两儿一女还分别旅居国外。她为争气的儿女们感到欣慰和自豪,儿女们能成为国家的栋梁,这是她和已去世半年的丈夫的共同心愿。

她和丈夫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辛勤忙碌了一生,不但在自己所从事的科研领域做出了突出成就,而且在百忙之中,辛勤抚育了六个儿女。儿女们一个个成为出色的人才,她和丈夫都十分高兴,全家聚一起时,充满着浓郁温馨的亲情气氛。每个儿女立业成家,她都感到一份欣喜和自豪。但这只是短暂的,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份思念和失落。尽管如此,她和丈夫还是欣慰地把儿女们一个个送上新的人生征程,让儿女到更广阔的天空去飞翔。因为他们知道,未来的世界是属于青年人的。她和丈夫只希望儿女们能在工作允许的情况下常回来看看,就心满意足了。

儿女们一个个陆续离家,许老太虽然心里难受,但毕竟有老伴在陪伴她,替她解心宽。另外,昀小的也是她们昀疼爱的小儿子还在他们身边。因此,她也没感到日子多么难捱。可就在小儿子赴美国学习不久,丈夫由于心肌梗塞突然去世了。那段日子对许老太来说,无异于天塌地陷,她感到生活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说到这里,许老太颤抖地掏出手帕,擦拭着情不自禁的眼泪。

许老太看我注视着她,不好意思说了句对不起,平静了一下心情,接着又讲下去:“儿女们回来办完丧事后,又都一个个地离家走了。偌大的房间只剩下我孤零零的一个。我好像觉得自己生活在坟墓里,每当夜深人静时,更是如此。年轻时,我就好交际,好歌舞,退休了,我还喜欢唱京戏,兴致来了就由丈夫拉京胡我伴唱。自从儿女们离开了家门,我就感觉到了一种孤独。不过,那时到底有老伴,家里还时不时地传出我的歌唱声。可现在,我对京戏兴趣全无。高山流水遇知音,既然丈夫已不在了,我又唱给谁听呢?尽管儿女们考虑到我已年迈体弱,给我请了个保姆照顾生活。可我总觉得这个家不过是个空窝。儿女们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家,他们再不需要我了。”

许老太伤心地边摇头边说道:“那个保姆是个农村姑娘,长这么大头一次出门,见到生人还脸红,照顾生活还可以,但在家里却无异于哑巴,我们之间也没什么共同语言。所以,我感到非常孤独……”

透视空巢老人的心

我知道,许老太的问题就是心灵被孤独感所包围。

孤独感不同于孤独生活本身,它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是老年人认为自己被世人所拒绝所遗忘,而在心理上与世人隔绝开来的主观心理感受,是交往的需要不能满足的结果,表现为较复杂的心态和行为。

老年孤独感发生的原因极其复杂。从总的情况看,在客观方面与身处陌生、封闭、孤单与不和谐的生活情境有关。比如,随着住房条件逐步改善,越来越多的老人与子女分开居住。同时,高龄老年人的增多,丧偶而独居的老年人也在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如果缺乏自我调节能力,非常容易因“空巢”而产生比较严重的孤独感。有专家曾对13963名城市老人调查,发现40%的老人有孤独、压抑、心事无处诉说之感。老年人告别社会重返家庭后,一旦感受到“空巢”的孤独,心理往往趋于脆弱。如果身体再不好,更易对自身的价值表示怀疑,消极悲观,甚至产生抑郁、绝望的情绪。对于老年人的这种状态,有人称之为“老年空巢孤独征”,是比较形象而贴切的。许老太的状态就属于这种情况,就是因为“空巢”造成了强烈的孤独感。

但是,“空巢”这种生活情境并不是必然地决定了老人的孤独感,同是空巢老人,孤独感的体验并不一样。这又是为什么?

这就是人的主观方面的原因了。

首先是人际反应特质不同。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因人际关系基本反应倾向不同,不同的人会表现为不同的人际反应特质。人际反应特质在如下三种基本欲求方面,都有强弱的类型差别。一是包容欲求方面。包容欲求强的人希望与别人增进交往,建立和维持和谐的关系,其人际反应特质表现为沟通、相容、参与、随同等;包容欲求弱的人与此相反,人际反应特质则为排斥、对立、疏远、回避、孤立等。二是控制欲求方面。控制欲求强的人希望通过权力或权威,与他人建立维持良好的关系,其人际反应特质表现为使用权力、权威、威信,以便影响、支配、控制、领导他人;控制欲求弱的人与此相反,人际反应特质则是反抗权威或追随他人、受人支配等。三是情感欲求方面。情感欲求强的人希望在情感方面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关系,其人际反应特质表现为同情、热爱、热情、亲密等;情感欲求弱的人与此相反,人际反应特质则为疏远、冷淡、厌恶等。

正是不同人际反应特质,造成了人们对人际交往需要的不同强度。有些人交往的需要不是很强烈,甘愿避开喧闹的人群,独居于陋室之中,钻研思考问题,不希望受到别人的干扰。他们虽然儿女离家或是孤身一人,却没有孤独的烦恼和痛苦。相反,有些人交往的需要较强,就容易感受到十分孤独。许老太虽然有保姆在身边,却体验到了强烈的交往需要的不满足,从而形成孤独的心理感受,这说明,许老太的人际反应特质,至少在包容欲求方面和情感欲求方面是属于强型的,就是说,她的人际交往需要比较强烈。所以,当面对空巢生活情境的时候,就比较容易体验到孤独感。

其次,是气质类型不同。

心理学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胆汁质:这种人情绪兴奋性高,感情强烈,好动,易于激动;对外界刺激反应快,敏捷,欠灵活;待人接物热情、果断,意志坚强,外倾性;富有精力,办事效率高。但急躁、轻率、冒失、傲慢、鲁莽、刚愎自用。这种人多是平常说的急脾气的人。二是多血质:情绪兴奋性高,对外界刺激反应迅速、灵敏;待人接物热情;主动;乐观、活泼、好动、外倾性明显;富有事业心,办事效率高。但情绪易变、浮动、急躁、失于轻浮。这种人多是开朗活泼好交际整天乐呵呵的人。三是粘液质:情绪兴奋性低,对外界刺激反应慢,动作迟缓。待人接物稳重、沉着;安详、缄默、情感不外露、内倾性;工作迂缓,办事按部就班。但情绪不易变化,内刚外柔,显得萎靡不振。这种人多是平常说的慢性子的人。四是抑郁质:情绪兴奋性低,对外界刺激反应不强烈,速度慢;待人接物冷淡刻板,孤僻,不灵活,严重内倾性;沉溺于内心体验,办事效率低;与世无争,落落寡合。这种人多是平常说的多愁善感的人。

大量的研究表明,气质类型上属于抑郁质与粘液质的老年人容易孤独。因为粘液质的老年人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待人容易冷漠,内心不易外露,而抑郁质的老年人多愁善感,胆小孤僻。内向的老年人,更多地注意自己的内心世界,不爱与人交往,喜欢沉思而孤僻,特别是在新的情境里,多半沉默。

再有,是自我认知不同。

孤独的老年人又往往自我认识不足,容易过低地估计自我。他们常常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在与人交往时,爱拿自己的短处去与他人的长处比较,认为自己的家庭出身、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工作单位都不如别人,越比越泄气,便逐渐与人疏远而自我封闭。也有一些老年人过低地估计他人,将他人看得一无是处,并强烈地希望自己“出淤泥而不染”。因而,与一般人难于交往,自然会在孤独的泥坑里越陷越深。

人类千百年来一直过着群居生活,是不喜欢孤独的,尤其是老年人,对于孤独甚至会达到恐惧害怕的程度。长期的孤独感会严重地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一方面,孤独感有可能造成认知障碍和情绪紊乱。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感觉剥夺实验。他们让自愿参加的大学生分别单居在地下隔离室内,没有光线和声音等外界刺激。没过几天,大学生们就变得烦躁不安,注意力无法集中,智力活动发生困难,一个个都忍受不住孤独的折磨而坚决要求离开实验室。另一方面,孤独感还可能产生自我毁灭的行为,有些老年人因孤独而大量地吸烟、酗酒,有的甚至产生冒险的行为,严重时还有可能自杀。

怎样告别孤独

我和许老太进行了较多的交流,而后我同情地望着许老太,说:“从您的情况看,您现在的问题就是因为‘空巢’而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孤独感。当务之急就是尽快从这种孤独阴影里解脱出来。”

“怎么解脱?”许老太急切地问道。

“您现在惧怕的就是孤独,那么您就应该赶快回到人群之中。当然了,儿女们是不大可能时常回来陪伴您的,即使有时间,也是短暂的。那么,您就应该为自己开辟一个新的广阔的生活空间,比如,您可以多参加一些老年活动。您多才多艺,在老年朋友中您的歌声一样有知音。另外,还可以轮流到儿女们家去住,甚至去国外的儿女家去住,这样即排遣了孤独感,又开阔了眼界。”说到这里,我稍一沉吟,“再一个,就是适当的时候再找一个老伴。”

许老太像个少妇一样有点羞涩了。我会意地笑了,她也跟着我笑了。可她又担心地问我:“如果再找一个老伴,儿女们能同意和接纳吗?”

我肯定地点点头说:“您的儿女们都是有知识的人,应该说为了亲人的幸福会同意您这么做的。必要的话,我可以帮助您与他们沟通。”

听了我的话,许老太脸上的皱纹舒展了,连声对我说:“谢谢,您的话是开心钥匙,听了您的话,我心里舒坦多了。”

后来的反馈信息证实,许老太果然参加了老年活动,除唱她喜爱的京戏外,又练习书法,把每天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小儿子还专程把她接到美国住了一段日子。这样,使她既能和心爱的儿子在一起,又领略了外边的大千世界,她的孤独感烟消云散了。前些日子,许老太带着一个也是满头银发的老人,兴高彩烈地走进心理咨询室:“来,介绍一下,这是老杨,我的新老伴儿,在老年活动中认识的,请您评价评价,品位如何?”那个老人也是个开朗而富于幽默感的人,他说:“这个老太婆硬要我做她的丈夫,我不肯,她说要带我来见见心理咨询师,听听您的意见。”我高兴地和两位老人的手握在一起,我们都会心地大笑起来。

同样面对空巢孤独感的老年朋友,怎样进行心理自救?前面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多自救的方法。

心理自救方法之一:认知疗法。

老年朋友首先要看到,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从父母身边独立出去开拓自己的生活空间,哺育自己的后代,应该是子女成熟的标志。如果孩子长大了,事事处处都离不开父母,长期与父母住在一起,这反而是家庭不幸的表现。所以,老年人应该为子女的离巢而感到高兴。

心理自救方法之二:行为疗法。

当自己感到孤独时,可以制定一个计划,向自己布置不同难度的交往任务。开始时,交往任务可以简单一些,然后逐渐加强交往的难度。例如,第一星期,每天与同事邻居聊天10分钟。第二星期,每天与他人聊天20分钟,并与其中的一位多聊10分钟。第三星期,保持上一星期的交友时间,找其中的一位作不计时间的随意谈心。第四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找其中的几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第五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积极参加各种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活动。第六星期,尝试与陌生的人交往。在与各种人的交往过程中,尊重别人的特点与习惯,努力与人和睦相处。如果自命清高,遇到困难不肯求助于人,或者对别人的困难不屑一顾,结果必然加剧自己的孤独感。所以,一方面要善于帮助他人,从中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真诚的友谊,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求助于人,通过别人的帮助,使自己的心态变得开朗。

心理自救方法之三:婚姻疗法。

少年夫妻老来伴,夫妻才是真正终身的伴侣。孩子离巢,老年夫妇应该及时地将情感转向老伴,夫妇俩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余暇活动,加强夫妻情感交流,进一步改善夫妻关系,以此去填补因子女离巢而留下来的“真空”。如果是丧偶老人,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考虑再婚,重建家庭,使自己的情感有可靠的寄托,摆脱孤独。

心理自救方法之四:生活疗法。

摆脱孤独的昀佳策略是从创造良好生活情境入手。这有两层意思。离巢并不等于断绝关系。子女离家建立新的生活空间后,还应该继续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尽量增强两代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给他们更多的体贴和帮助,注意消除误会,吸引他们经常回家来团聚。或者,条件许可老人可以在儿女家轮流居住,以免独守空房。这是一种生活情境的创造。再一种生活情境的创造,是扩大自己的兴趣爱好范围,注意开拓新的丰富有益的业余生活,从看书、习字、画画、练琴、打拳、击剑、种花、饲养动物等活动中,获得乐趣,有助于自己从孤独的小圈子里脱离出来。即使从事这些活动时可能也只是一个人,但是,全身心投入的生活情境中的时候,孤独感已经悄然消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