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周六的晚上,我的心理咨询专线铃声响过,传来一位男子的声音:“马老师,我想心理咨询,我今年快40了,我得了一篇文章中说的神经症……”
常常有一些求询的朋友开口就说自己得了什么什么病,于是我说:“还是先不给自己定性,请讲讲具体情况好吗?”
“我睡不好觉,总失眠,失眠时总是胡思乱想,什么都想。医生开了药,我就吃。白天没有精神,总想睡觉,还有时候神情恍惚……这病有十来年了,越治越重,越来药量越大。现在我每天要吃五六种药才能入睡。”他介绍说。
“如果不吃药情况怎样呢?”
“不吃药不行,睡不着觉,就着急,就在床上滚。”
“一点也不睡吗?”
“也就睡两三个小时。”
“怎么知道只睡这么长时间?”
他几经叙说也没有说出具体可靠的证据,只是模模糊糊地一种感觉。于是我转而问他:“可以讲讲你白天工作的情形吗?”
“我们家里开了一片鱼塘,养鱼,没什么事,不是很忙累的活。”他说。
我又初步了解了他的家庭的相关情况之后,虽然我猜想他还会有一些情况没有讲出来,也可以初步判断他的问题主要是睡眠障碍,由此带来一些连带的其它的身心障碍,不是什么神经症。因此应从调节睡眠入手。于是我分析说:
“首先我想告诉你,靠吃药也许可以让人睡觉,但一般说靠吃药是不能治好失眠的。你吃了十来年的要命越吃越重,就是昀好的例证。所谓失眠常常是自己夸大了主观感觉,觉得没睡好觉第二天就没精神。心理学上有个‘主观失眠’的说法就是指的这种情况。当人一旦用药时,就容易形成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我是失眠的人,要靠吃药才能入睡。结果哪天不吃药躺在床上心理就会这样想:我今天会睡不着觉。于是呢,就果真睡不着觉了。其实,通常情况是,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使人能够保证起码的睡眠,闹失眠的人,常常是把不睡的时间的感觉夸大了。所以,除了特殊的暂时需要外,一般不用药物治疗失眠。以你的情况说,十多年前你正是二十几岁,因为某些偶然原因而有几天睡不好觉是自然而正常的。可是你一旦用药,在给自己贴了一个‘失眠者’的标签。于是,你就真成了失眠者了。人常常是先给自己贴一个“失眠”的标签之后才失眠的。失眠这东西就是这样,你越在乎它,它越吓唬你;如果你不在乎它了,它反倒就自觉没趣缩回去了。你领会这个意思吗?”
“您是说首先是认识上要调节好了,不要总想自己是失眠的人。”
“对,你领会的很好。”我说。随后我又介绍了几个实用方法:
一是充实活动法。他主要活动是看管鱼塘,应该说活动是比较闲暇单调的。应该增加日常的活动内容,特别是增加一些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把一天的活动排的满满的,让自己有做不完的事。这样一来转移了自己对失眠的注意,二来调节了神经活动,从而有助于睡眠。
二是欲擒故纵法。失眠的人常常这样:一到睡眠时间就硬性地躺在床上,强迫自己入睡,心里总想着怎么才能睡着,唯恐睡不好。只要你这样想,灵得很,你准睡不着。如果转念一想:睡好睡不好,无所谓,由它去。困就睡,不困就随便做点事什么的。躺在床上睡得着就睡,睡不着就随便翻点书什么的,只是别看小说一类故事性强的书。反正睡好睡不好不碍什么事。结果呢?入睡反倒容易得多。这是因为总想怎样才能入睡,实际是刺激了大脑,而把这念头扔掉,欲擒故纵随它去,大脑反而平静了。于是人无意之间就进入了梦乡。
三是逆转意图法。就是把第二个方法再推进一步,一反想让自己入睡的意图,规定一个比平时入睡时间晚一点的时间,在此之前不让自己入睡。这样做的结果很奇怪,越是不让自己入睡,偏偏越是容易不知不觉地进入梦乡了。
昀后我说:“别急,相信自己肯定会每晚都能进入幸福的梦乡。能睡个好觉了,身上的病也就好了,你也就精神十足地开始每一天的生活了。”
电话里他满有信心地说:“谢谢您,我知道怎样做了。”
放下电话,我想到昀近一些读者咨询有关失眠的问题,顺便提醒朋友们,对于失眠以及其其它心理障碍的调节方法,需要用心领悟并一定要做到位,不能过分依赖药物和他人。如此,才能自己救自己,更好地为自己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