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庆的慷慨打开了富裕CEO的慷慨之门,这样的场景是否会像19世纪华尔街富人钟情博物馆的慷慨大手笔那样成为一种趋势?
闲暇时间重温华尔街的历史总是让人心潮澎湃,弹丸之地的历史传奇在今天的中国富人身上可以找到印迹。
如果从华尔街的故事出发,从19世纪走到2012年7月,你会看到来自联想的富人杨元庆刚刚完成了一笔轰动的慷慨。
杨元庆的慷慨在2012年7月成为公司人议论的热点,这位职场超级富豪从自己的奖金中拿出300万美元(约合1910万元人民币)奖励基层员工,平均每人约2000元人民币,这慷慨的阳光至少“普照”到了1万人。
杨元庆2011年的薪酬是1421.8万美元,约合9050万元人民币,这个收入大约是中国A股市场上2011年薪酬最高的15家上市公司总经理的收入之和,毫不夸张,杨先生可以登顶职场首富榜。
这次慷慨行为发生前一个月,在联想集团核算的薪酬中,杨元庆获得比上一年度高出300万美元的奖金。杨元庆认为这笔奖金背后一线基层员工功不可没,遂决定以“元庆特别奖”的形式与普通员工分享。
这事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国外网友希望美国CEO们也能向杨先生学习,甚至有人说“美国的CEO往往会辞去1万员工以获得自己的奖金”。
一言以蔽之,经济学的基础相信人性是自私的,剥开国家这层外衣,CEO们是否慷慨因人而异。值得玩味的是,杨元庆的慷慨的确打开了富裕CEO的慷慨之门,这样的场景是否会如19世纪华尔街富人钟情博物馆的慷慨大手笔那样成为一种趋势?
时间回到1913年4月30日的华尔街,这一天纽约证券交易所关闭半天,因为“华尔街的拿破仑”、76岁的摩根在罗马的豪华大旅馆去世。
第二天的报纸公布了摩根的遗产:6000万美元。这笔钱在当时或者今天看来,让人大感意外,美国民间的核心银行家的财富怎么可能这么少?
洛克菲勒看了新闻说摩根算不上有钱,因为当时洛克菲勒的资产超过10亿美元,而钢铁大王卡内基的资产超过4亿美元。
如果对摩根的往事略有了解就会知道,财富于他而言已经符号化。4.8亿美元收购卡耐基公司的决定时间前后不超过24小时,如此手笔放在任何一个收购案上都是奇迹了。摩根的传奇可以用华尔街上流传的一个故事来做诠释:老师问学生,是谁创造了世界?学生答: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创造了世界,但是在公元1901年,世界又被摩根先生重组了一回。
其实,正是1901年3月份的一天,卡耐基收到了摩根要收购的信号,当时65岁的卡内基和下属在打高尔夫,下属向他透露,摩根有意向要收购他的钢铁公司,价格由他说了算。
摩根举手投足,财富翻云覆雨,在美国央行没有出生前,他几乎扮演了这个角色,甚至出手化解了1893年和1907年两次金融危机,他也为爱迪生融资,推开了美国电气时代之门。
摩根的生平颇受争议,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贪婪的强盗。在那个时候,像摩根家族这类发展起来的托拉斯组织的确掌握了美国经济命脉,这些来自华尔街的幕后推手们不断吞噬权力、财富,让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批评华尔街银行家的声音其实从来没有断过,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今天被提高到新台阶上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不过作为亲历过这场运动的观察者之一,我在华尔街目击到批评者中不少人亦有非常要求,他们带着自己的各种千奇百怪的诉求,希望“占领”能完成他们的心愿。
继续回到19世纪的华尔街,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美国的富人们开始慷慨起来。除了盖别墅、收集艺术品、模仿欧洲贵族享受生活之外,华尔街上的富人们把自己创造的财富留给社会从此时开始成为美国史上的传统。
最为明显的趋势是,超级富翁们在充满不安和躁动的富足中越来越多参与到财富捐赠中来,他们出钱建医院、办学校,资助博物馆尤其成为一种共识。
如今美国有诸多著名的艺术博物馆,他们大多是私立性质,比如MoMA,大都会。这些私立博物馆并不为盈利,依靠捐赠、免税等维持,它们开始的建立也主要源于私人捐赠,MoMA最大的捐赠者就是洛克菲勒家族。
《美国艺术博物馆》认为,美国艺术博物馆的开创者正是19世纪一些富裕的工业家(也许称纽约或者华尔街富人尤其有代表性),他们将艺术收藏看成自身成功的同时也是新美国成功、财富及力量的标志。
“财富为社会所有,把财富带进坟墓是可耻的。”卡内基还充满教父情结发表了这一观点,约翰·戈登显然更现实一些:“有一条经济学的定论无法打破,当你死去以后财富是你带不走的,你所创造的财富将留给后人,让全世界更为富有。”
富裕的摩根散财有道,如今那些引人景仰的博物馆继续标志性地讲述着这些富人的超级成功。富裕CEO杨元庆的惊人慷慨所选方式更适合CEO的基石论,几乎每一部公司史都证明,一个讲究道义的CEO总是有更多的追随者,而这类他们所供职的公司更容易取得成功。
当然,华尔街富人愿意向艺术博物馆捐赠除了“传统”原因以外,还与获得税收抵扣有关,不知道杨先生这笔慷慨是否与税收有关。不管怎样,这破天荒的慷慨相信至少获得一万人的掌声吧!
纪录片《华尔街》里有这样一幅图景:2009年,华尔街迎来了两位年轻人,他们铺上了一块大布,欢迎路人对“纽约爱什么”发表看法。“在不同的人们眼里纽约有着不同的色彩和姿态,无论你是爱她,还是不爱她,她都在影响着美国,甚至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
今天的中国,如果有人行为艺术一番“富人爱什么”,在不同的人们眼里富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无论你爱或者不爱他们,他们都在影响中国,甚至是世界。如果预言类似杨先生的慷慨在富裕CEO们中将会越来越多,你相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