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惊悸怔忡健忘门
32863500000001

第1章

黄帝素问

生气通天论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注 背为阳,阳虚则寒邪痹闭于背,而形体为之俯偻,《金匮》所谓痹侠背行是也。如阳虚不能为荣血之卫,邪陷于脉中而为瘘,留连于肉腠之间,《金匮》所谓马刀侠瘿是也。如经俞之气化虚薄,则传入于内而干及脏神矣。心主脉,神伤则恐惧自失。肝主血,故其病发惊骇也。】

金匮真言论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

【注 春时阳气上升,故病如气之发而为惊骇也。】

诊要经终论

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

【注 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肝藏魂,魂魄不安,故使人邪哭也。】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

【注 秋主下降,刺春分,是反导其血气上行,故令人惕然欲有所为。刺逆论曰: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注 手足阳明之脉,皆侠口承目,故口目动作而牵引歪邪。闻木音则惕然而惊,是阳明之善惊也。骂詈不避亲疏,是阳明之妄言也。色黄,阳明之土气外脱也。上下经盛,胃气绝而无柔和之象也。肌肤不仁者,荣卫之气绝也。】

经脉别论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注 惊则气乱,故喘出于肺。肺为心盖,故淫气伤心。】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注 血乃心之精,汗乃血之液。惊伤心气,汗出于心,故曰夺精。】

评热病论

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

【注 肾邪乘胃,故不得卧。阴阳相薄,故惊恐。心气上乘于肺,金畏火热,故咳甚也。】

举痛论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注 惊则心气散而无所倚,神志越而无所归,思虑惑而无所定,故气乱。】

痹论

肝痹者,夜卧则惊。

【注 肝藏魂,卧则神魂不安,故发惊骇。】

厥论

少阳厥逆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

【注 少阳相火主气,火逆于内,故发为肠痈。不可治者,谓病在气分,而痈肿在内,非针刺之可能治也。若发惊者,其毒气干脏故死。】

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注 阳明气厥则喘,上逆则咳也。阳明之气主肌肉,故身热。经云:二阳发病主惊骇。衄血呕血者,阳明乃悍热之气,厥逆则迫血妄行。】

阴阳类论

三阳一阴,太阴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

【注 三阳主开,一阴主阖,二气类聚而太阴脉胜,是一阴不能止其开,则内乱五脏,外为惊骇。】

脉解篇

阳明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

【注 此阳明经脉病也。】

五常政大论

委和之纪,其发惊骇。

【注 邪伤肝也。】

伏明之纪,其病昏惑悲忘,从水化也。

【注 昏惑悲忘,心神不足也。】

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热气妄行,善忘。

【注 寒气下临,脏气上从,而热气妄行,故神伤善忘。】

大奇论

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

【注 肝经病,故两胠满而不得小便。脏气雍满,卧则神魂不安,故发惊也。】

肝脉骛暴,有所惊骇。

【注 肝脉之来,疾而暴乱者,必有惊骇。】

二阳急为惊。

【注 二阳,阳明土也。土气虚寒,则阳明脉病,故惊。】

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

【注 无形之气上逆则脉至数疾。邪薄心下,故发惊。】

肾肝并小弦欲惊。

【注 小者血气皆少,弦则为减为寒。肝脏之气生于肾,脉并小弦,是二脏之气皆虚而欲发惊也。】

至真要大论

太阳之复,甚则入心,善忘善悲。神门绝,死不治

【注 善忘善悲者,从胃而上及于心也。】

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善惊谵妄,复则惊瘈咳衄。

【注 热客于胃,则善惊谵妄,热乘心肺,则惊瘈咳衄。】

阳明之复,甚则入肝,惊骇筋挛。

【注 如病入肝则干脏矣。干脏者,半死半生。】

诸病惊骇,皆属于火。

【注 火者,少阳包络之相火也。相火甚则心神不安,故惊骇。】

玉机真脏论

春脉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

【注 春脉太过,则气并于上。经曰:气并于上,乱而喜忘。气上盛而与督脉会于巅,故眩冒而巅疾也。】

四时刺逆从论

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

【注 秋主降收而反令其生长,故血气上逆而善忘。】

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

【注 冬主闭脏,刺肌肉,是取所藏之气于肌腠之外,使阳气竭绝于内,令人善忘也。】

阳明濇则病积,时善惊。

【注 濇者多血少气,微有寒也。善惊者,病在血也。】

疏五过论

凡未诊病者,必间常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常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脏腑,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营,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治之一过也。

【注 常贵后贱,常富后贫,则伤其志意,故虽不中邪,而病从内生。夫脾藏营,营舍意,肾藏精,精舍志,是以志意失而精营脱也。五气留连,谓五脏之神气,留郁于内,而不得疏达。并者,谓并病于五脏也。五脏之气,外合于皮肉筋骨,是以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言气生于精,精生于气,精气之并伤也。如久常之富贵,不意失之,故时惊也。此病不在脏腑,不在躯形,精气日虚,营卫日耗,即有良工,不知因名,此治之一过也。】

五脏生成篇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

【注 呼吸急则脉亦急。肺主气,虚故脉浮。病气而不病血,病上而不病下,故脉上虚而下实也。阳气虚则善为惊骇。】

调经论

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

【注 血并居于阴,则阴盛而血实。心主血脉,故阴盛则惊。气并于阳,则阳盛而气实,阳盛则发狂也。】

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

【注 血并于下,则血畜于下而善忘。气并于上,则气逆于上而为悗乱。】

奇病论

帝曰:有病庞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

【注 足少阴寒水主气,脉大则为风,紧则为寒。夫病风水者,外证骨节疼痛,此病在肾。非外受之风邪,故身无痛。水气上乘,故形不瘦。风木水邪,乘侮土气,故不能食,即食亦不能多也。善惊者,水气乘心也。惊已而心气痿者,心受邪伤也。】

阳明脉解篇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

【注 阳明之脉,乃胃之悍气,别走阳明,悍热气盛,则胃腑气虚也。】

气厥论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注 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肝主血,故热甚则衄。】

六元正纪大论

少阳之政,寅申之纪也。其病掉眩,支胁惊骇。

【注 诸风眩掉,皆属于肝。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

少阴所至为惊惑,少阳所至为惊躁。

【注 此夏病之常也。】

血气形志篇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注 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盖血随气行,气数乱逆,则经络不通,荣卫不行,是以病生于不仁,宜按摩醪药,以行其荣卫血气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