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文学精华
32863000000099

第99章 散文大师朱自清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最具魅力。朱自清散文感情的真挚更是有口皆碑,他的《背影》、《悼亡妇》等,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

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春华秋实。生于江苏连云港,原籍浙江绍兴。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来到清华大学任教。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朱自清于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出版处女诗集《睡罢,小小的人》。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了《欧游杂记》,并参加了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的运动,本来就身患肺病的他更是虚弱不堪,最终在贫病之中逝世,年仅50岁。

朱自清是个非常勤奋的人,就连度蜜月时,他还在进行紧张的创作。根据朱自清夫人的回忆,在他们共同生活的十七年的时间里,朱自清从没放松过一分一秒。他的作息时间是安排得很严格的:早晨起床做早操,用冷水擦澡,洗脸,漱口时就把书放在洗脸架上看,然后喝一杯牛奶就到图书馆去。中午回家吃饭,饭后看报。图书馆一开门便又去了。吃罢晚饭,还要去图书馆,直到闭馆才回家。进家门便又摆上东西写,一直到11点休息。除了生病期间,他的夫人竟然从未见他11点前睡过。由于身体虚弱,加上过度勤奋,最终,他在贫病之中逝世。

朱自清的著作有27种,共约190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朱自清文集》。朱自清虽最初以诗出名,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纪实性散文《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极负盛名的散文家。

朱自清早期的诗作,既有对未来的向往,对光明的渴望,又常常流露出一种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他的散文,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他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笔致简约、朴素、亲切,文字多用口语而加以锤炼,读来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

他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先以缜密流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和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比如《荷塘月色》在描写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时,将它比喻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奇妙。他的《背影》、《悼亡妇》等,则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在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矫揉造作,而又动人心弦,尤其是在《背影》中,朱自清对父亲朱鸿钧的感情之深让读者感到了一丝丝的怀念和感动。

延伸阅读

不领美国救济粮

由于长期的困苦生活和工作劳累,朱自清患了严重的胃病。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的时候,他的病情也加重了,且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拒绝美援面粉宣言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之后立即让孩子把面粉配给证退了回去。后来,先生的病情日益恶化,临终前,仍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表现了先生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