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文学精华
32863000000097

第97章 新月派代表徐志摩

徐志摩,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为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的诗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的瑰宝。

徐志摩(1897~1931年),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原名章垿,字槱森,笔名南湖、诗哲、海谷、云中鹤、仙鹤、删我、谔谔等。新月派代表诗人、散文家,其代表作有《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

徐志摩幼年在家塾读书,11岁时,进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打下了古文根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1910 年,徐志摩年满14岁,考入杭州府中学堂(1913年改称浙江一中,现为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与郁达夫同班。此后,徐志摩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徐志摩赴美国学习银行学。“志摩”就是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给另取的名字,据说是在徐志摩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名为志摩。1921年,徐志摩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徐志摩在美国待了两年,在英国也住了两年。在英国,尤其是在康桥的这段生活,对他一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他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在康桥,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忘情于康桥,沉迷于大自然,乃是因为他以为现实社会是丑陋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大自然是纯洁的,美好的,为要救治这个社会和人们,医治当前生活的枯窘,最好的办法是:离却堕落的文明,回向自然的单纯。只有接近自然,才能回复人类童真的天性,社会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力的诗人,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资产阶级作家。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连着的。作为新月派的一个主要诗人,徐志摩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巧。

徐志摩是一位追求“美、爱、自由”的理想主义者。爱情,既是他诗歌创作的推动力,也是他反复咏唱的主题。在他的诗集中,爱情诗过半,不仅数量多而且颇为人称道。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他与陆小曼的婚姻又掺杂了太多的物质功利,他与林徽因的那淡淡情愫才最令人唏嘘。当然,作为那个时代的人,徐志摩做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

延伸阅读

何为新月派?

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主要受泰戈尔《新月集》的影响。该诗派大体上可以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的新月派,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