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文学精华
32863000000064

第64章 北宋人杰王安石

王安石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服务社会。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宋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王安石自小随父宦游南北,对北宋中期隐伏的社会危机早就有所认识。因此,在他进入仕途,做地方官吏时,非常关心民生疾苦,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减轻人民负担。

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在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要求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限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和特权,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在他任参知政事和宰相期间,取得神宗的支持,抓住“理财”和“整军”两大课题,积极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方田均税、免役、市易、保甲、保马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或“熙宁变法”。

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变法,虽然归根结底是为加强皇权,巩固封建地主的统治地位,但在当时对生产力的发展和富国强兵,确实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在历史上有其进步的意义。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

《上仁皇帝言事书》是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据对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变法主张,表现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思想。《答司马谏议书》,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

王安石的一些小品文,如《鲧说》、《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等都是脍灸人口的名篇。他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给人以显豁的新鲜感。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的风格;《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既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又使具体的记事增加思想深度,显得布局灵活并又曲折多变。

王安石的诗歌创作以退居江宁为界,前后两期诗风有很大差别。前期诗歌主要以杜甫的创作思想为主导,以关心时事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为主要题材,具有明显的写实精神。后期的隐居生活,也促使他的诗歌创作发生了变化。他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了一种闲恬的情趣。

延伸阅读

赏花钓鱼宴

宋仁宗期间,王安石是负责草拟诏书的官员,管机要的重臣。有一天,皇帝宋仁宗心情不错,一高兴决定开一场别开生面的家庭派对——“赏花钓鱼宴”,其中就邀请了王安石。

“赏花钓鱼宴”,顾名思义就是宴会的娱乐项目有赏花和钓鱼两项,餐前来宾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以尽雅兴。王安石对花兴趣不大,于是他选择了钓鱼的项目。早有内侍将备好的鱼饵盛在金盘中放在了茶几上。皇家钓鱼与众不同,鱼饵的配制花了大工夫,掺了不少各种稀奇古怪的香精香料,不要说鱼,就是人也会抵挡不住诱惑。当时王安石的鱼还没钓着,竟鬼使神差地抓起一粒鱼饵放进嘴里细嚼慢咽起来,然后一发不可收,几个回合下来,竟将一盘鱼饵吃了个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