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的文风,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欧阳修(1007~1073年),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伶官传序》等。
欧阳修4岁丧父,母亲带着他到随州(今湖北随县)依靠他叔父生活。欧阳修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就用荻草秆儿在泥地上划着字,教欧阳修认字。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早就爱上了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10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
宋朝初年的时候,社会上流行的文风讲求华丽,内容空洞。欧阳修读了昌黎先生(韩愈)的散文后,觉得它文笔流畅,说理透彻,跟流行的文章完全不一样。他就认真琢磨,学习韩愈的文风。长大以后,他到东京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是第一名。
欧阳修20多岁时,在文坛上已经很有声誉了。他官职不高,但是十分关心朝政,正直敢谏。当范仲淹得罪吕夷简、被贬谪到南方去的时候,许多大臣都同情范仲淹,只有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应该被贬。欧阳修十分气愤,写信责备高若讷不知道人间有羞耻事。为了这件事,他被降职到外地,过了4年,才回到京城。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1045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又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
滁州四面环山,风景优美。欧阳修到滁州后,除了处理政事之外,还常常游览山水。当地有个和尚在滁州琅琊山上造了一座亭子供游人休息。欧阳修登山游览的时候,常在这座亭子里喝酒,他自称“醉翁”,也为亭子命名为醉翁亭。他写的散文《醉翁亭记》,成为人们争相传诵的杰作。
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以散文为最高。他的散文深入浅出,既精炼又流畅,叙事说理,娓娓动听,抒情写景,引人入胜,寓奇于平,一改文坛面目。他最富盛名的《醉翁亭记》,徐徐写来,委婉曲折,言辞优美,风格清新。
欧阳修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卓有成就。他“以文为诗”,通俗流畅。虽说有些古体诗显得诗味不浓,但部分近体诗却比兴兼用,情景相生,意味隽永。在内容上,他的诗有一部分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疾苦,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此外,欧阳修还创作了很多词,内容大都与“花间”相近,写的多是男女爱恋、离情别绪一类的题材。但格调较高,技巧娴熟,不乏艺术珍品。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举荐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延伸阅读
欧阳修与滁州
如今一说到滁州,人们会想到琅琊山,想到醉翁亭,想到欧阳修。琅琊山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都远近闻名。其中最有名的景点当属醉翁亭,被誉为全国“四大名亭”之首,名扬海内外。与醉翁亭隔山相望的丰乐亭,也是令许多探幽访古之士向往的胜迹,与醉翁亭一起被称为“姊妹亭”。丰乐亭下的“紫薇泉”,则与醉翁亭的酿泉合称为“姊妹泉”。这些,都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开发、建设而遗留下来的。正是这些建筑,加上他亲自撰写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才使滁州琅琊山名声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