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文学精华
32863000000051

第51章 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中期非常有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诗现存800余首,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代表作品有《陋室铭》、《秋风引》、《堤上行》、《忆江南》、《望洞庭》等。

刘禹锡出身于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他的性格十分倔强,有一种认准了理不回头的精神,长期的贬谪并没有改变他的政治立场。他的很多诗篇指斥尖锐,嘲讽辛辣,矛头直指当朝的权贵弄臣。贬官10年后他被召回长安,在游玄都观欣赏桃花时,写了首诗《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词表面上写赏花,但寓意不言而喻。如今满朝志得意骄的新贵,徒有其表,并无实才,就像轻薄的桃花一样,他们都是我刘郎被赶出长安后补的空缺啊。

这首诗“语涉讥讽”,得罪了那些权贵,所以回京师没几天,他就又被贬往连州。这一贬时间更长,过了整整14年才返回长安。诗人又一次来到玄都观,可满园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荒草苔藓。望着这昔盛今衰的荒败景象,他感慨万千,那股倔劲又上来了,挥笔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首诗歌是上一篇的继续,但讽刺意味比上一篇更为辛辣。曾经满园盛开的桃花,现在被一片荒草替代,当年那些志得意骄的新贵们,现在又到哪里去了呢?我这个当年被贬斥的刘郎,今天不是又回来吗?诗中充满了对统治阶级的蔑视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刘禹锡始终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秋词》等仿民歌体诗歌,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古人望秋而生悲凉,可他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秋日胜过春朝。天高气爽,碧空如洗,一鹤冲霄,气概昂扬,令人心旷神怡。诗歌抒发了诗人豪迈向上、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

晚年,刘禹锡变得性格乖戾,很少和人往来,以专门从事创作来消闲度日,自得其乐。但常和白居易往来,白居易赞扬他“善诗精绝”,并推刘禹锡为“诗豪”,意即诗人中的豪杰、出众者的意思,后人也就据此而称之。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始终跳动着一颗斗士的心,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这种“感慨”不仅增加了其诗耐人涵咏的韵味,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其诗的深度和力度。

刘禹锡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延伸阅读

《陋室铭》

刘禹锡善托物寓意,抒写情怀,多有名篇传世,如众所周知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