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名人精粹
32860400000087

第87章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

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建者。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孑民,号孑农,绍兴山阴(今越城区)人。被誉为“学界泰斗”的蔡元培,是我国新型大学教育的开拓者。

蔡元培在1890年中进士后,曾任翰林院编修。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使他看到了清朝的腐败,决心弃官回家,兴办教育。这年冬天,他回到绍兴任中西学堂监督,着手倡办新式教育。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更使蔡元培进一步认识到清朝的不可救药,产生了反清革命的思想。第二年,他到日本游历,结识了一批革命党人,反清的目标更加明确了。回国后,在上海创办爱国学社,向学生宣传反清革命。1904年,他在上海建立革命组织光复会,任会长。第二年,又参加在东京成立的同盟会,并被指定为上海分部的主盟员。1907年,他去德国留学,进了莱比锡大学。

武昌起义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回国就任教育总长。他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对全国教育实行改革。后来因为不满袁世凯擅权,辞职再去德国从事研究工作,直到1917年应邀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

北京大学原是戊戌变法时创设的京师大学堂,清末招收的学生大都是京官,追求升官发财的风气很盛,民国以来改变也不大。蔡元培到了北大,认真整顿腐败的校风,他极力想把北大办成一所新型的资产阶级大学,成立了各种学会,提倡研究学问,特别是提倡学术研究自由;主张无论什么学派,只要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都要让它自由发展。他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聘请具有各种不同观点的人来校教书,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都应聘来校,充实了教师队伍。1920年,北大开始招收女生,这在全国也是开风气之先的。从他开始,中国形成了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展后,蔡元培提倡科学与民主的新思想,提倡白话文,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礼教,反对文言文。他还曾多方营救因参加运动被捕的学生。因此,五四时期北大成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1923年1月,蔡元培终于因为对北洋军阀政府不满而辞职,再度去欧洲。1926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他回国来参加,在江浙从事组织工作。随后,他先后担任国民党政府的大学院(当时的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院长、监察院院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九·一八”事变后,蔡元培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民国二十一年(1932)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爱国运动。曾援救杨开慧烈士,援救许德珩等爱国民主人士,营救丁玲、朱宜权等共产党员。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病逝。

延伸阅读

蔡元培“三顾茅庐”请陈独秀

1916年11月26日,主办《新青年》的陈独秀和亚东图书馆的老友汪孟邹一同北上,正值接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物色文科学长人选,12月26日早上9点,蔡第一次造访独秀,正式邀请没有学位头衔的陈独秀主持最高学府的文科。

之后,蔡元培差不多天天都要来看独秀,有时早上来得很早,陈独秀还没有起床,他就招呼茶房,不要将独秀他们叫醒,只要给他拿个凳子,坐在房门口等候就行了。蔡、陈都属兔,可陈比蔡要整整小12岁,应该算是晚辈。汪孟邹就和独秀商量,晚上早点睡,早上要起得早一些才好。蔡元培诚意拳拳,陈独秀当然只能答应了。汪孟邹回上海后,将这些事讲给侄儿汪原放等人听,他们说:“这很像‘三顾茅庐’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