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名人精粹
32860400000085

第85章 散文大家——朱自清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中,朱自清以其散文有力地证明了:取代文言文的白话文,也可以写出与文言散文媲美甚至超过它的精品。这是朱自清作为一位散文大家和语言大师对现代汉语的重大贡献。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大家,他的《春》、《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脍炙人口。

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在北大期间,朱自清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嗣后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他大学毕业后,在浙江、江苏的多所中学任教,继续参加新文学运动,为开拓新诗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朱自清于1919年底开始发表诗歌,作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诗作,在诗坛上显出自己的特色。他的诗,数量不多,却在思想和艺术上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其中如《光明》、《新年》、《煤》、《送韩伯画往俄国》、《羊群》、《小舱中的现代》等,或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来,或有力

地抨击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泪

的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

革命精神,是初期新诗中难得

的作品。

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均为个人真切的见闻和独到的感受,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显示了新文学的艺术生命力,被公认为新文学运动中成绩卓著的优秀散文作家。

朱自清写得更多、也最为人们称道的则是写景抒情的篇什。这一类散文在艺术上呈现出多样而又统一的风格,于新异独得的观察和委婉有致的描写之中,寄寓着大革命失败后他在黑暗现实面前怅然若失的寂寥和郁闷。

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此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

同年,朱自清病逝。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给的美国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朱自清有著作27部,共长约190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其中,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延伸阅读

一生勤奋的朱自清

朱自清是个非常勤奋的人。就是度蜜月时也不例外,旅途的疲倦还未消除,他就开始了紧张的写作生活。为了能安安静静地写作,朱自清夫妇特意住在普陀一个小寺院里。根据朱自清夫人的回忆,在他们共同生活的十七年的时间里,朱自清从没放松过一分一秒。他的作息时间是安排得很严格的:早晨起床做早操,用冷水擦澡,洗脸,漱口时就把书放在洗脸架上看,然后喝一杯牛奶就到图书馆去。中午回家吃饭,饭后看报。图书馆一开门便又去了。吃罢晚饭,还要去图书馆,直到闭馆才回家。进家门便又摆上东西写,一直到11点休息。除了生病,他的夫人竟然从未见他11点前睡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