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名人精粹
32860400000008

第8章 开国名相——萧何

萧何是汉初一位具有卓越谋略的“镇国家、抚百姓”的治世能臣、一代名相,辅助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政权。他不论在战争期间,还是在汉初恢复时期,都表现出了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风度和治国才能,几千年来都被人们所称颂。

萧何(前257~前193),沛县人,年轻时任沛县功曹,平日勤奋好学,思想机敏,对历代律令很有研究,并好结交朋友,与刘邦是贫贱之交。刘邦当时只是一个小亭长,平时不拘小节,经常惹事。萧何就曾多次利用职权暗中袒护他,所以他们两个人的交情很好。

沛县起兵追随刘邦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萧何和曹参、樊哙、周勃等人聚集商议,观察形令也想归附陈胜,为了保住官位,与萧何、曹参商议,共同起义。萧何建议赦罪并重用刘邦。他们就到芒砀山去找刘邦。当他们回到沛县后,县令却变卦扣押了萧何。刘邦知道后大怒,带兵打回沛县,杀了县令,救出了萧何,共谋大计。萧何向大家宣布,公推刘邦为县令。

深谋远虑收存典籍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率大军兵临咸阳城。萧何进入咸阳后,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并派士兵迅速包围丞相御史府,不准任何人出入。然后让忠实可靠的人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一一进行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全部收藏,留待日后查用。

萧何收藏的这些秦朝的律令图书档案,使刘邦对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等了如指掌,对日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建立汉朝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律令制度找到势,并与早已起义的刘邦联系。当时的沛县了可靠的根据,足见萧何的深谋远虑。

坐镇关中保障军饷

刘邦令萧何坐镇关中,安抚百姓,同时负责兵员和粮饷的筹措与补给,自己则率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向彭城进发。

由于几经战事,这时的关中已是满目疮痍,残破不堪。萧何留守关中后,马上安抚百姓,恢复生产,全力收拾关中的残破局面。他一方面重新建立已经散乱的统治秩序,另一方面对百姓施以恩惠,以定民心。他不仅颁布实施新法,重新建立统治秩序和统治机构,修建宫廷、县城等等,另外又开放了原来秦朝的皇家苑囿园地,让百姓耕种,减免租税。这样,由于萧何办事精明,施政有方,颁布利民法令,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建立了稳固的后方,保障了前线的需要。

开国首功位列三杰

刘邦称帝后,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席间,觥筹交错,君臣共饮。刘邦显得特别高兴,他说:“你们都说实话,我为什么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又为什么会失去天下?”群臣众说不一。刘邦最后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用他们,所以能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因此最后败在我的手中。”其后,刘邦论功行赏。定萧何为首功,封他为酂侯,食邑最多。

延伸阅读

萧何夜追韩信

刘邦被项羽封在汉中,韩信到汉中投奔他。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奇才,多次劝刘邦重用,都被刘邦拒绝。韩信认为刘邦不会重用自己,便悄然离去。萧何听到韩信离开的消息十分焦急,来不及禀告刘邦就亲自向韩信走的方向追去。刘邦误以为萧何也离他而去,心里感到很悲伤,仿佛失去了左右手。后来,萧何把韩信追了回来,刘邦就埋怨他说:“随我到汉中的人最近逃跑了几十个,你都没有去追,为什么要追韩信?”萧何说:“那些逃走的人不难得到,至于韩信则不同,他可是个难得的人才。如果您打算永久在汉中称王,就不要用韩信,如果您想东出与项羽争夺天下,非用此人不可。”刘邦说:“看在你的份上,我用他为将军如何?”萧何说:“不行,这样仍留不住他。”刘邦又说:“任他为大将军怎么样?”萧何说:“这样做就可以了。”刘邦想把韩信招来委以大将军之任,萧何说:“大王待人怠慢无礼,如今又像叫小孩子一样把韩信叫来,韩信还是要走。您要真想拜他为大将军,就得选择良日,经过斋戒,然后筑起坛场郑重其事地登坛拜将才行。”刘邦答应,并按照萧何所说,拜了韩信为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