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名人精粹
32860400000069

第69章 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在诗歌、散文、辞赋等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握重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声威煊赫一时,死后追封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亦曾出仕。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

陶渊明这一支,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四十一岁,再次出为彭泽县令,不过在任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

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时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遭火灾,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后来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被他拒绝了。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杂诗》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见出他当时的胸怀。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期望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这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的。

陶渊明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买酒。不过,他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了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

陶渊明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他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不久之后去世,一代文豪就此陨落。

延伸阅读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属下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粗鄙的人折腰。”于是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