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名人精粹
32860400000053

第53章 《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代一位博学多才、成就卓著的科学家,他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1031年,沈括出生于浙江钱塘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他幼时随父辗转江南各地,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见识了各地的风俗民情。他酷爱读书,并善于独立思考提出新见解,从小就立下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志向。

1061年,沈括任宁国县县令,修复了“万春圩”,推广圩田。1063年,他考中进士后,被推荐到昭文阁编辑校对书籍,开始对天文、历算进行研究。这期间,沈括写成了《南郊式》,对朝廷祭祀天地的郊祭典礼进行了修改和简化,他的主张很快就被采用,被提升为太史令兼司天监,负责掌管图书资料、天文历法。后来又升任太常丞,掌管礼乐。

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在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在数学方面,他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在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医学方面,他对于有效的方药多有记录,并有多部医学著作。

沈括还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和军事家。在北宋与契丹的边界争端问题上,沈括和契丹丞相一共进行了六次会谈,最后凯旋而归,不但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也震慑了契丹,使契丹从此不敢再轻易滥施武力。在抵抗西夏的侵犯上,他先后出任延安州官和经略安抚使。他不但注意整顿军纪,还改进兵器和阵法,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加强了军事防务。1081年,西夏大举进犯北宋边境,沈括率领大军迎敌,大败西夏七万大军。

第二年,西夏又以三十万大军围攻西北要塞永乐,以八万军队进攻绥德。只有一万士兵的沈括奉命力保绥德,却无法解救永乐。结果永乐失陷,宋军几乎全军覆没。因为沈括曾经支持新法,永乐失陷成了守旧派借机报复沈括的理由,污蔑他“抗敌不力”、“处理不当”,沈括因此被贬为均州团练。

1088年,58岁的沈括辞官归隐,回到润州梦溪园,集中精力创作《梦溪笔谈》。《梦溪笔谈》是宋朝科技史的资料库,是宋延伸阅读

沈括勇于探索的故事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尚是孩童的沈括读到这句诗时,他的眉头不由得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了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代劳动人民科学成果的结晶,既是我国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