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名人精粹
32860400000051

第51章 七下西洋——郑和

郑和下西洋不仅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大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创举,它在展示中国高超航海技术的同时,还传达了世界和平的美好理念。郑和下西洋,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八十多年。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原名马三保。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1405年7月,郑和第一次出使。他率领水手、官兵、工匠、医生和翻译等二万七千八百多人,带着大量金银、丝绸、瓷器、铁器、铜器和布匹等,乘坐六十二艘大海船,从刘家港出发,进行大规模的远洋航行。此次航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可乘坐一千人,需要二三百个水手驾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船队先后到达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等地,经印度洋西岸折回,至1407年10月返回国内。他们每到一个国家,先送礼物给国王,再进行贸易。占城国王听说中国使臣来了,骑着大象出来迎接。郑和送给他许

多珍贵的礼物,然后用从国内带去的金银财物同当地人进行贸易,交换宝石、珍珠、珊瑚、香料等特产。

以后郑和又多次航海,总计二十八年间,共七次远航,最后一次到1433年才回国。船队共抵达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为了答谢中国使臣的访问,亚洲和非洲一些国家也派使臣到中国来。有的国家的国王亲自带着各种特产,搭乘中国海船一同前来。满剌加的国王和王后就曾亲自到中国访问,明成祖在南京设宴款待,后来还派人护送他们回国。郑和下西洋,扩大了我国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我国人民同这些国家人民的友谊。

郑和最后一次航行时,他年已六十,回国后不久就病逝了。在郑和最后一次航行后不久,中国皇帝下令严禁出海航行,并停止了所有远洋帆船的建造与修缮工作。

在公元1405年至1433年这段短暂的时间里,总兵太监郑和所指挥的宝船船队,七次英雄式的远航,行程遍及了中国海与印度洋,从台湾到波斯湾,并远及中国人心目中的黄金国——非洲。在这三十年之中,外国的货品、药物与地理知识,以空前的速度输入中国;相对地,中国也在整个印度洋上伸展了政治空间和影响力。

郑和的远航,比哥伦布到美洲和达·伽马绕好望角到印度,要早半个多世纪。所以,郑和下西洋不但是我国航海史上的著名大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创举。

延伸阅读

为何要挑选郑和下西洋呢?

第一,郑和少年时就在朱棣身边长大,跟着朱棣南征北战,是“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并被朱棣皇帝视为心腹。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

第二,郑和知识丰富,熟悉西洋各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宗教,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在郑和下西洋前,郑和曾出使暹罗、日本,有进行外交活动经验。

第三,郑和具有一定的航海、造船知识。郑和从小就从其父亲那里得到有关的航海知识,熟悉海洋。在郑和担任内宫监太监时,营造宫殿,监造船舶,有造船经验。

第四,郑和身份特殊,他是伊斯兰教徒,熟悉伊斯兰教教义、教规和宗教习俗。郑和又是佛家弟子。他熟悉、尊重佛教。而郑和下西洋途经的国家、地方,不是信奉伊斯兰教,便是信奉佛教。共同的宗教信仰,有利于沟通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