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名人精粹
32860400000044

第44章 抗倭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出身将门,17岁即担负防御倭寇的重任,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之志,率军于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誉为“民族英雄”。世人称其所率军队为“戚家军”。

戚继光(1527~1587),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又号孟渚。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原籍河南卫辉。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于闽、浙、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

日本从十四世纪三十年代以后,长期处于南北分裂状态。十四世纪末,北朝足利上,纠合部分破产农民和一些不法商人,到我国沿海走私兼抢劫,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倭寇”。

1555年戚继光刚到浙江上任的时候,一股由50至70人组成的倭寇,堂而皇之登陆后深入腹地,到处杀人越货,如入无人之境,竟越过杭州北新关,经淳安入安徽朗县,迫近芜湖,围绕南京兜了一个大圈子,然后趋秣陵关至宜兴,退回至武进。后来虽然被歼,但是被他们杀伤的明军据称竟有四千之多。

戚继光进驻浙东不久,就在龙山(今属慈溪县)与登陆的倭寇打了第一仗。他在慈溪县人民的配合下,三战三捷,使倭寇遭到沉重的打击。倭寇乘夜幕降临,向西南方向窜逃。由于其他明军缺乏战斗力,最后,倭寇由乐清从容出海。针对明军战斗力奇差的状况,嘉靖三十八年(1559)九月,戚继光提出招募浙兵训练新军的建议,得到了谭纶的全力支持。戚继光从浙江义乌群山之中招募勇敢的农民和剽悍的矿夫共3000余人,采用营、官、哨、队四级编制方法编成新型军队。经过戚继光的严格训练,这支新军队伍很快成为军事劲旅,人称“戚家军”。

嘉靖四十年(1561),戚继光大败倭寇于台州,以功进都指挥使。四十一年,奉命率师增援福建,捣毁倭寇巢穴横屿(今福建宁德东)、牛田(今福建福清南),直至兴化(今福建莆田南)等地,进都督佥事。四十二年,他再次领兵入福建,在福建巡抚谭纶的指挥下,与刘显、俞大猷联合攻克平海(今莆田东南)。进为都督同知,又升为总兵官,镇守福建和浙江金华、温州二府,都督水陆诸戎务。四十四年,俞大猷率水兵,戚继光率领陆兵,于南澳剿平广东倭寇,解除东南倭患。四十五年,进职兼管潮、惠二府并伸威等营戎务。

隆庆二年(1568),戚继光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今河北蓟县)、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务,后又为总兵官,兼镇守蓟州、永平、山海诸处,并督帅十二路军戎事,因屡立战功,万历二年(1574)升左都督,七年加太子太保,录功加少保。为当国大臣高拱、张居正等器重。戚继光在蓟州十六年,多次击退侵扰之敌,军威大振,蓟门平静。时人誉为“足称振古之名将,无愧万里之长城”。

万历十一年(1583),因遭朝中权贵排斥,戚继光被调到倭患早已荡平的广东任镇守,郁郁不得志,三年后即告老还乡,回到山东蓬莱。万历十六年(1588),逝世于蓬莱故里。

戚继光在40多年的戎马生涯中,智勇兼备,多谋善断,练兵有方,指挥戚家军“飚发电举,屡摧大寇”,甚至还出现过歼敌上千人,而“戚家军”却无一人阵亡的罕例。被誉为我国“古来少有的一位常胜将军”。他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在军事理论上颇多建树,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两部兵书,为后世兵家所推崇。

延伸阅读

戚继光设宴排座次

隆庆元年北方告急,京都面临俺答部族的入侵。明朝统治者急忙把作为抗倭名将的戚继光从南方调来,镇守长城。这“京畿防区”,本是“将帅不得其入”之地。首领们各主山头,因循苟且,克扣兵晌,官官相护,贪污筑城款项。戚继光初来,主管蓟州、昌平、保定三镇防守训练,他名声虽大,一时却难以打开局面。幸好蓟镇总督谭纶在东南沿海抗倭战争中,与戚继光有过合作,再次共事,谭纶鼎力支持戚继光的事业。他们商定从浙江义乌召来三千抗倭军士。这些身经百战的老兵,成为戚继光手下的骨干,既是作示范的标兵,又是教边城守军车战、骑战、步战的教官。同时,他们还协助戚继光将矮小简陋的城垣重新修筑。谭纶和戚继光团结一致,修筑长城,督促将吏各筑一段,分片包干,并亲自往崇山峻岭巡视,检查工程。他们看到所筑城垣,质量良莠不齐,相差悬殊。在第一期工程告竣时,他们在总督衙门大摆酒宴,以优劣分座次。最优者坐于大厅两厢,其次者坐于廊底下面,三等者坐于衙门大门之内,劣者坐在门外。经过这一番褒贬分明的座次排列,再次动工时,将吏都不敢再偷工减料敷衍塞责了,工料费用也大大节约。往年修筑边墙耗资巨大,效果甚微。这次全部工程完毕,政府每年花费10万绪(铜钱),可顶得上往年120万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