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名人精粹
32860400000004

第4章 政治改革家——商鞅

商鞅的法令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统一的度量衡成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度量衡的基础和标准;他推行的编户制和什伍制,成为后世保甲制度的重要依据;他制定的郡县制后来被秦始皇推向了全国,也被以后的历代王朝所沿用。梁启超将商鞅誉为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

商鞅(约前390~前338),姓公孙,名鞅。因为是卫国人,也称卫鞅,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宗室贵族家庭。他入秦后向秦孝公进谏强国之术,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主张,从而得到孝公的赏识,支持他进行改革。卫鞅因变法有功,被秦王封为“商君”,因而被称为“商鞅”。

商鞅年轻时好刑名之学,胸怀大志。由于他很崇拜魏国的李悝,因此学成之后,就去了魏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掌卿大夫家族事务。公叔痤虽很赏识他的才华和抱负,但是却直到临死前才向魏惠王推荐商鞅任国相之职,并对魏惠王

说:“如若不用,一定要杀了他,

以绝后患。”可是,魏惠王不赏识

商鞅,拒绝接纳商鞅为国相,也没

有杀他。

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就赶到秦国,建议孝公变法图强。当时,奴隶主贵族在秦国还有很大势力,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主张“法古”和“循礼”。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非常赞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实行变法。

公元前359年,商鞅开始变法,颁布变法命令。命令奖励耕织,对于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家,如不分立门户,必须加倍交纳租税。把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使农民能更多地提供租税和力役。禁止游手好闲,弃农经商。又鼓励人民立军功,有功者可得爵禄,军功越大,授给的爵位越高,赐给的田宅也越多。宗室无军功者,便不能取得贵族身份。还编制户籍,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使各户互相监督。

商鞅的变法命令和旧贵族的利益是有冲突的。新法实行了一年,旧贵族都说不便。当时恰逢太子犯法,商鞅就严惩太子的师傅,儆戒众人。从此,再没有人敢公开反对了。

商鞅不仅在政治上表现出卓越的才能,而且在军事上也成就非凡。公元前340年,当时正处于新兴的封建制取代腐朽的奴隶制的变革时期,商鞅率秦军攻打魏国西部边境,双方势均力敌,秦军很难在短时间内取胜。商鞅就写信给魏公子,假意谈和,待魏公子前来谈和,乘机将其扣押。魏失去主帅从而大败。魏国归还了过去从秦国掠去的河西之地,解除了魏对秦的威胁。

秦孝公死后,惠文王继位。当时,商鞅威望极高,惠文王对他有所猜忌,一些旧贵族就乘机诬告他谋反。商鞅被迫出秦,想到魏国去,但魏国不让他入境。他只得回到自己的封邑,出兵抵抗,结果失败,被车裂而死。

商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法家代表。后人记述他的言行的著作,《汉书·艺文志》里有《商君》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四篇。又有《公孙鞅》二十七篇,已散佚不存了。

延伸阅读

南门立柱

公元前356年,商鞅拟定变法法令后,在秦国都城的南门放了一根3丈长的木头,并宣布说,谁能把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就可得到“十金”的奖赏。老百姓觉得不可信,所以谁也没有去。商鞅看了就说,如果有人搬,可以奖赏五十金。然后就有一人把木头搬到了北门,于是商鞅就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以此做法表明新法的言而有信和赏罚分明。南门立柱的事情传遍全国,震动了百姓,为朝廷树立了威信,为变法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