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名人精粹
32860400000031

第31章 著名军事家——孙膑

孙膑是战国中期兵家的代表人物,伟大的思想家、卓越的军事家。他所著的《孙膑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孙武和吴起等人的军事思想,总结了当时的作战经验,为我国古代军事理论宝库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不传,吴国大将孙武的后代,齐国人(今山东鄄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

相传他少年时与庞涓同师于高人鬼谷子。后来庞涓当了魏国的将军,妒忌孙膑的才能,就派人把他诓骗到魏国,处以膑刑(挖去膝盖骨),所以人们称他为孙膑。

后来,孙膑得到齐国使臣的帮助,逃离魏国,到了齐国,做了齐国的军师。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威王求救。齐威王想拜孙膑为大将,孙膑忙推辞说:“不行。我是个受过刑的残废人,当了大将,会给人笑活。大王还是请拜田大夫为大将吧。”齐威王就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孙膑坐在一辆有篷帐的车子里,帮助田忌出主意。孙膑对田忌说:“现在魏国把精锐的兵力都调去攻赵国,国内大多是些老弱残兵,十分空虚。咱们不如去攻魏国大梁。庞涓听到消息,一定会放弃邯郸,回救魏国,我们在半道上等着,迎头痛击他一顿,一定能把他打败。”这时,庞涓已经攻下邯郸,忽然听说齐国打大梁去了,立刻吩咐撤兵。刚撤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地界,就撞上齐国兵马。两国短兵相接,庞涓大败。齐国大军得胜而归,邯郸之围也解除了。

公元前342年,魏国又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第二年,田忌和孙膑又出兵救韩。孙膑仍采用过去的战略,没有直接发兵

了自己的丰富经验和精心研究的成果。

孙膑继承前人,超越前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军事理论体系。他的论著可谓博大精深,确实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的财富。

韩国,而是直接攻魏。庞涓被迫放弃攻韩,赶回迎战。孙膑认为魏军素来剽悍勇猛,轻视齐军,决定利用他们这种心理,诱敌取胜。于是,齐军假装怯战,向后退却,并采取逐日减灶的办法,迷惑敌人。庞涓追击齐军,到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发现三天中间齐军的炉灶减少了一大半。他认为齐军已逃亡过半,非常高兴。孙膑估计庞涓晚上可到马陵,就在这里设下埋伏,在道旁树上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字,命令伏兵看到火光就一齐放箭出击。庞涓果然在晚上进入马陵道。他见树上有字,举火看字,还没有看完,齐军已万弩齐发,箭如雨下。结果,庞涓被迫自杀,十万魏军全部被歼,齐军大获全胜。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

孙膑两次大败魏军,从此名显诸侯,人们都知道他善于用兵了。

《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以区别于孙武的《孙子兵法》。仅从现存的30篇就足以看出,《孙膑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孙武和吴起等著名兵法家的兵法思想。在这部兵法中,孙膑结合自己所处年代的特点,溶入知识小百科

《孙膑兵法》的军事思想

(一)他既主张“战胜而立”,又指出“乐兵者亡”。他认为,只能通过战争才能实现统一,这在当时无疑是正确的。但他反对滥用战争,更反对打无准备的战争,强调“事备而后动”。

(二)他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双方的力量对比,而是战争的性质,指出“战而无义,天下无能以固且强者”。

(三)他认为军队强大、战无不胜的根本在于士兵和民心。他说,“兵之胜在选卒”,对士兵应“爱之若狡童,敬之若严师”。他多次提到民心问题,并明确指出,使百姓遭受痛苦的军队会遭受失败。

(四)他认为强兵的关键是“富国”,而“富国”的途径又是爱惜民力和积聚民力,特别强调休养生息,积蓄民力。

(五)他的主导战略战术思想是“奇发而不报,则胜矣”,“有余奇者,过胜者也”。极力倡导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出奇制胜。

(六)他力主“必攻不守”。认为积极主动进攻是取胜的法宝,消极防守难逃厄运。

(七)他强调领军将帅必须知“道”,要求统兵将帅知天文、明地利、善人和,真正懂得用兵的规律。

(八)他很重视正确处理军队内部关系,主张君王全权授命,将领同心协力,官兵上下一心,建立一种和谐的内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