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名人精粹
32860400000114

第114章 爱国华侨——陈嘉庚

陈嘉庚虽然是个富商华侨,先后用于办学的巨资不下千万元,但他一生生活简朴、自奉甚薄。毛泽东曾以“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这两句话,作为对他的崇高评价。

陈嘉庚(1874~1961),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爱国华侨领袖、教育事业家。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现属厦门市)的一个华侨世家。曾祖父陈时赐兄弟五人中有两个出洋定居。父亲缨纪(又名杞柏)远渡新加坡开了一家米店。大伯父缨节和二伯父缨酌也出过洋。

1890年,17岁的陈嘉庚离开了苦难的祖国,背井离乡,跟随父亲去新加坡学习经商。他先在父亲开设的米号主持店务,后来又经营黄梨(即菠萝)罐头和房地产业。他自立门户后,1905年购买橡胶树种种植,开始经营橡胶业。他经营很得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4年时间里,获利达450万元。于是他又增设橡胶厂10多处,并大规模地经营房地产,在国内各大城市设立分号。

1912年,陈嘉庚从新加坡回到集美,将祠堂修茸后改为校舍,开办集美小学。1925年,他在海外的事业发展到了顶峰,已有了经济实力,却既不置田产,也不建私宅,而是大力捐资兴办学校。他在集美陆续办起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校共10所;另设幼稚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统称“集美学校”;此外,资助闽省各地中小学70余所,并提供办学方面的指导。1923年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集美学村”之名就是由此而来。

在建设集美学村时,陈嘉庚已考虑到要进一步办一所综合性的大学。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学生们的爱国行动使他深受感动。1921年,他决心捐出400万元,创办厦门大学。为了选定校址、聘请教师、商讨办学方针,他废寝忘食地四处奔走。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袭击南洋,橡胶价格猛跌,陈嘉庚经营的事业也受到了冲击。到1931年,他的资产仅存下200多万元。尽管如此,他仍然极力维持厦门大学,每月40万元的经费,总是不折不扣地按时汇到。1933年,他的处境更加困难了,外国财团准备把他的企业收为附庸,条件是要他停办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他听了十分生气,断然拒绝,说:“企业亏蚀可以收盘,学校决不能停办!”1934年2月,他的总公司终于停业。为了维持学校,他继续四处奔走募捐,或是向银行贷款,极力维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

陈嘉庚的爱国热情旺盛,时刻关心着祖国的富强、进步。早在1910年,他就毅然剪去了发辫,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曾募款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他在新加坡担任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南侨总会)主席,努力在华侨中推动爱国活动。

1940年,陈嘉庚率领代表团回国来视察,不料所到之处,但见国民党政府贪污专横、残民以逞,感到大为失望。5月间,他冲破国民党的阻拦,到延安去考察。他亲眼看到了解放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民合作、同仇敌忾的种种新气象,感到耳目一新,大出意外,从而转忧为喜,断定国民党政府必败,共产党必胜。以前,他受国民党反动宣传的影响,对共产党、解放区一直是信疑参半,至此才恍然大悟。从此,他积极地支持祖国的爱国民主运动。

1950年9月,陈嘉庚从新加坡回国,定居于集美,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溘然长逝。

延伸阅读

毛泽东1.5元招待陈嘉庚

1941年6月,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从新加坡回到中国慰劳抗日将士。国民党拨巨资隆重接待陈嘉庚,希望他“感恩图报”,不料却被陈怒斥道:“此等虚浮乏实,与抗战艰难时际不甚适耳。”后来陈嘉庚到了延安,毛泽东留陈嘉庚吃饭,用自己种的豆角、西红柿招待陈嘉庚,只是特地上了一味鸡汤,整顿饭算下来也就1.5元。毛泽东笑说:“我没有钱买鸡,这只鸡是邻居老大娘知道我有远客,送给我的。”陈嘉庚看了看饭菜,想起在重庆,蒋介石花800银元宴请他,意味深长地对毛泽东说:“得天下者,共产党也!”一回新加坡,陈嘉庚就公开发表言论,说共产党的领袖及一般工作人员,勤俭诚朴,吃苦耐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