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名人精粹
32860400000107

第107章 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徐悲鸿

徐悲鸿被誉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他学兼中西、博采诸长,国画、油画、素描、书法皆十分出色,被康有为誉为画坛奇才。其笔下的骏马,尤其受到人们的赞赏与钟爱,以致成为中国绘画的一种典型代表与象征。

徐悲鸿(1895~1953),原名寿康,江苏宜兴屺亭桥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20岁时,在上海卖画。1918年,他接受蔡元培聘请,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翌年赴巴黎留学,后又转往柏他在欧洲留学的时候,中国在世界上没有地位,中国留学生常常受到歧视。有一次,许多留学生在一起聚会,一个外国学生站起来,恶毒地说:“中国人又蠢又笨,只配当亡国奴,就是把他们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坐在一旁的徐悲鸿被激怒了,他走到这个洋学生面前,大声地说:“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不行吗?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一比,等学习结业时,看看谁是人才,谁是蠢才!”

从此,徐悲鸿学习更勤奋了。他到巴黎各大博物馆去临摹世界名画的时候,常常是一块面包一壶水,一去就是一整天,不到闭馆时间不出来。法国画家达仰非常喜爱徐悲鸿,他从这个中国青年身上,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毅力和对未来的信心。他主动邀请徐悲鸿到他家的画室里画画,并亲自作辅导。

有志者事竟成。徐悲鸿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在几次竞赛和考试中都获得了第一名。1924年,他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巴黎美术界。这时,那个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1927年徐悲鸿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徐悲鸿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博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而其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发现和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他培养的学生中人材辈出,许多已成为著名艺术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骨干。他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无与伦比,影响深远。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

延伸阅读

徐悲鸿创作《奔马图》

《奔马图》是徐悲鸿的名作。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这幅画创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于是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可见,这幅画所体现的不只是一种艺术境界,更是徐悲鸿先生壮怀激烈的一腔爱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