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名人精粹
32860400000102

第102章 青藤画派的鼻祖——徐渭

徐渭多才多艺,在书画、诗文、戏曲等领域均有很深造诣,且能独树一帜,给当世与后代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家之一,是青藤画派之鼻祖。

徐渭(1521~1593),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别号青藤、天池、田水月等,明山阴人。我国明代晚期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家之一。

徐渭自幼聪慧,文思敏捷,且胸有大志。参加过嘉靖年间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和反对权奸严嵩,一生遭遇十分坎坷,可谓“落魄人间”。最后入狱七、八年。获释后,贫病交加,以卖诗、文、画糊口,潦倒一生。凄惨命运的困蹇更激发了他的抑郁之气,加上天生不羁的艺术秉性,悲剧的一生却造就了这一艺术的奇人。

明代的写意花鸟画,在风格与技法上,较前代有提高,迎来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高潮。而徐渭就是明代花鸟画坛的一朵奇葩。

徐渭中年学画,继承梁楷减笔和林良、沈周等写意花卉的画法,故擅长画水墨花卉,用笔放纵,画残菊败荷,水墨淋漓,古拙淡雅,别有风致。兼绘山水,纵横不拘绳墨,画人物亦生动,其笔法更趋奔放、简练,干笔、湿笔、破笔兼用,风格清新,恣情汪洋,自成一家,创水墨写意画新风,被公认为“青藤画派”之鼻祖。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画的《黄甲图》,峭拔劲挺,生动地表现了螃蟹爬行、秋荷凋零的深秋气氛。

徐渭的书法与沉闷的明代前期书坛对比显得格外突出。他学书的路子毫无例外是属于二王一脉,他倾慕王羲之的人品书艺,作为同乡人,他对王羲之的法帖心摹手追,但给他的影响最大的是宋人,其中取法最多的米芾。徐渭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但很难为常人能接受,笔墨恣肆,满纸狼藉,他对自己的书法极为自负,他自己认为“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

他的才气还表现在戏曲的创作之中。他的杂剧《四声猿》曾得到汤显祖等人的称赞,在戏曲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文书画处处弥漫着一股不平之气和苍茫之感。

徐渭平素生活狂放,对权势不妩媚。当官的来求画,连一个字也难以得到。徐渭经济匮乏时,若有上门求画者投以金帛,顷刻即能得之。若赶在他囊中未缺钱,那么就是给的再多,也难得一画。

徐渭作品流传至今的较多。传世著名作品有《墨葡萄图》轴、《山水人物花鸟》册(均藏故宫博物院)、《牡丹蕉石图》轴,以及晚年所作《墨花》九段卷(现藏故宫博物院)等。

徐渭死后二十年,“公安派”领袖人物袁宏道认为徐渭书法“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在王雅宜、文征明之上”;又写下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小传——《徐文长传》。可以说他是徐渭第一个知音者,而后来追随者不计其数,其中有八大山人朱耷、甘当“青藤门下牛马走”的郑板桥等,近代艺术大师齐白石在提到徐渭时曾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这足以说明徐渭对后人影响之深。

延伸阅读

徐文长巧送字

山阴知县高云要调到宁波去做知府。全县所有的土豪劣绅都来送行,有的送挂轴,有的送彩旗,有的送食品,有的送金银。徐文长闻讯后,送了一幅轴子,上面写着五个大字:“青天高一尺”。高知县洋洋得意地把徐文长赠的轴子高挂在堂前。有些人很气愤,徐文长竟给这种贪赃枉法的官僚捧场。有的还特地去责问他。徐文长大笑道:“因为我们山阴县的地皮被他刮低了一尺,所以我才给他写上‘青天高一尺’五个大字!”大家听他这么一说,这才恍然大悟,都放声大笑起来。徐文长的话传到高云耳朵里时,他已经在宁波任知府了。这位高知府只好红着脸,把高高挂在堂前的这幅轴子取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