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人四十学会中庸善于取舍
32858900000002

第2章 兼具韧性和耐性

40岁男人应掌握中庸之道,大凡以中庸之道低调做人者,其处世的标准都很高;而那些张扬的高调做人者,其处世的基调却往往很低。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社会中比比皆是,令人叹息。掌握中庸,要学习高标处世、低调为人的生活哲学、勇于功成身退的冷静心态,学习他进退自如、大智若愚的雍容气度。

凡事贵在持之以恒

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对修身异常重要,《中庸》上说的“不能期月守”,必然使以前的修身成果化为乌有。这种现象是普遍的,它反映了人自制力的脆弱,对成败的认识也是浅薄的。人都有放纵的欲望,特别是男人在40岁后,功成名就之时,这种欲望就更加强烈。这时若不能控制自己,当初的斗志就会荡然无存,就不会遵循事物本身的规律办事,而变得意志消退,一意孤行了。恒心没有了,这是败亡的先兆。

南北朝时,宋文帝刘义隆的第十一子刘彧性情宽厚,做事稳重,人们都夸他能成大事。刘彧服侍了几个皇帝,都让他们十分满意,宋孝武帝刘骏对他说:“你贵为亲王,但能不骄不躁,待人平和,这在王爷之中十分难能可贵了,你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

刘彧回答说:“我虽为皇亲,但国家需要能人办事,我想自己学问不多,不谦逊就不能学到知识。我是有些自卑,哪里还敢以亲王自重呢?”

刘骏死后,他的儿子刘子业当了皇帝。刘子业粗野残暴,杀了许多大臣。刘彧作为他的叔父,也没能幸免,被囚禁在宫中,遭到极端的虐待和殴打。

刘子业曾亲口对刘彧说:“你这个人威望很高,人缘很好,留着你只能威胁我的皇位,你就别想活着出去了。”

刘彧被关在特制的大竹笼里,像猪一样被喂养着。刘子业还封他为“猪王”,把他的衣服全部剥光。刘彧遭此横祸,人性大变,对所有的人都充满了仇恨。他说:“我自信没有亏待过别人,怎会有这样的下场呢?看来我从前太愚蠢了,对人没有一点儿防范之心。”

后来宫廷发生了政变,不得人心的刘子业被杀,刘彧被众人拥戴当上了皇帝。

刘彧继位的第一天,忠于他的大臣就劝他说:“刘子业多行不义,都是他自以为当了皇帝就可以胡作非为的结果。现在皇上地位不稳,有许多人还在观望,皇上切不可不吸取教训。”刘彧重赏了这位大臣,还在群臣面前表扬了他。

刘彧为了稳定局面,安定人心,日夜不停地办理政事。有时一件事他拿不定主意,便把群臣召来,共同商议。这样,天下很快走向了正轨,有了复苏的迹象。

随着形势的好转,刘彧渐渐放松下来,开始疏远政事,打击政敌。他杀光了刘骏的28个儿子,又对违背他旨意的忠直大臣痛下杀手。在他的残暴统治下,刘宋王朝摇摇欲坠,走向衰亡了。

刘彧当亲王时有稳重的优点,只因受了刘子业的虐待而变得暴躁凶残。他这样前后不一,虽有原因,但给刘宋王朝带来了灾难,还是不可原谅的。

人的改变有很多理由,如果造成了失败的事实,那么就没有一条理由可以成立了。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也不丢严谨的作风,不舍弃处事的原则,才能迎来胜利之日。

北宋时,唐介在当地方官期间,告诫自己要做官爱民,对百姓的事一定要认真对待。

唐介任沅江知县时,县民龙氏之子到县衙击鼓喊冤。龙氏因与他人发生田产纠纷,被前任知县判为诬告,被处死。唐介接下龙氏之子的诉状,准备重新调查此案。这时,唐介手下的衙役对他说:“这是前任知县定的案子,你若插手重审,一定会遇到很多不便。何况死的只是一个平头百姓,你不必太认真了。”

唐介马上愤怒起来,他说:“我是本地父母官,对这种人命关天的大事一定要慎重办理。老百姓也是人,你如此轻视他们,没资格在官府做事了!”唐介把那个衙役除了名,亲自督办这件事。他深入民间,多方查核事实;又依照田契,亲自到田野丈量土地。最后,他为死者龙氏平反昭雪。

唐介政绩突出,后来被调到朝廷做官。唐介官职升了,慎重的态度却一点儿也没有改变。

当时,朝廷有不少官有土地,出租给农民,征收赋税,作为国家的收入。皇亲国戚见有利可图,于是低价收买官地,甚至用尽了手段,巧取豪夺。唐介为了国家和农民的利益据理力争,宋仁宗只好采纳了他的建议,明令禁止。

宰相文彦博结党营私,短时间内把他的心腹张尧佐连升数级,身兼多职。唐介弹劾文彦博,惹恼了宋仁宗,于是被贬到岭南,受尽了苦楚。

有人怪他不会变通,唐介说:“我问心无愧,朝廷终会起用我的。在事关国家和百姓的大事上,我一向不敢掉以轻心,不能因为怕丢官就不说真话了。”

宋仁宗死后,继位的英宗马上下旨,召他回朝。

唐介严谨办事,贯彻始终,不因重压而改变自己,朝廷最后还是肯定了他的忠诚。凭着这一点,他最终做到了副宰相的高位。

男人40,修身重在持之以恒。选择中庸很容易,但更重要的是长久地坚持下去。《菜根谭》也说:“贞妇白头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不能坚持到最后,以前所做的成绩也会因此消失殆尽,使以前的高尚也显得卑贱了。如果始终以高洁的操守行之于世,则是高山仰止,万众瞩目。

时刻不放弃追求的目标

男人无论学道,还是习艺,时刻不放弃追求的目标,坚持始终如一,认准了就干下去,不改初衷,自然会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正如俗语所说:“老天不负有心人,百炼成钢,功德圆满。”

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在其不朽名著《西游记》里,写了唐僧师徒一行西天取经的故事。《西游记》里所写的孙悟空等人物都是作者虚构的,那些降妖除怪的故事也是。但在历史上,唐僧实有其人,取经也确有其事。

唐僧,就是玄奘,因精通印度佛学中的《经藏》、《律藏》和《论藏》,而被誉为三藏法师,所以又称唐三藏。

玄奘出生于一个官吏家庭,全家都是虔诚的佛教徒。隋朝政府在洛阳考选和尚,他在13岁时便被破格录取而出家当了和尚。唐朝初年,他去四川研究佛经,发现汉文佛经译得不完全、不准确,越研究感到疑问越多,便学习了梵文,决心到佛教发源地——天竺——去求取真经。

为此,他来到了长安,邀约了同伴。本来准备启程了,可是,由于当初唐朝初建,突厥经常骚扰边境,朝廷便严禁私人出境。出国申请未被官府批准,原来约好的伙伴都不愿意去了,但这却丝毫也动摇不了他西天取经的决心。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8月,他从长安出发,混在返回西域的客商里,过了玉门关,然后便孤身西行。

可是,他刚到达凉州(今甘肃武威县),便被都督李大亮看管了起来,硬逼着他沿原路返回。后来,在一位好心和尚的帮助下,才连夜逃出了凉州。

快到玉门关时,他骑的马也累死了。玄奘过了五座烽火台后,便进入了荒无人烟的莫贺延碛沙漠,这就是号称八百里流沙的大戈壁滩。

他艰难地走了一百多里路后,实在口渴难耐,停下来喝口水时,一不小心,皮囊里的水竟全都泼光了。极目所见,茫茫沙漠,一望无际,哪里还找得到一滴水呢?他咬着牙,又极度艰难地走了五天以后,感到天旋地转,昏倒了。到半夜,刺骨的寒风才把他给吹醒。天亮后,他突然看到就在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块绿洲,便踉踉跄跄地奔了过去,果然有嫩绿的青草,清清的泉水。“阿弥陀佛”,他终于得救了!

经过半个多月的苦难历程,玄奘终于走出了浩瀚的沙漠,来到了高昌国(在今新疆境内)。高昌国王听说唐僧到达,不仅派了使臣去迎接他,而且还请他讲经说法。

玄奘告别了高昌王以后,继续沿着丝绸之路前进。他从天山南路穿过新疆,又从葱岭北隅翻过终年积雪的凌山(今天山穆素尔岭),再经大清池(前苏联境内伊塞克湖),到达西突厥叶护可汗王廷所在地的素叶城(即碎叶,就是前苏联的托克马克),渡过乌浒水(今中亚阿姆河),又折向东南,重新登上帕米尔高原,通过西突厥南端的要塞——铁门关天险(在今阿富汗巴达克山),过了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整整走了一年,于公元628年夏末,终于到达了天竺的西北部。

玄奘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来到了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整个天竺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受到了1000多个手捧着香和鲜花的和尚的热烈欢迎。

当时,那烂陀寺已经有700多年的悠久历史,寺内常有僧众1万多人。寺的主持(当家和尚)戒贤是位年过百岁的佛学权威,早已不讲学了。但是,这位佛学权威却被唐僧西天求取真经的精神所感动,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情谊,特意收玄奘为弟子,特地为他重开讲坛,用了15个月的时间,亲自给他讲解了最高深、最难懂的佛经《瑜珈论》。

在这里,玄奘用了5年的时间,精研了佛学理论。在寺里,除戒贤精通全部经论外,在1万多个和尚里,能通晓20部的仅有1000人,能通晓30部的仅有五百人,能精通50部的仅有10人,而玄奘就是这10人中的一人,成了博学的佛学大师!

公元636年,玄奘辞别了戒贤,外出游学。他沿着恒河先到了现在的孟加拉,沿着印度半岛东岸南下,到了和现在的斯里兰卡隔海相望的达罗,又沿着印度半岛西岸北上,访问了世界著名的艺术宝库阿旃陀石窟,并曾一度深入印度半岛的腹地。然后,又西进到现在的巴基斯坦,再沿着印度河北上,到了现在的克什米尔南部的查谟,并在这里留居了两年,进行佛学理论研究。玄奘的声誉传遍了整个天竺,被公认为天竺最博学的佛学大师。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带着650多部佛经,历时18年,跋涉5万余里,经西域回到了长安。

这一天,长安城人山人海,路两边摆满了香案和鲜花,锣鼓喧天,僧尼数万人排成长队,热烈迎接这位到西天取经凯旋的伟大英雄,并把他带回来的经卷和佛像安放在弘福寺里。

唐太宗被唐僧取经的精神所感动,特地派了宰相房玄龄去长安把他迎接到洛阳行宫里来,召见了他,极有兴致地听他述说了西域和天竺的见闻,并劝他还俗,帮助自己治理国家,玄奘不肯,婉言谢绝了。

三月初一,玄奘从洛阳回到了长安。不久,便先后在弘福寺和慈恩寺主持译场,并在慈恩寺修建了大雁塔,作为储经之用。经过2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和译员们译出了佛经75部,共1335卷。另外,他还和辩机和尚一起,共同编写了《大唐西域记》。这部游记记叙并描述了包括现在的我国的新疆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的地域地貌、城市风光、风俗民情、名胜古迹、宗教文化、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材料丰富、内容翔实、文笔严谨、准确可靠,早已被译成多种外文,成为一部世界名著,对研究中亚、南亚和中国西部的历史、地理、经济和文化,都有极为重大的学术价值。

唐玄奘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有去有回、有始有终,所以他成了万世的表率。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是时刻不放弃目标的日积月累追求所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就是刻苦修习的结果。

40岁的男人,更应当如此!

半途而废者难以成功

很多男人都有良好的初衷,都怀着远大的理想,而且痛下决心要去坚守他的道义,可惜半途而废的人比比皆是,走到终点的人却非常少。针对半途而废的情况,孔子说:“吾弗能已矣。”其意思是:我是不能像这样停下来的。他既不赞成那些奇怪的言论和行动,也不赞成半途而废,以及有好的愿望而没有好的结果的事情。

东汉时,河南郡有一位贤惠的女子,人们不知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乐羊子的妻子。

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了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也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宁可饿死。更何况拾取别人失去的东西,这样会玷污品行。”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非常惭愧,就把那块金子扔到野外,然后到远方去寻师求学。

一年后,乐羊子归来。正在织布的妻子跪起身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想家,没有其他缘故。”妻子听罢,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一寸寸地积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了。”

妻子接着又说:“读书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己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归,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

乐羊子被妻子说的话深深感动,于是又去完成学业,7年后,学有所成才回家,后得到魏文侯重用。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40岁的男人总是抱怨这个世界提供给自己的机遇太少,而一旦机遇来了,抓住了,又抱怨成功太难。尽管他们曾经投入过、拼搏过,但就在成功即将来临的时候,有的人却退却了,放弃了。

有一幅漫画是这样的:一个挖井人,一连挖了好几口井,都没有看到水,并不是没有水,事实上他只要将其中任意一口井再往深处挖一点点就行了,但他没有,结果所有的工夫都白费了。

有一个商人,当有人问其成功的秘诀时,他说秘诀就是:再添一把柴。

当初,他被聘到城里一家电脑配件公司做销售业务。半年过去了,他除了在店里卖一些配件外,竟没有和一家单位达成业务联系的意向。此时,配件店里的货物积压严重,资金周转越来越困难。而祸不单行的是,有一次,因不熟悉业务,他进的一批电脑配件全都是即将淘汰的产品,也就是说他拿钱换了一堆废品。他绝望之极,回到了农村老家,想好好反省自己。

刚进门时,他看见母亲正在灶台前烧开水,灶台上已冒出了层层热气,再添一把柴这水便可烧开了。他舔了舔干枯的嘴唇,想这水烧开后正好可以泡一杯茶喝。

他把遭遇告诉了母亲,母亲听完后,并没有说什么,只是把灶膛里燃烧得正旺的柴火全给拨拉了出来,锅里已经快开始翻滚的水立即平息下来,原来笼罩在锅盖上的热气也很快消失殆尽。

“妈,再添一把柴就可以烧开了啊。”他以为是自己的遭遇刺激了母亲,急得在一旁叫道。

谁知母亲却说:“我知道,再添一把柴就可以把这水给烧开了,你不也一样?”

顿时,他一阵脸红,想不到没见过大世面的母亲却是这般的睿智。那天,他并没有在家里多停留,而是赶回了城,重新振作精神,开始了工作。几年过去了,那座城市里大部分的电脑配件店都是他开的。

每次讲起自己的成功经历,这位商人总会说起母亲对他说的那句话:“再添一把柴。”他说,是这句话给了他成功的动力,促使他继续拼搏。

其实,有时成功真的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离我们只有一把柴的距离。再添一把柴,就能使99摄氏度的水达到沸点,那成功耀眼的光环就会落到我们的头上。

许多人常半途而废,其实,只要他们再多花一点力量,再坚持一点点时间,那些已经花下大工夫争取的东西就会得到。可惜,当目标就要达到时,却一下子放弃了。

每个心中有抱负的人都期盼着成功,他们拿着各种令人羡慕的文凭,以为成功的秘诀就是实力。然而,在人生的许多时候,成功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实力,更取决于我们的执著和坚持精神。人的一生很短暂,但现实的诱惑却比比皆是,如果我们被这些诱惑所羁绊,那就什么目标也不会实现;如果我们能够坚持不懈地奔向目标,那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

可以说,无论一个男人多么聪明,多么有才华,如果他没有坚持到底的恒心,那么他将一事无成。任何一个成功的人,他都对自己的能力、实力等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他会对自己所具备的能力非常自信,这样即使面临无比巨大的困难,他也不会像懦夫一样逃避,而是勇敢地面对,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提到诺贝尔这个名字,全世界几乎无人不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诺贝尔奖更是世界最高荣誉之一。

热爱发明的诺贝尔19岁时就开始潜心研究硝化甘油。由于硝化甘油呈液化状态,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可怕的爆炸。经过多次努力,诺贝尔将硝化甘油装入小玻璃管,再放进一个铁罐里,四周塞满黑色火药,然后用导火线点火。“轰!”的一声巨响,试验成功了!这种能使火药完全爆炸的小玻璃管,便是诺贝尔发明的“雷管”。

雷管诞生后,诺贝尔计划建立一个工厂,生产硝化甘油。为了筹措资金,诺贝尔前往法国,拜访巴黎银行,向他们说明他从事的是一种具有伟大远景的事业。但是,没有一家银行愿意贷款给他。后来,因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对他的发明很感兴趣,诺贝尔获得了10万法郎的贷款。

1863年,火药工厂正式开始制造硝化甘油。不料由于大意,9月3日这天,发生了大爆炸,工厂成了一片废墟。他们从残留的灰烬中找到五具遗骸,其中一具便是诺贝尔最疼爱的小弟艾米尔。

巨大的不幸发生后,父亲病倒了,母亲终日以泪洗面,诺贝尔也是万分悲痛。他从悲伤中振作起来,并立下一个宏愿:“我一定要找出硝化甘油最安全的使用、存放和大量制造的方法。”

由于爆炸事件造成的影响,政府部门严禁诺贝尔火药工厂复业,而且要求他们不得在离市区5公里内做这项危险试验。诺贝尔于是到乡下去寻找用地,但人们都避之唯恐不及,诺贝尔只好买了一艘大船作为工厂,到一个大湖上做试验。尽管如此,其他船只上的人因上次的爆炸事件而心惊胆寒,不让诺贝尔的“水上工厂”靠近,诺贝尔不得不经常改变停泊位置。

经过努力,硝化甘油终于被生产出来了,但因为爆炸事件,无人敢买。诺贝尔于是亲自做示范表演,让人们知道这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炸药。大家目睹了他的示范表演,疑虑渐消,工厂的订单源源而来。

但是,不利的消息也在各处流传……

有一位德国旅客到纽约,外出时把一个小盒子存放在旅馆服务台。服务员不知道盒内装的是硝化甘油,随手放在椅子下面。不久,小盒子往外冒黄烟,服务员惊慌之余,拿起盒子就往马路上丢,眨眼间,就引起了一场大爆炸。附近一带民房的门窗玻璃全被震破,而马路上丢盒子的地方被炸成了1米深的坑!

1866年3月,巴拿马一艘名叫“欧洲号”的轮船离港时,船板上的硝化甘油爆炸,又造成14人死亡……

接二连三的爆炸灾害,引起人们的极大恐慌,致使各国都严格禁止硝化甘油的贮存和制造。

这些打击和不绝于耳的责难,并没有使诺贝尔灰心丧气。他想起那些无辜的被炸死的人们,想起可怜的弟弟艾米尔,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研制出十分安全的硝化甘油炸药来。经过无数次试验,他终于研制出一种用雷管引发的、固体状态的硝化甘油炸药。

同年10月,德国组织了一个硝化甘油炸药审查委员会,对诺贝尔所制造的炸药在安全性和威力方面做了全面的安全审查。审查后,全体委员一致认为:这是一种成功的产品,在使用和运输方面都可以绝对放心。

经过不懈的努力,第二年年初,德国矿业界人士前来订购大批硝化甘油炸药。接着,法国、英国也来采购,连诺贝尔的祖国瑞典也订购了。

一度被视为可怕的危险物品,成为了赐福人类的大功臣。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促进了世界科技的快速进步。诺贝尔的克鲁伯火药工厂在不断地扩展着。到1874年,硝化甘油炸药的供应量达3120吨。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虽然不代表就是胜利,但它一定是胜利前的曙光;它不是最终的成功,但确实是成功前的希望火把,它能够一直把你带到美好的未来!

古今中外,那些取得杰出成就的人,无不在称颂坚持的重要性。40岁的男人,只要你拥有这种勇气与豪情,拥有这种韧性,世界上就没有你翻不过的山,没有你战胜不了的困难!

“剪掉”不适合自己干的事情

对大部分男人来说,如果一进入社会就善用自己的精力,不让它消耗在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上,那么就有成功的希望。但是,很多男人却喜欢东学一点、西学一下,尽管忙碌到了40岁,却没有培养出自己的专长,结果什么事情也没做成,更谈不上有什么强项。

40岁的男人应懂得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一件事上,“剪掉”不适合自己干的事情,留下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唯有如此方能实现目标;40岁的男人也要善于依靠不屈不挠的意志、百折不回的决心以及持之以恒的忍耐力,努力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去获得胜利。

当玫瑰含苞欲放时,须剪掉它周围的花骨朵——这句话是大名鼎鼎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名言。道理很简单,一枝花方能独秀。富有经验的园丁们都深谙此道,他们知道,为了使树木能更快地茁壮成长,为了让以后的果实结得更饱满,就必须要忍痛将这些旁枝剪去;否则,若保留这些枝条,那么肯定会极大地影响将来的总收成。

那些有经验的花匠也习惯于把许多快要绽开的花蕾剪去。尽管这些花蕾同样可以开出美丽的花朵,但花匠们知道,剪去大部分花蕾后,可以使所有的养分都集中在其余的少数花蕾上。等到这少数花蕾绽开时,就可以成为那种罕见、珍贵、硕大无比的奇葩。

做人就像培植花木一样,我们与其把所有的精力消耗在许多毫无意义的事情上,还不如看准一项适合自己的重要事业,集中所有的精力,埋头苦干,全力以赴,这样才能取得杰出的成绩。

如果我们想成为一个众人叹服的领袖,成为一个才识过人、卓越优秀的人物,就一定要排除大脑中的许多杂乱无绪的念头。如果我们想在某一个重要的方面取得不凡的成就,那么就要大胆地举起剪刀,把其余所有微不足道的、平凡无奇的、毫无把握的愿望完全“剪去”,即便是那些看似已有实现可能的愿望,也要服从于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必须忍痛“剪掉”。

世界上无数的失败者之所以没有成功,主要不是因为他们的才干不够,而是因为他们不能集中精力、不能全力以赴地去做适当的工作。他们使自己的大好精力消耗在无数琐事之中,而他们自己竟然还从未觉悟到这一问题:如果他们把心中的那些杂念一一剪掉,使生命力中的所有养料都集中到一个方面,那么他们将来一定会惊讶——自己的事业竟然能够结出那么美丽丰硕的果实!拥有一种专门的技能要比有十种心思来得有价值,有专门技能的人随时随地都在这方面下苦功、求进步,时时刻刻都在设法弥补自己此方面的缺陷和弱点,总是要想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而有十种心思的人却不一样,他可能会忙不过来,要顾及这一点又要顾及那一个,由于精力和心思分散,事事只能做到“尚可”,结果当然是不可能取得突出成绩。

现代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所以,40岁的男人必须专心致志,对自己的目标全力以赴,这样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取得出色的业绩。

等待适当的时机再行动

明哲保身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但求无过”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我们切莫把它们混为一谈。明哲保身是一种积极而充满智慧的处世方式,后者则是一种被动的消极之举,二者有本质的区别。明哲保身并不是要人们贪生怕死,而是要求40岁的男人们能够等待适当的时机,再有所举措。

“国无道”的情况并不是只有臣子才会遇到,君主也会遇到,这时候同样需要明哲保身。一方面仍要坚持原则,仍不放弃目标,另一方面也不可硬碰硬而徒惹祸患,而应暂退一步,在保身中积蓄力量,寻找合适的时机。只有做到这一点,方能在时机到来之时出奇制胜。

随着年幼的康熙逐渐长大,要求皇帝亲政的呼声越来越高。康熙以“辅政臣屡行陈奏”为由,经太皇太后同意,于康熙六年七月初七举行亲政大典,宣示天下开始亲理政事。

尽管康熙已明示天下开始亲理政务,但辅政领导内三院及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政治体制并未立即改变,辅臣朝班的位次仍在亲王之上,并继续掌握批理章疏的大权。而且鳌拜的党羽已经形成,势力强大,甚至敬谨亲王兰布、安郡王岳乐、镇国公哈尔萨等人也先后依附于鳌拜。特别是在上三旗中,鳌拜已占绝对优势,全部控制镶黄旗,正黄旗随声附和,正白旗遭受了严重打击和削弱,而宫廷宿卫则完全由上三旗负责,康熙仍处在“国无道”的境况中。

正白旗辅政大臣苏克萨哈不甘心与鳌拜同流合污,但又无法与之抗争,便产生了隐退的念头,遂于康熙亲政后的第六天,以身患重疾为由上疏要求“往守先皇帝陵寝”,并含蓄地提到自己迫不得已的处境。此举自然也有迫使鳌拜、遏必隆辞职交权的意图,因而更引起鳌拜的不满。他矫旨指责苏克萨哈,并令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此事,然后操纵议政王大臣会议,颠倒黑白,给苏克萨哈编造了“不欲归政”等二十四款,拟将苏克萨哈及其长子、内大臣查克旦磔死,其余子孙无论年龄皆斩决籍没,族人前夕统领白尔赫图等亦斩决。康熙“坚持不允所请”,而鳌拜强奏累日,最后仅将苏克萨哈改为绞刑,其他仍按原议执行。这使康熙又一次受到震动,而鳌拜除掉苏克萨哈后更加肆无忌惮,不仅朝班自动列于遏必隆之前,而且将一切政事先于私家议定,然后施行,甚至在康熙面前也敢呵斥部院大臣,拦截章奏。蒙古都统俄讷、喇哈达、宜理布等因不肯在议事处附和鳌拜,即被逐出会议,而鳌拜的亲信即便是王府长史一类的小官,也可以参与议政。更有甚者,鳌拜可以公然抗旨,拒不执行。如其亲信马迩赛死后,康熙明令不准赐谥,鳌拜竟不执行,仍予谥号。在此情况下,康熙决计除去鳌拜,只是鳌拜势力强大,不能掉以轻心,必须以计擒之。

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九月,内秘书院侍读熊赐履上疏建议革除朝政积弊,并把矛头指向鳌拜。此疏深为康熙赞同,但康熙以为时机尚未成熟,不能打草惊蛇,便斥之“妄行冒奏,以沽虚名”,声称要予以处罚,借以麻痹鳌拜。而暗地里,康熙却在悄悄部署捉拿鳌拜的各项准备工作:

鉴于鳌拜在侍卫中影响较大,原有侍卫不足依靠,他特地以演练“搏击之戏”为名,选择一些忠实可靠的侍卫,另组一支更为亲信的卫队善扑营,并请在上三旗侍卫中很有威望的、已故首席辅政大臣索尼的次子、一等侍卫索额图为首领。为了保证捉拿鳌拜行动的顺利进行,在行动之前,康熙还不露声色地将鳌拜党羽以各种名义先后派出京城,以削弱其势力。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五月中旬,一切安排就绪。康熙于十六日亲自对善扑营做动员部署,并当众宣布鳌拜的罪过,随即以议事为名将鳌拜宣召进宫擒拿。当时鳌拜全然没有觉察到异常情况,一如往常那样傲气十足地进得宫来,甚至于看到两旁站立的善扑营人员时也没有产生怀疑,因为在他看来,年轻的康熙不会也不敢把他怎么样,因而将善扑营人员聚集宫中看作是康熙迷恋摔跤游戏的一种表现,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很快就要成为阶下囚。

康熙待拿下鳌拜等人后,亲自向议政诸王宣布了鳌拜的有关罪行:营私结党“以欺朕躬”;御前随意呵斥大臣,目无君上;打击科道官员,闭塞言路;公事私议,“弃毁国典”;排斥异己等。总之是“贪聚贿赂,奸党日甚,上违君父重托,下则残害生民,种种恶迹难以数举”,要求议政王大臣会议勘问。

以康亲王杰书为代表的议政诸王,原本不满鳌拜的专横跋扈,现在见皇上已擒拿鳌拜并令其勘问议罪,所以很快就列出鳌拜欺君擅权、结党乱政等三十款大罪,议将其革职立斩,其族人有官职及在护军者均革退,各鞭一百后披甲当差。

处理意见上报康熙后,康熙又亲自鞫问鳌拜等人,并于五月二十五日历数其“结党专权,紊乱朝政”等罪行后宣布:鳌拜从宽免死,仍行圈禁;遏必隆免重罪,削去一应爵位;畏鳌拜权势或希图幸进而依附鳌拜的满汉文武大臣均免察处。并于六月七日降谕申明:“此等嘱托行贿者尚多……俱从宽免”,从而有效地防止了株连,稳定了人心。凡受鳌拜迫害致死、革职、降职者均平反昭雪,已故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等人的世职爵位予以世袭,因而此案的处理颇得人心。

议处鳌拜、废除辅政大臣体制后,重要的批红大权收归皇帝之手,康熙从此便坚持自己批阅奏折,“断不假手于人”,即使年老之后也是如此,从而防止大臣擅权。

可见,在“国无道”的情况下,坚持虽然重要,但鸡蛋碰石头的事还是尽量不做为好。无望的抗争,有时不如明哲保身,默默等待。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等待中积蓄力量、寻找时机,将来才能开创良好的局面。年过四十的你,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40岁的男人要有勇气

一些40岁的男人安于眼前的悠闲、舒适,并且认为步入中年的自己很难再有更大成就,于是他们不愿进取、不敢改变,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有时只需要微小的勇气,就可能完成无限的成就。

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说:不恐惧不等于有勇气;勇气使你尽管害怕,尽管痛苦,但还是继续向前走。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真实地付出,就会发现许多门都是虚掩的!微小的勇气,能够完成无限的成就。

有一个国王,他想委任一名官员担任一项重要的职务,就召集了许多威武有力和聪明过人的官员,想试试他们之中谁能胜任。

“聪明的人们,”国王说,“我有个问题,想看看你们谁能在这种情况下解决它。不过我有个规定,假如你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好它,那么就来试试,成功之后,我将重重有赏。但是,如果你不能确信自己可以完成,那就不要去试,因为不成功那是会杀头的。”国王领着这些人来到一座大门——一座谁也没见过的最大的门前。国王说:“你们看到的这座门是我国最大最重的门,你们之中有谁能把它打开?”许多大臣见了这门都摇了摇头,其他一些比较聪明一点的,也只是走近看了看,没敢去开这门。这时,一位大臣走到大门处,仔细检查了大门,用各种方法试着去打开它。最后,他抓住一条沉重的链子一拉,门竟然开了。其实大门并没有完全关死,而是留了一条窄缝,任何人只要仔细观察,再加上有胆量去开一下,都会把门打开的。国王说:“你将在朝廷中担任重要的职务,并赏黄金万两,因为你不光限于你所见到的或所听到的,你还有勇气靠自己的力量冒险去试一试。”就这样,这位大臣身任重职后确实做出了很大贡献。

史东是美国联合保险公司的主要股东和董事长,同时,也是另外两家公司的大股东和总裁。然而,他白手起家创出如此巨大的事业却是经历了无数次磨难的结果,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史东的发迹史也是他勇气作用的结果。

在史东还是个孩子时,就为了生计到处贩卖报纸。有家餐馆把他赶出来好多次,他却一再地溜进去,并且手里拿着更多的报纸。那里的客人为其勇气所动,纷纷劝说餐馆老板不要再把他踢出去,并且都买他的报纸。

史东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踢出餐馆,屁股虽然被踢痛了,但他的口袋里却装满了钱。

史东常常陷入沉思:“哪一点我做对了呢?”“哪一点我又做错了呢?”“下一次,我该这样做,或许不会挨踢。”这样,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出了引导自己达到成功的座右铭:

“如果你做了,没有损失,而可能有大收获,那就放手去做。”

在史东16岁时的那个夏天,在母亲的指导下,他走进了一座办公大楼,开始了推销保险的生涯。当他因胆怯而发抖时,他就用卖报纸时被踢后总结出来的座右铭来鼓舞自己。

就这样,他抱着“若被踢出来,就试着再进去”的念头推开了第一间办公室的门。

他没有被踢出来,那天只有两个人买了他的保险。从数量而言,他是个失败者。然而,这是个零的突破,他从此有了自信,不再害怕被拒绝,也不再因别人的拒绝而感到难堪。

第二天,史东卖出了4份保险。第三天,这一数字增加到了6份……

20岁时,史东设立了只有他一个人的保险经纪社。开业第一天,销出了54份保险单。有一天,他创造一个更令人瞠目的纪录——122份。以每天8小时计算,每4分钟就成交了一份。

在不到30岁时,他已建立了庞大的史东经纪社,成为令人叹服的“推销大王”。

推销员,可能是世界上最需要脸皮厚的职业之一。可以说,不经过千百次的被拒绝的折磨,就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推销员。史东有句名言,叫“决定在于推销员的态度,而不是顾客……”

1968年,在墨西哥奥运会百米赛道上,美国选手吉·海因斯撞线后,转过身子看运动场上的记分牌,当指示灯打出9.95秒的字样后,海因斯摊开双手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话。这一情景后来通过电视网络,被全世界至少有几亿人看到,但由于当时他身边没有话筒,海因斯到底说了什么,谁都不知道。直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夕,一名叫戴维·帕尔的记者在办公室回放奥运会资料时出于好奇心,找到海因斯询问此事时,这句话才被破译了出来。原来,自欧文创造了10.3秒的成绩后,医学界断言,人类肌肉纤维所能承载的运动极限不会超过10秒。所以当海因斯看到自己9.95秒的成绩之后,自己都有些惊呆了,原来10秒这个门不是紧锁的,它虚掩着,就像终点那根横着的绳子。于是,兴奋的海因斯情不自禁地说:“上帝啊!那扇门原来是虚掩着的。”

鼓起勇气去寻求突破吧,这世界上并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40岁的你正当壮年,只要你奋起进取,就一定可以获得非同一般的成就。

勇于竞争方能成功

不可否认,40岁的男人大多有一种求稳、畏惧竞争的心理。然而,竞争在世界上是客观存在的,根本无法逃避。40岁的男人必须适应竞争,勇于竞争,才能成为成功者。

不可否认的是,在任何一个领域内,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竞争。有人给竞争下了一个定义,那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团体在一定范围内为了夺取共同需要的对象而展开较量的过程。大千世界,因为存在竞争而充满生机和活力;芸芸众生,也由于竞争才使得人才脱颖而出。时代的每一步发展,社会的每一次变革,无不充满竞争。竞争的结果就是优胜劣汰,成功者前进,失败者落伍。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类有五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情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自我实现需要是人们最高层次的需要,人类往往为了得到一个与自己的能力及其他条件相适应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而竞争,这些需要导致人们去参与竞争。同时,竞争成功也可满足需要。而当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会自然而然地萌发新的需要,出现新的竞争。所以,竞争和需要是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而人们在不断追求生活的更高目标时,则将竞争注入了激烈和残酷的内容。

积极的竞争能给生活带来生机,能使工作和学习产生动力,这都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在看到其积极的一面时,你却没有理由忽视它所存在的另一方面。由于不能正确地认识竞争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一位自寻短见的大学生在写给父母的遗书中悲叹道,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不善于竞争者则不能生存,像自己这样的人怎能适应呢?每天处在使人十分厌倦的这种充满竞争的学习环境之中,还不如及早地彻底解脱。某公司的一位干部也因长期处在一种激烈的竞争气氛中,感到了十分沉重的压力,终于不堪重负而做出了极端的行为。类似事例并不少见,人们在叹息之余,也不能不去认真思考造成悲剧的原因所在。

可见,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给自己定位,怎样才能保持一种正常的心态,这是必须首先弄明白的问题,然后才是如何去正确地对待竞争这一问题,二者的顺序不能倒置。同任何道理一样,不弄清楚事情的意义就匆匆忙忙去做,终究会将事情做坏。

由于企业机制的改革,大批40岁的男人下岗,面临着再就业的挑战;同样由于机制的改革,不少人主动“跳槽”,去寻求更好的发展。两者之间有相同之处,即都面临着重新择业的问题,但又有着本质的不同:下岗之后的再就业是由于生存的需要而参与竞争,而“跳槽”者的愿望则是为了改善工作环境,选择一项更适合于自己的工作。客观地认识自己,给自己在生活中定位,可以使自己在竞争中制定出可行的方案,而不致脱离实际,导致失败。对于前者来说,一方面必须全力以赴,认真地评估当前的形势和选择方向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还要客观地检验自己所具备的条件,包括本人的能力、家庭的态度以及思想上和物质上的准备等等。只有将目标与条件达到统一,然后再进行努力,这样才有成功的把握。对于后者来说,尽管目标定位高,但若自己各方面的条件不具备,则这种竞争就会显得没有必要。因此,即使不“跳槽”,也不会出现生存危机。相比之下,后者较之前者具有更大的安全性。不少人在“跳槽”前过多地憧憬于实现目标后的美好前景,却对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考虑过少,从而导致适得其反的后果而追悔莫及。

人到中年,对自身以及外部环境的把握更理性,这就为如何给自己定位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和把握。虽然说40岁的男人在人生中负担最重、责任最大,但他们已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工作历程,基本上没有了生存上的危机,是处在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时机。最好是在保证已有成果的前提下进取,并获得更大的收益;相反,要是以这些成果作为筹码去进行冒险,则应谨慎从事,要尽量减少或根本杜绝在自身进一步发展时出现的损失与痛苦。

定位的问题解决之后,就要关注正确看待胜负的问题。既然是竞争,肯定会出现胜与负、成与败的结果。对此,能否持有科学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换言之,正确对待成败是人们参与竞争后所得结果的关键。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是,只要存在着主观要求与客观可能的矛盾,就会出现竞争,就如下岗人数与就业机会之间的供求矛盾,导致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并因此而引发竞争。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人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但也有更多的人未能如愿。我们还可以用体育竞赛来加以说明,冠军只有一个,可以肯定,这是经过努力拼搏才取得的,但其他名次的获得者也同样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一场激烈的比赛结束后,人们自然对首先冲线的运动员报以热烈的掌声和真诚的祝贺。然而,没有人会认为跑在最后一名的运动员不是在顽强拼搏。所以说,凡是参与竞争的人,尤其是失败者,既要敬重竞争中的强者,也要正确对待自己的失利。处理不好这一点,就会因失败造成极不平衡的心态,导致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要想培养和完善自己的竞争意识,就要做到既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还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这种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表现在欢迎别人超过自己并认可这一事实,同时还要有勇于赶超他人的雄心大志。生活中,有些人对于自己的失败尚能正确对待,但对于别人的成功则由羡慕进而嫉妒甚至仇视,这些都不是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竞争中要审时度势,善于适时转移竞争方向。一个人的需要、兴趣和能力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人与人又各有千秋。在某一竞争领域内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在别的领域内不成功。况且,每个人几乎都有未被自己意识到的潜能,要在竞争的实践中不断升华和提高,注意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有效地转移目标可以增加竞争成功的几率,从而减轻或者消除竞争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即使自己几次努力均遭到了失败,也不要认为这就是耻辱,觉得自己没脸见人;既然明知努力者并不一定是优胜者,那么,再悲观地自暴自弃就更不是明智之举了。其实,在失败的情况下,需要的是善于转化这种危机感。当你创业失败后,可以和自己的亲人或朋友诉说自己的苦恼和气愤,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去宣泄心中的冲动,还可以到文化娱乐场所去调整一下自己不平静的心态,而不能一头顶在南墙上不转身,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生闷气,此种做法不可取。因为,一次两次的失败并不等于丧失了所有的机会。尽管你可能面临“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尴尬,但谁能担保不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呢?比如,乘公交车上班的人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一辆车过来后,拼命往上挤也没挤上去,正气喘吁吁地自叹倒霉时,后面又很快来了一辆空车。这下不但轻松上车,还有座位,你说走运不走运?当你幸运地坐在座位上时,别光顾了暗自庆幸,应仔细想想,正是有了前面那辆车拥挤的前因,才出现了后面这辆车空荡的后果。作为一个经多见广的中年人,化解自己失败情绪的方法是很多的。

我们都听说过“酸葡萄”的故事:一只狐狸看到藤架上的葡萄非常诱人,可是跳跃了几次都够不着。于是这只聪明的狐狸说,这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吃无所谓。“酸葡萄心理”是化解忧愁的一剂良药。此外,阿Q的“精神胜利法”对化解沮丧情绪也有奇效,小说中的阿Q若不用这个“精神胜利法”来自慰,恐怕他早已走上极端的道路了。在自我安慰中寻求自我解脱并自得其乐,这是男人们应该而且能够做到的。

当然,积极参与竞争也要有个度,如果竞争的压力超过了你能承受的限度,弄得自己心神不定,疲惫不堪,那么这种做法就是不可取的。

有韧性才能活得更长久

蟑螂一直爬行,因为爬行最容易找到食物;它们丑陋的身体颜色最容易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所以爬行时最不容易引起注意。蟑螂也没有放弃翅膀,随时可以飞行一小段,但是从来不炫耀自己的翅膀。它们生存的根本就是低级、忍辱,否则,绝对没有今天的庞大和繁荣。

蟑螂从来不计较气候和自然环境的优劣,地球上每个有生命的区域都有它们的种群。多肮脏的地方,多偏远的地方,或是多神圣的地方,都有它们的巢穴。它们就是这样悄悄地生活,悄悄地繁衍着。

蟑螂的确非常低级,但它们正是因为低级而特别容易生存,什么样的生态环境都不影响它们的繁衍。没有食物,蟑螂可以存活1个月;没有水,蟑螂仍可以存活1星期。

蟑螂在没有头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存活1周,无头蟑螂只是因为没有嘴喝水而被渴死。

蟑螂每小时能跑3英里路。对于每只蟑螂来说,这是很轻松的,对人类来说就很难了,除非人们现在全部成为专业的马拉松选手。

蟑螂可以憋气40分钟……

如果人也有蟑螂的韧性,还有什么日子不能过,还有什么样的苦不能吃呢?

在你40年的生涯中,绝对会碰上不如意的事,这些不如意有很多种,例如,生意失败、失恋、被羞辱、工作不顺、家道中落等等。不管你遭到的不如意程度如何,只要你在主观感受上已到了沮丧、消极、痛苦,几乎要毁灭的地步,你就要告诉自己:像蟑螂一样顽强地活着。

蟑螂是墙缝里可活、壁橱里可活、阴沟里也可活的昆虫。当你遇到不如意时,无论是客观环境造成的,还是人为的,不就有如在墙缝里、壁橱里、阴沟里一样吗?如果你因为过着这样阴暗、充满脏臭与羞辱的日子而灰心丧气,失去活下去的勇气,那么你连一只蟑螂都不如。恐龙已经绝迹,蟑螂却仍然存活,而且生命力更加旺盛。所以,你也要在最黑暗的时刻,最卑贱的时刻,最痛苦的时刻,顽强地活下来。

也就是说,在这种时候,你不要去计较面子、身份、地位,也不要急着出头,这种日子很容易让人沉不住气,但只要沉得住气,只要“存在”,就有希望,就有机会。

如果人能像蟑螂一样地活下来,必然会有一些收获。

重新出头的那一天,你会得到更多的尊敬,因为人虽然屈服于强者之下,但打不死的勇者却有更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有过蟑螂般的生活经验,便不怕他日横逆之来。换句话说,对不如意事更能悠然面对,能屈能伸;阴暗的日子能过,风雨的日子能过,人到了这种地步,还有什么事能难住他呢?

不断提升自己

40岁的男人在工作中常会遭遇种种尴尬:有能力,却往往赶不上变化的节奏;知识结构完善,但在面对新事物时却常常不知所措……而要避免这些情况出现,惟一能做的就是不断提升自己,增加自己的资本。

(1)书是40岁的男人的晋身阶梯

在研究成功人士的事迹时,我们常常发现:他们的成功一直可以追溯到他们拿起书籍的那一天。在我们接触过的事业成功人士之中,大多数人都酷爱读书——自小学开始,经由中学、大学,以至于成年之后。

一项针对成功人士与普通人的调查发现,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喜欢读书。大约有3/4的成功人士在小学和中学时读过的书,是其他人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的;60%左右的成功人士在大学时的阅读量远远超过他们同班的人。

这些成功人士一年要阅读的书平均起来每人大概有20本左右,或每3周至少看1本书,他们阅读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学等各个方面。事实上,有19%的成功人士说他们一年至少要阅读26本书。

也许一些40岁男人会反驳说:“工作这么忙,我哪有时间去读书啊!”好吧,如果你没有整块的读书时间,那么每天抽出15分钟去读书,应该不是难事吧?

高中毕业生的平均阅读速度是每分钟250字。但是,我们都会时不时地停下来重读某些句子,或者是停下来想想某些新想法,所以大部分成年人的平均阅读速度是每分钟200字。按照这样的速度来计算,15分钟之内,你就可以读上7页。

一本厚一点的书可能要花1个多月的时间,但总的来说,如果你每天读15分钟,你就有可能在1个月之内读完1本书。

到了年底,你就至少读过12本书了。10年之后,你会读过总共120本书!想想看,每天只需要抽出15分钟,你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读完120本书,使你在生活的各方面变得更加富有。如果你每天花双倍的时间,也就是半小时的话,1年就能读25本书,10年就是250本!还有别的什么事情能够让你得到如此多的回报而花的时间却如此地少?

那些说没有时间来阅读的人所讲述的理由,大都是无稽之谈,他们是有时间的,他们只是把时间花在了别的、他们认为是更重要的事情上了。

你是怎么做的呢?你会为你应该阅读的书籍没有阅读而找借口吗?好了,你干嘛不找点让自己读书的理由,而不是不读书的理由呢?为什么不告诉你自己,你应该在生活的各方面都更丰富呢?为什么不告诉你自己,没有什么事情比眼下就开始读书更好呢?

告诉自己,你会去应用阅读的那一点点时间,以获得生活中的巨大收益;告诉自己,去翻开那些以前买了却从未动过的书……然后,再告诉自己每天坚持读15分钟。

(2)勤奋是40岁的男人成功的不二法门

天才雕塑家米开朗基罗曾这样评价另一位同样了不起的天才人物——拉斐尔:“他是有史以来最美丽的灵魂之一,他的成就更多得自于他的勤奋,而不是他的天才。”当有人问拉斐尔怎么能创造出这么多奇迹般完美的作品时,拉斐尔回答说:“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一个习惯,就是从不要忽视任何事情。”这位艺术家去世的时候,整个罗马为之悲痛不已,罗马教皇利奥十世为之哭泣。拉斐尔终年38岁,但他竟然留下了287幅绘画作品,500多张素描,其中一些画作价值连城。对那些懒惰散漫、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个多好的榜样啊!

鲁本斯成为著名画家并变得富有以后,一位炼丹师想劝说他参与把普通的金属炼成金子这种荒唐事。这位炼丹师说这是只有他一个人才知道的秘密,但鲁本斯回答他说:“你晚了20年,其实,我早就发现了这个秘密。”他指着自己的画布和画笔,又说:“我有一双勤劳的手,我碰过的任何东西都会变成金子。”

特纳经常引用老师对他的劝告,他的老师约舒亚·雷诺德常说:“那些想要超过别人的人,每时每刻都必须努力,不管愿不愿意。他们会发现自己没有娱乐,只有艰苦的工作。”确实是艰苦的工作,但是对特纳而言是他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朗费罗宣称,如果把伟大的诗歌作品比喻成露出水面的桥梁的话,那么诗人静静的研究和学习则是水面之下的桥基。虽然桥基沉没在水面以下看不见,但却是不可或缺的。

研究一些伟大作品的“初稿”是件很有意思的事,从《独立宣言》到朗费罗的《生命之歌》,没有哪部作品在最终完稿前不是经过不断修改和润色的。据说,拜伦的《成吉思汗》写了100多遍,因为拜伦一直都感到不满意。一个没有勤奋精神的人能做到这一点吗?

安东尼·特罗洛普曾经说过,一个人要想等到自己的心情好转或者诗性大发再着手工作完全是无稽之谈。

“那么多偶然成功的例子真是让人觉得很不错。”一位朋友对大律师罗弗斯·乔特说。“简直是胡说!”这位伟大的律师说,“你还不如把希腊字母丢在地上,指望着捡起来就成了伟大的史诗《伊利亚特》呢!”

在丹尼尔·韦伯斯特70岁生日的时候,他谈起了他成功的秘密:“努力工作使我取得了现在的成就。在我的一生中,从来还没有哪一天不在辛勤地工作。”

所以,辛勤工作被称为“使成功降临到个人身上的信使”。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个天才,如果你觉得不必太过努力就可以得到一切,那可真是太不幸了。你应该尽快放弃这种错觉,一定要意识到只有勤勉的工作才会使你获得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在有助于成功的所有因素中,勤勉的工作总是最有效的。

即便你真的有过人的才干,如果不采取任何有价值的实际行动,最终也会一事无成。比彻曾经说:“就我所知,在任何的知识领域里,从来没有哪一本书,或者哪一种文学作品,或者哪一种艺术流派,其创造者没有经过长期艰苦的创作就获得了流芳百世的名声。天才需要勤奋,就像勤奋成就天才一样。”

这个世界上留存下来的辉煌业绩和杰出成就无一例外都得益于勤勉的工作,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艺术作品,不管是诗人还是艺术家。

在遥远的非洲,一位智慧的老人留下了这样的话:从早到晚,不管阴天还是晴天,也不管我们身体如何——可能会牙疼、头疼或者心脏出现毛病——我们每天都必须到达指定的地方,并开始做安排给我们的工作。而只有在坚持干上8至10个小时后,休息才显得格外甜美惬意。

所以,40岁还不是停下来享受的时候,你必须通过勤奋的工作让自己更出色。

(3)以成功者为师可增加40岁的男人的智慧资本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曰:“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这就是在告诫我们,仔细观察行善者的行为,不耻下问,向能者求教,学会用他们的思维和角度来分析问题,并对比自己作为局外人的想法,找出其中的差异,看看自己的不足,从而能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

对于“不善人者”的行为,要观察和分析其“不善”的原因以及整个过程中的不足,以此作为自己的镜子,避免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况时犯类似的错误。

个人体验也是有限的,应通过向多数人的体验学习,接受多数人的影响,获得多方面的培养。也就是说,通过与人交往,从多数人的体验中学习。被称为日本“银座犹太人”的藤田冈,为了让下级学会观察和思索别人行为的成败之处,规定每月由公司出钱,选一部最新而能够训练经商头脑的电影,命令全体员工都必须去看;如果无特别的原因而缺席者,便从薪水中扣除一张电影票的钱,他本人也不例外。这种方法既使人学到了东西,对公司的作用也不小。

美国数百位创业家谈了自己学习创业的亲身经历,以供他人借鉴:

到大公司学习。如有机会到其他公司服务,应悉心观摩其老板的经营长处。

雇用精明能干的员工。许多创业家认为,雇用精明能干的员工,不但有助于业务的发展,而且自己也可以向他们学习。

时常与创业经验丰富的人打交道。只要他人具有你所缺乏的实际经验,你不妨主动积极地邀约对方,多与这类人聊天,学习他们的点子和心得体会。

利用视听教材充实管理知识。如电视上播放有关企业管理的节目,应按时收看或设法录制下来等有空时再观看,必定会有所帮助。

与政府有关部门人员交朋友。他们可能是极佳的学习来源,多与他们联系交往,可获得一些新资料或新机会。

敢于采取大胆摸索的学习方法。摸索经验或许并非是最有效的方式,但自己所领悟的经营要诀,通常是最珍贵、最实在的。

加入企业家协会。出席演讲、研讨会或聚会等活动,可使你通过非正式场合而获益甚多。

听取家人的意见。或许你的另一半很有创意,或许你的父母在某一特定领域颇具经验,总之,听取家人的意见,可获益匪浅。

多阅读书籍、杂志、报刊,以及交易刊物等,这些均是较好的信息来源。

聘请精明的顾问。顾问不仅可以解决问题,也可以作为学习的资源。尤其当公司业务开始增长时,管理顾问可教你授权的艺术及管理员工的诀窍,同时也可以辅导你开展公司的业务。

购置先进的个人电脑。市场上现成的许多软件程序可教你如何把业务做得更好。

倾听员工的意见。你之所以雇用员工,是基于其长处和知识,所以,你应注意聆听员工的心声。

从潜移默化中学习。多与经验丰富或才华横溢的人相处,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大有收益。其诀窍是,时常外出走动,与顾客、员工、专家等多沟通。

运用供应商的智慧。供应商通常不仅熟悉本行业务,而且能够提供许多对你有益的特殊咨询。

每周邀请专家前来演讲。这会使员工获取最新的商业知识。

注意倾听顾客的抱怨。从顾客的抱怨中,足以发现你的缺失,以便及时改进。如果某些措施是正确的,则应继续保持并做得更好。

模仿他人。如果你知道某人在A城市创业成功,则设法在B城市用同样的方法创业。最好直接拜访该人,请他倾囊相授。

学习管理课程。目前,管理顾问公司时常开办专题演讲,而许多大学也开办管理进修班,应利用晚间或周末的时间学习或进修。

协助员工成长。为了让员工与你一样维持同样的专业水准,应资助员工,学习或进修管理课程或参加研讨会。

持续找寻问题。只要你提出问题,大多数人都会乐意解答你的疑问,你的疑问能吸引他人的注意力,进而获得他们的重视。同样地,如果别人问你问题,你要尽可能地答复。换言之,希望知道得多,你首先就要付出更多。

只有短视的男人才会满足于现在的成就,聪明的男人绝对不会因为年过四十便放弃完善、提升自己的努力,他们知道只有多给自己充电,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