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取名文化
32856400000009

第9章 生命力旺盛的“号”

“号”是除名、字外的又—种对人的称谓,往往带有艺术色彩,名人雅士自己起的号,谓“雅号”。人死后,后人根据其生前的事迹给予的称号叫“谥号”。皇帝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专号──庙号,称为某祖、某宗。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名、字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号”原本是氏族部落的标志,后来成为等级社会中不同等级的个人标记。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取号。对此,《周礼》解释说“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意思为号是对人的名字的尊称或美称,起号之人早期多为圣贤、隐士、文人。例如:老子,字老聃,号广成子;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土。

在封建社会,皇帝的儿子一般用带“王”的封号,例如唐太宗的儿子李承乾被封为“恒山王”,女儿则用带“公主”二字的封号,如“文成公主”。“号”有的是人活着时候被封的,如诸葛亮号武乡侯,另有别号卧龙先生;张良号留侯。号也有的是在人死后被封的,称为“谥号”,例如:诸葛亮的谥号为忠武,欧阳修的谥号为文忠。

古代号的作用有的是表明等级,如“王”、“公主”;有的是表示功绩,如刘子项号平西将军,王延之号镇南将军;有的是评价个人生平行为,如唐朝开国皇帝李世民的谥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具有歌功颂德的作用。古代的号还有言志,表示志趣、爱好、理想等功能,早期革命家秋瑾女士号“鉴湖女侠”。古代的“号”还有反映当事人的外貌、性格等特点,例如刘备的外号“大耳朵”,鲁智深的外号“花和尚”。

古人有的号,即别号,要到五十岁时才可以有,表示已届耆艾之年。号与名、字并不要求关联,但有些医家名号时,仍然考虑到与名、字的关联度。如金元医家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杲”的字形是阳光洒到树木上,是明亮的意思,《诗经?卫风》有“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句,而太阳又是从东方升起,照到的自然是东墙,“东垣”便是东墙,与“杲”、“明之”有关联。

现今的“号”绝大多数是由别人根据当事人的外貌、性格、特长、嗜好、生理特征、行为等特点而起的。

“号”的蕴意有褒贬之别,例如:王医生因医术高明,被人赐予“王一刀”,此雅号就是人们对王医生的高度赞美。一些贪官被老百姓赐予绰号,这些绰号形象地勾勒出贪官的特点,乃至达到惟妙惟肖的程度。

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在使用“绰号”。可见,号比古人的字具有更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