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取名文化
32856400000067

第67章 雅字、俗语、谐音起名

比较常见的命名有雅字命名法、俗语命名法和谐音命名法。这三种方法只要运用得当,各有千秋。

雅字命名法、俗语命名法,谐音命名法的起名方法如下:

雅字命名法

由于儒家重文抑商的传统,读书人耻言财利。受他们的影响,一些经商者在命名中也以表现书香为荣,从而使有些商业性场所的命名听起来像文人的书斋一样,取名为“斋”、“阁”、“轩”、“居”、“村”、“楼”、“园”的有不少。这是中国特有的商业性命名。

这类命名如上海的翠文斋、马咏斋、鸿云斋、如意斋、五芳斋、秋霞阁、远香居、叙贤居、松鹤楼、荣华楼、景华楼、杏花楼、聚兴园、梅园、富春园等;北京的老字号有同仁堂、颐龄堂、鹤年堂、福寿堂、老二酉堂、云香客、天聚斋、长福斋、会仙居、天兴居、稻香村等。

雅字再进一步,便是用典,这是中国旧文人脱不掉的习惯。用典有用诗书,也有用成语。

例如杭州楼外楼菜馆便得名于一首名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北京的荣宝斋原名松竹斋,清光绪二十年改为荣宝斋,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

创于明末的北京老二酉堂书店用典更深僻一些。据传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有不少人的藏书怕被焚毁,隐匿在家中又怕引来杀身之祸,就把存书转运到“二酉”,老二酉堂因此命名,并在其出版物商标的图案中印有四个小字:“学富五车。”

俗语命名法

与雅语相反的做法是采用俗语命名,即用民间口语为店招。

事实上,用雅语曲高和寡,往往只能博得知识分子和上层贵族的鉴赏,当然通过他们的品评也易于名扬四海。但做买卖所面对的是一个大得多的消费群体,相对来说,用俚俗语做店招更容易赢得广大下层群众的亲近感,其名称不胫而走,有时比雅名还要响亮。著名的王麻子、狗不理等都是俗语。

用口语的,例如一家饼店在设立分店时,受一位广东老太太的一句话的启发,取名“一定好”,结果生意果然好,在虹口一带,名气比总店还响亮。

又如“好吃来”瓜子大王、“鲜得来”排骨年糕,都用沪语作招牌,上海人听来分外亲切。

谐音命名法

谐音命名也有许多方法。有的是先想好谐音再命名,如上海的郁良心药店,店主名郁屏翰。从字面上看,用的是姓氏加述志语法,但在语音上却与“有良心”相谐,以示经商不赚昧心钱的诚意。

延伸阅读

命名中的地域文化等因素

一个公司、产品的名称必须考虑到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特色、地域人文相吻合。例如“通化东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它地处长白山脚下,取东北三宝的精华,“东”乃东北之地。“宝”为三宝的代称,“人参、韶皮、鹿茸角”。合二为一的“东宝”,是非常合乎地域文化和地理人文的,而且还是一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给人的感觉是,此药为东北三宝之地生产,定可化解百病,自然长寿。所以“通化东宝”这个符合地域文化的名称,是非常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