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取名文化
32856400000003

第3章 氏是怎样产生的

从大的趋势上看,姓与氏,经历了一个由分立到合一的发展变化过程。少量的姓分化出众多的氏,而众多的氏又与姓相统一。

在现代人眼里,姓与氏似乎是同一的,没有区别。但是,在上古时代,姓与氏却有着严格的区别。宋代学者郑樵说:“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氏”属于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这个字,而且写法基本一致。许慎认为这个字是像山岸崩塌之形,“氏崩声闻数百里”。清代朱骏声,认为氏字的本义应为木本,即植物的根。林义光同朱而异许,指出氏字“不象山岸胁之形,本义当为根柢。姓氏之氏,亦由根柢之义引申。”简言之,人有姓氏,正如树有根本。

氏出现于史前,“五帝之前无帝号,有国者不称国,惟以名为氏。”

上古时代的姓与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简单地说,一姓可包括若干氏,这就是《通鉴?外纪》所谓“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换言之,姓是大宗的族号,氏是由大宗分出的支系小宗的族号。大约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逐渐察觉近亲之间发生性关系所生后代的人口素质十分低下,认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规律,开始奉行族外婚的原则,“同姓不婚,恶不殖也”。郑樵说“姓所以别婚姻”,就是对此的总结。

随着社会生活的进化,人口的繁衍,活动区域的扩展,原有的氏族必然要发生分蘖,产生出数量越来越多的新的氏族,一个姓分化出若干个氏。与此同时,由于男子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上升,原本由母系计算的血缘关系,转换为以父系为依据。这样,由姓分化出的氏,便成为以男性为中心的新的氏族的公名。因此,历史传说中的黄帝称轩辕氏,炎帝称烈山氏,尧称陶唐氏,舜称有虞氏,这不是氏族领袖人物个人的私名,而是他们所在氏族的公名。

大约在夏代,表示部落的氏逐渐消亡,而表示贵族宗族组织的氏开始出现。到了西周,表示部落的氏绝迹。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的姓,大多只能追溯到西周表示家族组织的氏。

西周、春秋时代,姓与氏开始分立。西周时期,姓的数量不超过50个。作为原始氏族之名的姓,不再代表任何实体,而是仅作为人们对祖先所出氏族的一种追认。这时天子赐姓的制度,使贵族独占氏族名称使用权的现象合法化,并未增加新的姓。

西周时,姓、氏并存。一个姓即表示一个大宗族,表示一个父继嗣群。这个父系继嗣群的分支,则以氏相称。周天子为姬姓,是当时天下的大宗,下属各个姬姓小宗,分别称鲁氏、卫氏、晋氏等。姓与氏的关系,是统属和分支的关系,“姓可以呼氏,氏不可以呼姓。”“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西周是氏的数量大发展的时期。西周王室通过分封制度来建立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每一次分封诸侯,既封土授民,又赐爵命氏。这就是《左传》记载的“天子建德,周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周王室本为姬姓,被分封的各国诸侯与周天子同为姬姓后裔,但他们各自封国的名称,如鲁、晋、郑、吴、蔡、魏等,又成为自己及其后裔的氏。于是,新的氏便不断产生出来。

延伸阅读

少有人姓的“姓”

人少的姓处处有,中国台湾地区特别多。有资料称,目前台湾的5825个姓中,“本土”出身的占1694姓,只有一个人的姓约有100个,像妈、豹、乳、子、出、三、镜、眉都是台湾人的独有姓,这些姓将来有可能会绝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