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哲学智慧
32853800000085

第85章 永嘉学派和叶适

永嘉学派继承并发展了传统儒学中“外王”和“经世”的一面,使儒家的学说不至于完全陷入纯讲求个人的心性修养,永嘉学派也因此而成为南宋儒学的一个重要侧面,在当时学术思想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

永嘉学派,又称“事功学派”、“功利学派”等,是南宋时期在浙东永嘉(今温州)地区形成的,强调功利、注重事功的一个儒家学派,是浙东学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因代表人物多为浙江永嘉人而命名。

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是叶适。叶适(1150—1223),字正则,号水心。南宋思想家。叶适出身寒微,小的时候家境比较贫困。11岁时,名儒陈傅良在县城林元章家执教,叶适经常在林家玩,所以得到跟从陈傅良学习的机会。

叶适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二十四岁前的求学时期;二是从二十四岁赴临安至五十八岁被罢黜回家,三十四年的政治生涯时期;三是五十八岁归居水心村至逝世,十六年的学术研究时期。

叶适并没有系统的哲学著作,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但从他对历史上和当时哲学上所讨论的一些重要问题所发表的思想来看,他是一位唯物主义者。他在哲学问题上所表述的思想比陈亮多而深刻。

关于“物”与“理”的观点

叶适的观点是同理学、心学相对立的。他说:“古诗作者无不以一物立义,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有止,道无止也。非知道者不能该物,非知物者不能至道。道虽广大,理备事足,而终归之于物,不使散流,此圣贤经世之业,非习为文词者所能知也。”这里,叶适通过讲诗的作者必须借助一种具体事物才能表达一种思想,说明了只有“物在”才有“道在”,道“终归之于物”才不致“散流”这样一个普遍的、根本的哲学道理。在另一篇论诗的文章中,叶适又说道:“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皆一而有不同者,物之情也;因其不同而听之,不失其所以一者,物之理也。坚凝纷错,逃遁谲伏,无不释然而解,油然而遇者,由其理之不可乱也。”这里,叶适更明确地表示了“物”是天地间最根本的存在的唯物主义思想。物有其统一性(“一”),又有其多样性(“不同”),这都是物本身所固有的(“物之情”),而所谓“理”也就是指物的这种统一性和多样性所以不至混乱的内在的条理性。理不是离开物,更不是在物之外、之上而与物相对待的另一个存在。

动静观

叶适认为“动”是人以至万物的本性,只要它生下来,存在于世界上,它就是动的,而且万物也是在动中生成的。关于自然界的本性是动的问题,叶适解释为,万物的生成及其运动变化,都是阴阳二气的运动、斗争的结果,没有任何主宰者的意志。由此看来,叶适继承了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注重“见”与“思”的认识论

在认识论上,叶适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叶适认为,要衡量一种思想或理论,必须详尽地考察天下的事物,然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他“器在”则“道在”思想在认识论上的表现。对于如何考察天下的事物,叶适首先强调“见闻”的感性认识。所谓“见”是指直接经验,所谓“闻”是指间接经验。在这二者之中,叶适又更重视“见”的直接经验。同时,他也很重视“思”的理性认识的作用。他认为,人的整个认识就是耳目之官和心之思两者的结合,而又以耳目感官的观察为基础。

延伸阅读

叶适在南宋思想界树起了三面旗帜

爱国主义的旗帜。叶适的爱国主义与以往不同,他以仇敌立论,论证金统治者的非正义性和南宋抗金的正义性;他主张走以改革弊政、改弱就强以求国家恢复的新路。

功利主义的旗帜。叶适重视功利,主张把义和利、理和欲统一起来,反对“正谊(义)不谋利,明道不计功”的传统思想,这在南宋学术界独树一帜。

反理学的旗帜。叶适是与朱陆同时代而对道学、心学进行系统批判的思想家,是反理学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