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哲学智慧
32853800000071

第71章 “盱江先生”的哲学思想

李觏是我国北宋中期一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家和具有进步倾向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在当时和对以后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李觏(1009—1059),北宋著名思想家、诗人。字泰伯,建昌军南城(今属江西)人。南城在盱江边,李觏在此创立“盱江书院”,故又被称为“盱江先生”。

李觏的先祖可能为官,但他的父祖辈没能继承,而使家道中落。李觏的父亲虽读过书,却未曾应试或做官,以农为生。他勉励儿子读书、作诗赋、应科举。李觏“六七岁时,调声韵,习字书”,10岁“知声律”。14岁,父亲去世,家境更困难,由于母亲郑氏昼耕夜织,勤俭持家,才免于饥寒,并使李觏17岁时能出游求师访友。

李觏29岁入京参加乡举,未中,悲愤彷徨中去拜访范仲淹。之后,经范仲淹的邀请与推荐,李觏去润州讲学。34岁时,再次入京应试,仍未中。此次落第,对李觏刺激很大,决心不再仕进,从此他著书立说,以著作文章传世为归旨。51岁时卒于家中。

李觏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易论》中。

宇宙根源于“气”

李觏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元气本体论的唯物主义思想,他认为,宇宙中的人和万物,都是根源于气,都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会合、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形成的。其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和模式是:原始之初,由一气而分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会合产生五行,五行变化而形成万物,所以说“气”为万物之源。

万物均在“易”中

李觏在其朴素唯物主义宇宙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万物都在“易”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所谓“易”,就是指变易、变化、发生、发展,变动不居,往来无穷。李觏认为,由于阴阳二气的浮沉、升降、动静、刚柔的矛盾运动,不息变化,相感相应,相交相合,从而化生了宇宙万物。因此,由“气”化生和构成的宇宙万物,在阴阳的矛盾对立中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这就是万物均在“易”中的道理。

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李觏认为,由物质性的“气”所产生和形成的宇宙万物,是真实的客观存在,人们的主观意识来自客观事物,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他提出了“见习而知”、“习之是”而“见之广”的唯物主义认识论。他说:“夫心官于耳目,耳目狭而心广者,未之有也。耳目有得则感于心,感则思,思则无所不尽矣。”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由耳目等感觉器官与外界事物的接触,而获得感性认识,再由耳目与心思相感而获得理性知识。这样才完成了认识的过程。李觏还认为人要达到圣贤的境界,就必须学习、习行;人要认识各种事物,获得知识,就必须广闻、博见,这就是“习之是”、“见之广”。

功利主义的历史观

李觏卓有胆识地提出了功利主义的理论,反对道学家们不许谈“利”言“欲”的虚伪道德观念。他从实际物质利益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根本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解释社会历史现象,认为治理国家的基础,是经济,是物质财富。所以,他反对把实际物质利益和道德原则,即“利”和“义”对立起来。

延伸阅读

李觏门下有高徒

庆历年间,李觏常在江西南城十贤堂讲课,听讲者有唐宋八大家之一、号称“南丰先生”的曾巩。有一次,李觏应邀赴豫章春游,随行学生十余人。时值暮春三月,逆风顺水,船家扯下帆篷,装上浆橹,摇橹前进。舱内李觏居中而坐,对众学生说:“此去豫章尚远,我们不妨以行船为题,对一对联,用来消遣。”诸生说:“请先生拟上联。”李觏手指船橹说道:“两橹并摇,好似双刀分绿水。”诸生依次对来。李觏或抚髯静听,或评论修改一番,似乎都不满意。最后,只见曾巩说:“孤桅独立,犹如一笔扫青天!”李觏听罢,不禁连声叫好:“此联气魄雄伟,思路开阔,对仗准确,实为难得之妙联。”正在摇橹的船家,也说:“真是名师门下有高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