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哲学智慧
32853800000105

第105章 曾国藩坚守理学

曾国藩一方面宣传“义理”和“卫道”,另一方面又宣传“经济”和学习西学,这反映了一代大儒对儒学传统伦理秩序眷恋不舍而又希冀借西学以自强的积极心态。他的思想使得儒学原有的狭小、禁忌繁多的范畴得以丰富和发展,对于中国近代化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自幼勤奋好学。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28岁时,考中了同进士,从此踏上仕途之路,并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1853年,曾国藩在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残酷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由于和太平军作战的大获全胜,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

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倡导洋务运动,建立安庆内军械所,任用中国工匠,仿制西式枪炮。1872年,曾国藩在南京逝世。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丰,但以《曾国藩家书》最为出名。关于哲学思想,他并没有专门的著作,哲学观点散见于信函、批札、日记、笔记之中。曾国藩推崇程朱理学。他不重视自然观和认识论,将注意力放在人心、风俗问题上。

论诚

曾国藩继承了思孟学派和周敦颐、程颢关于“诚”的思想,称“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把属于道德范畴的“诚”,说成是神秘的存在,视为世界的主宰,完全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承袭朱熹的“即物穷理”

在认识论上,曾国藩承袭朱熹唯心主义的“即物穷理”说。他说:“夫所谓事者非物乎?是者非理乎?实事求是。非朱子所称即物穷理者乎?”也就是说,并不是感觉和实践能产生所谓的理,而只是通过“即物”唤起和触发心中原有的理。

论仁

曾国藩对“仁”的意项有三个方面的发挥,一是“仁即恕”,“恕则凡事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二是“仁者,即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也。”三是对“流转迁徒”、“栖止靡定”的“绅民”,要“周其急”。他的“仁术”,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之前,还偶有同情民生疾苦的成分,但在激烈的阶级斗争展开之后,仁术就完全用于调整地主阶级内部关系了,认为对于人民群众,尤其是对于革命者,丝毫不能心慈手软,因为“小仁者大仁之贼,多赦不可以治民”。

论礼

曾国藩重视“礼”,宣扬以“学礼”为“经世之术”。他论礼的内容有两点:其一是用“礼”呼吁地主阶级及其武装力量“谨守准绳,互相规劝”,要求大家“克己求仁”。其二是用“礼”来“辟异端”,以使“人人纳于轨范之中”,维护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秩序。所以曾国藩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实是其政治哲学的核心,亦是镇压农民革命的纲领。

延伸阅读

曾国藩用人

当年清廷在选派驻台湾的总督时,李鸿章推荐给曾国藩三个人。曾国藩为了测验三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去面谈。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却暗中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只见其中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不停地抱怨;还有一人则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后来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有这个人回答出来了。这个人就是刘铭传,后来成了台湾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