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就这么过一辈子!”20岁那年,席拴蚕与新婚的丈夫大吵一架后,决定去北京打工。31岁的她回到娄烦县曹家掌村办鸡场,到现在为止还不满一年,就赚了十几万元。从山西财经大学毕业的表弟也成了她的员工。
席拴蚕,家里有5个姊妹,她是老大。为了妹妹上学,她高中一年级没读完就辍学在家,第二年就嫁了人。1996年,席拴蚕来到北京打工。为此,她放弃了自己的婚姻。
最初她是在一家美容院打工,同时上了电大函授班酒店管理专业。席拴蚕说:“刚开始就是图有口饭吃,但到了政治文化中心,就是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素质。”1997年底,她转行做服务员,半年后被提升为大堂经理,工资最高达到3200元。
上升趋势越来越明显时,席拴蚕却辞了职。“每个人都揣着梦想,我也想自己做老板。”住处附近有家美容院要转让,席拴蚕没费思量就接手了,“如果失败了,再回去打工呗。”情况比她想像的要好,几年下来手里的钱已超过10万元。席拴蚕对店面进行了重新装修,购置了新设备,但没想到赶上拆迁,投入的钱打了水漂。
揣着仅剩的两三万元,席拴蚕回到娄烦。闲来无聊看电视,节目里讲到,一个台湾企业家炒股赔了钱,到大连旅游散心,发现当地空气、土地条件很好,决定投资养鸡,没几年从5万只鸡发展到40万只,年营业额超过5000万元。
“我为什么不能在老家干出一番事业?”她的梦想再次苏醒,“先想到搞温室大棚,可没技术,养猪?前期成本太高。”最终还是决定养鸡,“养鸡投入成本低,散养的话,鸡蛋1斤能卖到10元。”她与妹妹合作,投资20多万元,打算养1万只鸡。“别人劝我别冒险,先养1000只鸡试试,”她说:“我只想一下就要上规模,也不知道需要多少钱。”一动手,资金果然捉襟见肘。“特别困难,只能硬着头皮上,到信用社贷、向亲戚朋友借。”2008年5月,鸡场启动了,4个月后,顺利出蛋。
最初,每天产的蛋都在娄烦市场销售,后来产量越来越大,“每天积压七八千斤,又不能保存太长时间,发愁得很。”席拴蚕找到一家太原超市,一问,进门费、条码费,加上销售之后再结款,卖得越多压款越多。
没办法,她只能在超市里转悠,看别人的产品。一看,看出了门道,包装盒上生产商下面还有经销商。“以前没这个概念,赶紧给经销商打电话。人家过来一看,对我们的鸡蛋特别满意。”销售问题解决了,鸡场慢慢走上正轨。现在,席拴蚕的鸡蛋最高能卖到每千克24元。“很好卖”。
席拴蚕说:“这十年间,我觉得自己完成了一次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