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人三十
32832300000017

第17章 用空杯的心态,成就自己谦卑的品格

二十几岁的时候以为自己长大了,什么都懂,什么都明白,所以不知从什么时候就开始了自以为是的生活,老人的话听不进去,上司的教诲只当是耳旁风,就连面对朋友的劝告也是一脸的不耐烦。栽了跟头,吃了亏以后才明白自己什么都不是,还有很多的事情不明白。现在30岁了,开始慢慢谦卑起来,因为你知道只有先倒掉自己杯子里的水,才能得到更多更新更有用的东西。古时候有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拜访。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时,他态度傲慢,心想:我是佛学造诣很深的人,你算老几?后来老禅师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不停地倒。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大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吗还要倒呢?”禅师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吗还要到我这里求教?这就是“空杯心态”的故事。它最直接的含义就是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很难接纳新东西,要将心里的“杯子”倒空,将自己所重视、在乎的很多东西,以及曾经辉煌的过去,从心态上彻底了结清空,只有将心“倒空”了,才有胸怀接受新的东西,才能拥有更大的成功。这是每一个想在职场发展的人所必须拥有的最重要的心态。

30岁的年纪,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经过了几年社会的磨砺,也许因为自大犯过不少错误,当自己跌跌撞撞地走到了现在,无论是已经成功,还是仍然在为成功而努力,多少都会在心中有些感慨。曾经的我们觉得自己什么都明白,但真的去做事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明白,正当我们双手空空地抱怨难道这就是人生的时候,突然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我们没有把自己思想里的那杯水倒干净,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新兴的知识和正确的意识总是倒不进自己的“杯子”,也就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和经验保存在我们的心里。爱迪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他仅受过3个月的正式教育,一生却取得了1000多项专利。毫无疑问,爱迪生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如此伟大的爱迪生,也曾在他的生命旅途中出现过“败走麦城”的一刻,这是为什么呢?

在白炽灯彻底获得市场认可后,爱迪生的电气公司开始建立电力网,输送直流电,由此开启了人类史上的电力时代。

当时,交流电技术开始崭露头角。发展交流电技术的威斯汀豪斯公司,想通过这项技术与爱迪生合作,受限于自大的心态和自己在直流电方面的投资利益,爱迪生不愿意承认交流电的价值。

威斯汀豪斯公司的提议,被爱迪生拒绝。为了固守住自己在直流电方面取得的成就,爱迪生固执地站在交流电的对立面,以自己的影响力宣讲“交流电不如直流电”。自谋出路的威斯汀豪斯公司一度被爱迪生电气公司压得抬不起头。然而,谁也无法逆转社会的发展规律,交流电这个新生事物终以锐不可当之势浮出水面,赢得了世人的认可。在铁的事实面前,那些曾经崇拜、迷信爱迪生的人们惊讶地发现:爱迪生做错了!交流电的确比直流电好得多。

爱迪生电气公司的员工和股东们以此为鉴,他们一致决定将公司名字中的“爱迪生”三个字去掉。在后来的发展中,这家电气公司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国际顶级企业之一的通用电气公司。爱迪生辉煌了大半生,却在直流电和交流电这个问题上栽了个大跟头。他扼杀新生的交流电,成为他一生抹不去的一个污点。爱迪生之所以会犯下这样一个错误,与他不能让自己保持“空杯心态”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干工作不能有一点成就就沾沾自喜,因为今天的成就不能代表明天,明天也不能代表后天。我们每天工作时都应该重新停留在新的起点上,因为起点才能让我们更渴望到达终点,才能让我们满怀信心,从零开始,把一切成就都抛到脑后,取得更多的辉煌。

当我们拥有一个“空杯子”的时候,心态会是什么样的呢?也许我们感到事态的不公,成功的道路是那样遥远,起步是那样艰难,每走一步都可能有摔跟头的可能,慢慢地,我们积累了一些知识,而杯中的“水”也慢慢变多,从无到有;从差之千里,到今天这个辉煌的业绩;从一个见底的“杯子”,到最后成为一个满杯子。

林语堂大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空杯心态就是随时对自己拥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重整,就是永远不自满,永远在学习,永远保持身心的活力。拥有空杯心态的人就像一个攀登者,攀越的过程,最让人沉醉。因为这个过程,充满了新奇和挑战,下一座山峰,才是最有魅力的。正是这种空杯心态,让很多职场人的职业生涯渐入佳境。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便你很有才华,在自己工作的领域也有很高的造诣,也要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要想不被这个时代淘汰,要想得到更多的知识,就不要总是顽固地坚守着自己“杯子里的水”而不愿意倒出来,总是抬着自己那孤傲自满的头,对别人的言辞表示轻视。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往往都是那些虚心求教的人,只有“倒空”自己,才能将新的知识容纳进来,只有把自己“杯中的水”倒出来,才能给新的知识留出一个存放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