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婴幼儿养育全百科
32827400000013

第13章 Part1 培养婴幼儿好性格

如何培养婴幼儿的良好性格

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早日成才,除了要进行智力投资外,可别忘了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因为孩子性格如何,直接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那么,现代孩子需要如何培养呢?

要有强烈自信心

一个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迎接各项挑战时,他才有可能战胜困难。要做到这一点,父母首先要尽可能地早发现孩子的天资和才能,有意识地去诱导,鼓励他们要抱有成功的信心。

要有饱满的热情

一个人如果缺乏热情,任何事业都不能成功。热情,对大多数儿童来说,都是生而有之的。然而,要使其不受伤害,继续把热情保持下去,却不容易。因为热情是脆弱的,很容易被诸如考试的分数、他人的嘲笑或接连的失败等挫伤,以至被摧毁。因此,父母要十分注意保护婴幼儿的热情,千万不要随意伤害他。

要富有同情心

大多数儿童对于有生命的动物所遭受的痛苦是很敏感的。如果一个家庭经常关心他人,那么,自然会在婴幼儿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同情的种子。

要灵活性强

怎样培养婴幼儿的适应能力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尽早用成年人的爱心和感情去对待婴幼儿,使他们能早日成熟,避免由于过分幼稚和脆弱而经不起来自社会的各种冲击。

要充满希望

要培养婴幼儿对生活充满希望,父母本身就应该是乐观主义者。如经常教育婴幼儿: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样,当困难真的来到时,婴幼儿就会敢于面对它,临危不惧,从而建立起坚强的个性和忍耐力,这正是其一生成功的希望所在。

从玩具看婴儿的性格

婴儿的性格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你知道从玩玩具也可以看出婴儿的性格吗?

从玩玩具看婴儿的性格

婴儿对玩具爱不释手,似乎有多少也不能满足他们。偏爱哪类玩具、怎样玩耍,都能反映出婴儿的心理状态,与婴儿的性格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孩子的天性是玩。通过玩,婴儿感触现实、认识世界;而玩的时候是不能缺少玩具的。不同年龄的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不一,选择玩具及玩法自然不同。

比如:婴儿眼睛喜爱追逐色彩鲜亮的物品,手中摇动能发出响声的玩具。1岁的婴儿不仅看,还要动手去拿,那是想亲自感觉一下物品,体会物品的质地、温度。2~3岁时开始对能活动的玩具感兴趣,似懂非懂之间什么都要摸摸。3岁以后的幼儿更是喜欢自己动手摆弄玩具,摆弄甚至拆毁东西是因为他太好奇了。“这是怎么回事儿?我一定要弄明白。”于是,便出现了在大人看来的“破坏”行为。

喜欢怀抱绒毛类玩具的孩子,有可能是一些感情丰富、细腻、依恋、温情的人。绒毛玩具常常是各种可爱的小动物,既可当做玩具,也可以视为伙伴;可以哄着它玩,也可以用它来发泄情绪,能满足孩子不同时刻的感情需要。另外,绒毛玩具特有的柔软质地,对性格孤独、胆怯,渴望关怀的孩子有安慰和稳定情绪的作用。

喜欢拼装玩具的孩子,通常好奇心强,容易被吸引,注意力保持较久,做事比较有耐性。拼装玩具需要孩子脑、手、眼配合,锻炼其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塑料拼装玩具的色彩漂亮、可反复拆装且较安全,是幼儿的必备玩具。3岁以内的孩子随意搭配,到4~5岁时就可以要求他们根据图型安装成一个“命名”的物品,也可以鼓励他们发明创造“自编”图形。

有的孩子喜欢运动性玩具,比如说:球、车、枪、剑、棍、棒等。这些孩子从小好动,经常做出踢、跑、跳等动作,被家长认为“不安稳”。他们通常精力充沛、胆量较大,对内心的情绪不加掩饰,动作就是他们的“语言”,是一种表达方式。这样的孩子喜欢简单的玩具,他的快乐源于活动本身,玩具在其中只是一个“饰物”。

还有的孩子喜欢电动玩具,一按电钮开关,玩具就可以让他们开心,但这类玩具的缺憾是只能看到“表面热闹”,无法探知其内部秘密。也有的家长因为电动玩具价钱最贵且易损坏,就只让孩子看着家长操作,而不让他亲手触摸。这样做的结果是只搏得孩子一乐,他对玩具的兴趣不会维持太久,更不要说培养探索精神了。

婴儿也有自己的性格

很多人都认为,初生婴儿是一块“白板”,家庭和社会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任意在这块白板上涂抹,塑造成任何一种家长和社会希望得到的模式。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华生甚至宣称:“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以及我可以用以培育他们的特殊的世界,我就可以保证随机选出其中任何一个,不问他们的才能、倾向、本领、父母的职业和种族,而可以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比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小偷。”

实际上,华生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任何人都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婴儿本身并不是一块可以任人涂抹的白板,他有自己的能力、气质,这些条件都会限制他以后的发展方向。别说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就是父母对待婴儿的态度和方式,也不是父母一方可以完全决定得了的。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家长对待婴儿的态度和行为完全是由父母一方的个性、价值观念、教育观念和对孩子的期望决定的,然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却表明,这种观点过于绝对。事实上,许多实验已经表明,婴儿本身的气质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父母对待婴儿的态度和方式。婴儿的气质类型主要有3种:容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

容易型婴儿生活有规律、情绪愉悦、容易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环境、实现新要求,因而护理起来比较容易,父母也就更愿意对他提供更多的关怀和爱抚,对待孩子的态度也更积极。这些都会对亲子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婴儿也会因此而感觉到自己被父母关心、重视,因而情绪、行为表现都会更加积极。

困难型婴儿护理起来比较困难,他们的生活没有规律,情绪比较消极,他们很难对环境和父母感到满意,因此往往使父母感到束手无策,甚至认为自己是不称职的父母,或者对婴儿产生讨厌、仇恨等消极情绪。久而久之,父母就会对婴儿失去耐心,他们往往对婴儿施加压力、催促婴儿;或者向婴儿让步,放弃自己的要求;或者干脆埋怨、责怪甚至惩罚婴儿等等,这些都会使婴儿变得不耐烦、困惑甚至对父母产生敌意,从而形成一个消极的循环,这些婴儿护理起来也就更为“困难”。

迟缓型婴儿和困难型婴儿有些相似,他们同样对洗澡、新事物和陌生人反应消极,但是由于他们的这些消极反应不如困难型儿童那样强烈,因而家长对他们也比较有耐心。但是,如果他们在那些家长认为很重要的方面仍然反应迟钝甚至退缩回避时,父母的宽容和耐心就很难再持久了。

他们会认为婴儿“无能”“胆怯”,因而往往会采取强迫手段,但这种强迫往往只能加重孩子的逃避反应,压力越大,逃避越强,于是导致一种消极的循环。亲子关系日益紧张,并影响孩子心理多方面的发展。还有些父母可能替这种迟缓型的孩子担心,因而采用过度保护的方式,不让孩子去适应新环境和新事物,同样也会影响亲子间的正常关系,妨碍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

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人只要一出生,都有渴望跟外界互动沟通的意愿,所以社会性发展不能谈什么时候开始,而是与生俱来,我们要讨论的是如何去促进它。一个孩子的社交能力是跟环境息息相关的,也就是他与生俱有这个本能,可是这本能可不可以发展出一个比较好的新的技能,是非常需要后天环境的提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每个孩子也有属于他自己的社交圈子和社交方式。孩子的交往潜力很大,就看您怎么培养。

帮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

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人具有社会交往和活动的能力,孩子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否勇敢地担起社会责任,能否乐观地对待人生等,决定于幼儿期的生活积累和受教育状况。而幼儿阶段的教育比传播知识、训练技能更重要、更根本,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社会品德,增强社会性,提高孩子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细心的父母可以找到很多方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让孩子学习与陌生人说话

有的父母怕孩子单独外出会闯祸,而吓唬孩子,孩子变得胆小,怕见生人;有的父母怕孩子外出受到别人的欺侮,怕孩子吃亏、学坏,认为还是关在家中好;有的怕孩子与人接触被传染疾病,情愿孩子闭门独处。

事实是,只有与不安全的陌生人交往才是不安全的。所以父母应该创设外出活动和与人交往的条件,放手鼓励孩子和周围的小朋友玩耍,让孩子在和陌生的小朋友的交往中自然地提高交往能力。譬如:经常和左邻右舍打个招呼,问个好;和熟悉的、性情温和的、年龄稍大几岁的小朋友一起游戏;再渐渐地慢慢过渡到走亲访友,去公园和同伴嬉戏,利用乘车、散步的机会和陌生人接触等。

引导孩子购物

3~7岁的孩子完全可以在父母的引导下购物。例如让他买自己喜欢的小玩具、小卡片、文具、零食等。孩子在与售货员交流的时候,也学习了与人沟通的技巧。如果孩子一开始有困难的话,母亲可以在一边鼓励,教孩子说“请售货员阿姨拿一下那个玩具狗”“请问要付多少钱”“谢谢”等话,渐渐地让孩子自己能开口说。

鼓励孩子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

现代父母常有一个误区,就是想时刻保持一个整齐的家。所以,父母不太愿意让自己的孩子邀请左邻右舍的小朋友来家里玩,最多只是在小区里简单交往。如果父母鼓励孩子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孩子们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处理游戏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纠纷。

鼓励孩子到小朋友家去做客

孩子的交往也如同成人的交往,既可以请进来,也可以走出去,两者同样重要。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给别人添麻烦,您可以让孩子带些小礼物去小朋友家,这样既周到,又礼貌,还能让孩子学会分享。

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如果您细心观察,可以发现:有些孩子喜欢和比自己小一点的孩子玩,有些孩子喜欢和比自己大一些的孩子玩。

有的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如果和比他大一些的孩子玩会吃亏,就限制自己的孩子和大孩子玩。但事实更可能是孩子与比自己大些的孩子玩耍能学习小哥哥、小姐姐的交往方式;与比自己小一些的孩子交往又可能学会了照料别人。

所以,请您充分尊重孩子,赋予孩子自由选择朋友的权利,您只需在必要的情况下帮助做些参考。

带孩子到处走走

旅游能扩展孩子的交往范围,增加他的交往对象。同时,多走多看也会增加孩子对于异域文化或风俗的了解。

教孩子使用礼貌用语

培养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使孩子形成谦虚有礼的行为方式更好地适应社会交往。教给孩子与人交往的礼貌用语,如与人打招呼的方式、接电话的用语,如何回答别人的问题、向他人问路、请教等等。

当孩子在熟人或者陌生人面前能够很好地使用礼貌用语的时候,通常会得到对方的良好反馈,这对增强孩子交往的信心大有益处。当孩子得到别人的赞扬和鼓励的时候,他也会更乐于与其他人交往,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主动交往的机会,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修正交往中的不当行为

和大人们一样,孩子在交往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不当行为,如欺负小朋友或者过分吝啬等。这些交往中的不当行为都可能使孩子在小朋友中不受欢迎。这时,父母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帮助他改正行为,重新获得持久的友情。

尊重孩子的交往个性

尽管良好的交往能力对孩子的成功和快乐的成长都非常有益,但请您不要过分干涉孩子交往的方式。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交往能力的提高也不只是朋友数量上的增加。您应该知道,即使是个人独处,也可以成为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如果您的孩子愿意用他自己的方式与人交往,您就应该尊重他。

测测孩子的社交能力

下面的测试题谈不上“及格”或“不及格”。如果您的孩子只符合其年龄阶段的6条标准中的一条或两条,甚至一条也“不沾边”,您也不必忧心忡忡。因为孩子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即使孩子目前的社交能力还很差劲,您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他的社交能力和社交水平都会“自然而然”地与日俱增。

1.会说“谢谢”“再见”“晚安”等问候语。

2.能与爸爸、妈妈等亲人表示亲近。

3.能对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内的老人表示礼貌。

4.至少拥有一个友谊已维持了3个月以上的朋友。

5.能主动欢迎来访的小朋友。

6.能微笑着和客人说话。

科学养育从气质开始

气质是一种心理行为表现,也就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对不同情形的行为反应,是与生俱来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孩子刚出生,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差异。如有的孩子胆小、敏感、爱哭;有的孩子很乖,吃饱就睡,摔倒了也不哭;有的孩子虽也哭闹,但容易哄,容易笑。

气质是天生的,孩子的气质是根据节律性、适应性、活动水平、坚持性、注意分散度、情绪本质、反应强度、反应阈等9个维度来划分的,共4大类,即平易型(抚养很容易)、麻烦型(抚养困难)、激情缓慢型、中间型。

婴幼儿气质测定主要是利用气质问卷来完成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婴幼儿而细分出三份问卷:0~4个月,5~11个月,12~36个月。问卷所列题目,由最了解孩子的抚养者填写,然后由电脑估评。儿保科医生进行分析后,为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育儿建议以及与孩子交流的最佳方式。

平易型的孩子比较温顺,在婴儿期这类型的婴儿睡和醒、饥和饱以至大小便都有规律,见人就笑,讨人喜欢;麻烦型的孩子,特别好动,动不动就哭闹,哄也哄不好,生物的基本功能也差,因此常看到一些整天爱缠人的小孩总是长得瘦瘦小小,比同龄人显得小了很多;激情缓慢的孩子,对外界环境反应迟钝,不容易逗笑或引起激动,对周围的人缺乏兴趣,不合群。

专家强调,父母切莫望文生义,以为平易型就是最好的,麻烦型就是最差的。其实,好坏是相对的,四种类型都有其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单看类型,意义不大,最关键的还是取决于那9大维度。

就如平易型的孩子,情绪愉快、节律性强,反应阈适中,不会太敏感,但是活动水平不高,适应性一般,面对新事物或陌生人比较退缩。而且,由于孩子不太敏感,容忍度强,反应不激烈,她有不舒服的时候父母常会忽略了。所以平易型孩子的父母平日应该更细心地观察孩子的举动,还应该增加孩子日常的运动量,多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提高孩子的适应性。

而难养型的孩子太敏感了,但她活动水平比较高,父母应该多让孩子接受好的刺激,如音乐、色彩等,避免不好的刺激,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虽然与生俱来的气质难以改变,但是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其发展倾向与结果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培养、环境因素影响和自我锻炼等,是具有可塑性的。

气质是性格的生理基础,为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在教育中就要注意他的气质特点。气质测定项目的出现也正源于此目的。只有摸清孩子的脾气,才能因材施教,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扬长避短,发挥其气质类型中的优势部分,克服不健康部分,让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培养孩子5种重要品质

育儿专家认为,对孩子来说,信任、耐心、责任感、自信心、全身心投入是最重要的5种品质。后天的培养对这些品质的建立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主要环节,家长是教育的主导者和施教者。

信任

培养孩子对人的信任感,可从日常的小事做起。例如,搂抱孩子的时候让他有强烈的安全感,使他对陌生的世界产生信任,渐渐的在内心建立起对其他人的信任。对婴儿来说,产生信任感的最好方法就是满足他的基本需求,饿了给他奶吃,尿了就换尿布,经常跟他说话、唱歌,用眼神交流,告诉他:“宝宝,妈妈爱你。”不要忽略婴儿的需求,让他在一个舒服、安心的环境里建立起基本的信任。对孩子来说,建立信任感的有效方法就是多给他一些关注。父母要对孩子的情绪变化多给予关注,例如,有的孩子喜欢安静,如果父母总是给予他过多的刺激,每天让他做很多运动,会引起他的厌烦。要了解孩子的气质类型,让他感到你很了解他,才能让他对你产生信任。

耐心

怎样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耐心的人呢?首先,父母要记住自己是孩子的榜样,如果父母做事无规律,你能期待孩子做事井井有条吗?还可以通过和孩子交谈帮助孩子认识问题,培养耐心。如果孩子因为拼不好积木而发脾气,把积木扔掉。父母可以告诉他,积木搭不起来确实使人不高兴,但是把积木扔掉也解决不了问题,然后引导孩子完成积木搭建。孩子还没有建立时间观念,让他们学会耐心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比如,你正在收拾乱七八糟的玩具,孩子却要出去玩,这时不要说:“等10分钟。”而要告诉他:“等我把玩具全部放到玩具箱后再出去。”

责任感

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可以从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入手。很多家长认为自己在干活得时候,孩子帮忙会越帮越忙,自己5分钟就能做好的事情,孩子半个小时都做不好,所以不让孩子动手做事,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可以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不要怕浪费时间或者是搞砸了,你的责任就是收拾宝宝留下得残局。如果不想培养一个没有责任心的孩子,就千万不要做一个万事包办的妈妈。

自信心

让孩子建立自信心的最好途径是让他独立完成适合其年龄特点的一些事情。1岁左右的孩子,让他学习用勺子吃饭,再大一点学习自己穿鞋子。到了合适的年龄,试着让孩子为自己的事情做决定。比如说吃冰淇淋,可以让孩子选择是吃巧克力口味的还是吃草莓口味的,让他从小事开始为自己作主。

关心他人

孩子的投入素质就是让孩子感知他人的感受。感知他人的感受是建立在良好社交关系的基础上。3岁以前的孩子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他们只能从自身出发感受世界。例如,2岁男孩打了同伴的头,不应该过于责备他,因为他不知道同伴会感到痛苦,因为他自己感受不到被打头的痛苦,也不知道别人的感受。但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这种感受。就像上面的那个例子,家长可以告诉打人的孩子:“如果他打你的头,是不是很痛呀?上次小明打你,你很痛,你都哭了。”通过自身的感受来理解他人的感受,这样容易被孩子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