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培养包含的内容
一个刚出生的宝宝来到这个世界并慢慢地去参与它的方式,还是跟睡眠状态差不多的。生命开始的几年,宝宝面对世界是没有意识的,否则的话,就太痛苦的。他什么都同情地接受,不能区分好和坏。不过,在成长过程中,宝宝会越来越有意识,使他的心里世界会适应外界。
在长大的过程中,他不能不抓住一些机会来改变世界,所以他也要学会把世界中的事情联系到自己,也把自己的做法联系到世界。不过,长大前他还保留了很多对一切的“秘密”。
这种头脑中要发生的联系,宝宝出生时还没有,是在出生后的几年内才能慢慢建立的。比如,宝宝扔一些东西来看它怎么反应,是不是往下面掉,发出什么声音等。或者宝宝看到月亮就想用手抓住它,像他也抓住身边的东西一样,因为他在头脑中还没有把两个眼睛的神经联系起来,还不能看出空间距离。
如果要看出距离,我们需要让两个眼睛的射线互相交叉、合作,而这种交叉合作就会引起意识。
为了培养这种分析合作过程、同时为了让宝宝通过感觉器官的合作建设神经的结构,所有的事物都要同时通过几个感觉器官来接受,最好是包括对外界的和对自己身体的两种类型的感觉(比如视觉和触摸感)。通过把各种印象联系起来的这种工作,宝宝不仅能认识和理解外界,还能建设身体的神经结构。
宝宝在幼儿园要做的,就是建设和完成他感觉器官和头脑之间的联系。为了这样的建设工作,宝宝需要很多可以得到感觉经验的机会。
7岁以下还不了解物质的宝宝特别喜欢使用对自己身体的基础感觉,因为这些感觉比较真实。
这样,宝宝当然需要用手、舌头等来感受所有的东西。这些都是为了得到经验,为了调整把感觉器官联系起来的头脑结构。如果我们在幼儿园不给宝宝这样的机会,他就无法建设完善自己的神经。或者,如果宝宝做神经建设工作时靠的不是真实的、事实的感觉,他建设出来的神经结构也不会有事实根据。比如宝宝有一个电子玩具,每次在按压玩具的时候都会听见一种音乐。
结果,宝宝得到的经验就是:那种材料包含的是音乐。宝宝得到那种不真实的经验,结果又是,他的感觉器官在头脑建设的方式是错误的,以后的感觉过程给他带来的信息也是错误的。
关键的是身体与环境物质的接触。宝宝的身体需要进入环境的物质,需要接触它和“呼吸”在环境中。但光滑、妨脏、妨水、妨任何影响的物质不让宝宝以皮肤的呼吸、以身体的温度等进入到这个物质中去。这样一个光滑的世界对宝宝来说是关闭的。
好感的意志是每个宝宝很自然就具有的,他根据天性就发挥了无意识地去主动的特点。可是反感才会引起的意识和思考,它是在宝宝成长过程中才慢慢培养出来的,那是神经被动、有意识的特点。我们要把感觉和动作分开,也就是把意志从感受分出去,使感觉到的事情先经过有意识地思考,后才进行或者不进行动作。这就是教育要达到的成长和变化。如果一个人永远都留在宝宝只有好感的这种状态中,他都不发挥对于自己行为的反感,他就会发展得像意识不到自己在做什么的动物一样。把意志的行动从感受分出去并跟思考联系在一起的这个过程,是在整个生活的路程中完成的。7岁之前要完成的神经结构是更基础的、是感觉器官与头脑之间的神经联系。经过让感觉跟“善”、“美”和“真”得到联系,宝宝才能跟着得到的感受去培养感觉所包括的情感和思考。7岁之前的宝宝都是通过模仿去学习。
知觉培养包含的内容
知觉是比感觉更深一层次的智力活动,是感觉的继续深入发展,是智力的另一种基本要素。知觉与感觉所不同的是,知觉是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而感觉仅是对某个事物片面的反映,把感觉到的局部印象在大脑中经过集中综合或组合起来形成了事物的整体形象,这就是知觉。也就是说知觉是感觉加上大脑对感觉材料的初步分析和综合分析而形成的整体印象。
知觉较感觉又前进了一步,已经构成了在感觉基础上的高一级认识,一般来说先有感觉才有知觉,知觉以感觉为前提和起点。知觉虽然较感觉更高一个层次,但是必须以感觉为基础,只有对事物感觉得越全面越丰富,才能使知觉越完整越正确。
从认识程度上讲,知觉也是初级的认识阶段,带有直接的性质,其认识的水平仍属于初步的,比较原始的,浮浅的有时也许会出现错误。但是知觉的过程是必须要经历的,没有这些初级阶段的认识,也就没有高级阶段的认识到来和产生。
后天的培养是关键
每个人知觉能力的优劣虽然有先天成分,但主要是靠后天的培养。提高人体感受外界事物的能力及大脑的综合机能是通过后天培养获得的。
首先,就是靠社会实践不断地积累经验,实践经验是知觉自动提高的基础。
其次语言功能的提高也有重要作用,如对定义概念的认识理解就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使理解加深,认识正确。
借助动词、形容词等会把事物的不同形象联系起来,加深理解,区别差异,会使知觉更快更准确,更加全面和完整。培养孩子知觉的方法就是从小教孩子念儿歌、绕口令、诗词等,以区别不同概念的差异,另外要提高知觉能力,还要不断地让孩子接触不同的事物和各种图形、图案,不同年龄的人及不同的表情、不同的动物及动物模型,一般而言,动态的带有声音的东西孩子更愿意接触,会引起兴趣、促进思考。加深认识这些事物都有助于知觉的发展。
训练知觉方法
1.让宝宝逐步辨认:红、黄、橙、绿、天蓝、蓝、紫等色,并逐步按名称选色及按色讲名称。
2.教宝宝用手摸,辨别物体的粗细、软硬、轻重、粗糙、光滑。
3.用捉迷藏或找物的游戏来培养宝宝逐渐辨别上下、前后、左右。如用同类物体摆成不同的空间位置,让宝宝指出方位。又如用玩具娃娃摆成一上一下、一前一后、一左一右等。
4.家长可以通过带领宝宝做一些观察记录来培养宝宝的时间知觉。如带宝宝观察母鸡→生蛋→孵小鸡→母鸡带小鸡的图片,并讲出先后顺序。还可以通过故事、童话等帮助宝宝掌握“从前”、“很久很久”、“后来”、“开始”、“结束”等词汇。
5.宝宝感知动作思维水平很高,他们可边动作边说边记,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逻辑思维水平差,处于萌芽状态。他们掌握实物概念时能概括出实物主要特征,特别是功用特征。家长可以经常与宝宝玩“找错”的游戏,如家长讲“马是拉车的”宝宝讲“对,马是拉车的”,“水果是扔掉的”,“错,水果是吃的”。宝宝的数概念可掌握到“10”,词汇的掌握也随着年龄增加,这为宝宝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条件的家长可以让宝宝学书法、学绘画、学语言。
6.想象的对象和内容深广得多了,特别是对贴近宝宝生活的想象显得具体而细致,甚至大人忽视的细节,他们也想象到了。他们会幻想着与星星、月亮做游戏,乘坐火箭在太空中的运动会上夺金牌,其中也许包含着想象的创造性成份,这是很可贵的,应予以启迪保护。
感知培养的主要任务
宝宝的感觉和知觉是宝宝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门户。宝宝是世界的新客,周围许多事物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新鲜的,都有待于去认识;而宝宝认识每个新事物,都不能象成人那样,看一下书或听别人介绍一下,就可以对事物有个初步的认识。
宝宝需要用各种感官去接触事物,对它们进行直接的感知才能认识。比如:苹果、葡萄、核桃的不同,宝宝是在对它们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亲口尝一尝中认识的。
孩子们把木块和铁钉放到水里,看到木块总是浮在水面,而铁钉总是沉到水底,久而久之,逐渐就懂得了物体沉浮和物体重量的关系。
孩子们在夏天多次看见天空出现了乌云,感觉到很闷热,随之闪电霹雳,又听到雷声轰隆,继之大雨瓢泼而下,这一情况反复多次,他们就知道了雨前的一般征兆。正是因为宝宝对每个新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觉开始的,因此人们通常称感知是宝宝心灵的“门户”,是宝宝认识的来源。
感知不仅是宝宝认识的第一步,同时还是宝宝其他较复杂的、高级心理过程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感知为记忆、想象、思维等提供感性材料,宝宝就不可能产生、发展他们的记忆、想象和思维等。举个例子来说,宝宝只有看见过各种各样的苹果、桔子、梨、桃及西瓜等水果,才可能在脑子中留有它们的形象,产生“红红脸盘象苹果”之类的想象,也才可能有“水果”这个概念的掌握和“这是苹果”,“西瓜是绿颜色的”,“桔子是一种水果”等一些判断。
因此,要发展宝宝的记忆、想象和思维,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首先要发展他们的感知能力,从发展感知入手促进宝宝整个智力水平的发展。
感知培养的具体方法
感觉和知觉在心理学上合起来叫作感知。感知就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各种事物的直接认识。
感知虽说是初级的心理过程,但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却是个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父母应从如下几个方面从小培养宝宝的感知能力:
让孩子多多接触事物
宝宝开始迈步走路了,他的视野突然开阔了。好奇而又好动的本性,使他非常喜欢摆弄东西。父母要因势利导,让他摆弄各式各样的更多的东西。这对宝宝积累经验,增长智力是有好处的。宝宝长到三四岁,独立性强了,活动范围也随之扩大了,父母在这个时候应有意识地让他在游戏、学习、劳动中感知更多的事物。
如认识各种蔬菜,区别各种交通工具,辨别不同颜色,区分不同气味等等。宝宝再大一点,应引导宝宝去观赏大自然。大自然是增长宝宝知识的最好老师,可以让宝宝在绚丽多姿、万紫千红的自然风景中大饱眼福,任其玩耍。
这样,不仅可以增长宝宝的见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他的感知能力。
发挥语言的促进作用
宝宝在观察事物时,父母应给予说明讲解,这样,既可以培养发展宝宝的语言,又可以促进感知能力的发展。
例如,看到一个事物,就要帮助宝宝命名,可以借助于词区分近似的东西,如马、骡、驴;也可以帮助宝宝借助于词认识事物的共同特点,如麻雀、燕子、鸽子等都有羽毛、有翅膀、会飞等;还可以帮助孩子借助于词概括地认识事物,如吃过酸葡萄,再见到山楂,父母只要一说象葡萄一样酸,宝宝不尝也知道山楂是酸的了。
总之,通过语言的作用,可以使宝宝更好地理解所感知的事物,对事物的感知也越来越细致、精确、迅速、完整,从而大大提高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