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为两岁的儿子望着电视屏幕里狂欢的美国芝麻街一时兴起说了声:“妈妈,我真想去芝麻街。”
妈妈的心便颤动了。望着电视里欢天喜地的美国儿童,回望托着双腮羡慕地盯着电视的儿子,妈妈蹲下身,一字一顿地说:“儿子,你十岁之前,我一定让你去芝麻街。”
为了实现对儿子许下的诺言,她开始了她这一生中最艰苦也是最辉煌的奋斗。
整整七年。
在孩子10岁那个年头,她果然带儿子、丈夫举家定居纽约。那一年,儿子兴高采烈地来到芝麻街。儿子手舞足蹈地陶醉于比芝麻街漂亮多少倍的迪尼斯儿童乐园。
看到儿子兴奋的神情,她满足地笑了。不仅为了儿子,更为自己感到骄傲。
因为她是一个守诺言的母亲。
更是一个敢奋斗并且能够奋斗成功的女人。
从许诺到成功,她创下了许多在人们看来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因为她许下诺言的时候,她刚刚脱下电工工作服,进入一家部委电大教书。而当时,这个工作的获得已使她付出了近10年的努力。
她属于被“文革”耽误的那一代。那一代人相当一部分成为时代的牺牲品。但她成功前和成功后都认为耽误不耽误相当大的因素在自己。因为这一代同样有不少出类拔萃者。这一部分人如今已是社会的栋梁。而成功者的特点就是自强不息。
而她就是这么一个自强不息的女人。
因此,当今天她周围的朋友,同事在羡慕并感叹她运气好的时候,她说:我的今天的确跟运气有关。但运气从来不会造访没有准备的人。我的运气缘于我10多年的努力。
她曾经在社会的最底层苦苦地挣扎过。
一个风华正茂的女人,在和土地苦苦地做斗争。和那一代插队的同龄人一样,她从心灵到肉体都受过血与火的洗礼。可以说:她的奋斗是从那会儿开始的。
当时,她不甘心。不甘心一个聪慧的大脑仅仅在一种无休止的体力劳动中耗费。尽管当时看不到希望。但是她相信只要努力,必有希望。于是在每日田间劳动累得散了骨头架般的夜晚,她以一种毅力支撑着读书。读得是电机方面的专业书。当时电工在大队很吃香。因此她给自己设置的第一个目标是当电工。她读得很吃力。但是竟然也一字一句地啃下来了。两年后竟然如愿以偿。于是开始了电线杆上爬上爬下的大队绝无仅有的女电工生涯。
几年后,知识青年回了城。她凭着这一身技术到了工厂,当上了一个工种算是不错的电工。
很快,国家恢复高考制度。
但她年龄已过了线。没有机会进大学的校门了。
她沮丧过。
但依然是不甘心。
博览全书的同时,寻找机会。
很快,电大开始招生。
她很轻松地考上了电大。选得还是电机专业。边工作边学习,一晃又是三、四年。读得很辛苦,但读得很有成效。她以名列前茅的名次得到了电大文凭。并因为人品、能力的被赏识留校当了电大老师。
当时,她已经27岁了。
对被耽误的那一代,尤其对一个年龄已不小并且有一个3岁幼儿的母亲来说,她已经很成功了。何况,她还有一个很爱她的丈夫。这些年的奋斗中,丈夫为她付出了许多。尤其她拿文凭的那儿年,丈夫几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孩子刚过完了满月,就被“承包”到他的怀里。这一“承包”就是两年,她觉得欠丈夫很多。她觉得从认识丈夫的第一天起,她就在欠他。
她和丈夫是经人介绍认识的。见面的第一天,她刚下班,连工作服都没脱就匆匆忙忙地赶到公园,然后满世界地找,找那个被介绍人称为长得很潇洒很体面的男人。但把公园门口穿得很整洁,象是有谈对象那么点儿意思的男人看了个遍,都没找着那个人。最后目光落到一个穿着油腻腻工作服,也在满世界转悠的人身上,心想总不会是他吧,脸上还有一块油迹。但他手里分明拿了一本杂志,而且转悠半天又回到约好的电话亭边。正好这时,男人的目光也转悠到她身上。她便走过去,也站在电话亭边,手里也是一本杂志。两人相识一望,乐了。她脸上也是一块黑黑的油迹。两人进了公园,找了个长椅。简短介绍后,聊起了一本书。竟是一本两人都爱读的书。这一聊书,两人来情绪了。古今中外名著,时尚报章杂志。原来两人都是“书虫子”!最后女人支支吾吾地说:“还以为能看见一个西装革履的英俊男人呢……。”“你呢?”男人笑嘻嘻地反诘:“哪有一个姑娘谈对象不涂脂抹粉,长裙飘飘,而是穿着脏兮兮的工作服,脸上也脏兮兮地来见未来的丈夫的?”两人说完了哈哈大笑。
然后半年后结了婚。
婚后生活极幸福。幸福的原因据女方说就是因为第一次相面。两人没有华丽的包装,一接触便是真实内心的碰撞。日后两人打扮起来虽说不上俊男倩女,但十分地赏心悦目。而对方赏心悦目的外表于他们显然已是奢侈品了。
相识使两人相濡以沫,在大的步调上显出绝对的一致。当工厂做电机技术员的丈夫对妻子的上进好学报以极大地欣赏。可以说没有他的支持,她是获不得日后的成功的。而在她奋斗的过程中,她常常无暇顾及丈夫和家庭。但丈夫给她极大的理解。对她生活上的不周到没有一点点苛求。因此她觉得欠他。从第一天就欠他。有一次她满怀歉疚地对丈夫说:“早知道你这么好,我那天应该洗洗脸,换上一条连衣裙,让你和我进公园时能为身边是个漂亮的女孩骄傲。”丈夫说:“见了这么多姑娘,就对你印象最深。一个这么打扮来见对象的姑娘一定有个与众不同的内心。”
两人都觉得对方吹捧的有些“肉麻”,但两人又都是这么的受用。
在对理解和爱情的受用中,丈夫关注着妻子完成了考上了电大,读完了电大,留电大当了老师。妻子松了一口气,丈夫也松了一口气。
两人都想好好歇歇了。
就在这个时候,稚气的儿子说出了童稚的希望。
丈夫把儿子的话视为一种玩话,笑笑没有去理会。
但儿子的希望却拨动了母亲的心弦。
儿子应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母亲应该为儿子创造一个灿烂的明天。
父母混到今天的生活几乎付出青春的时光。
而儿子青春的时候就应该享受父母奋斗的结果。
如果儿子有一个较高的奋斗起点。儿子就会有一个比父母更灿烂的明天。儿子应该比父母更幸福更优秀。
刚想喘口气的她又象上了发条的机器,隆隆地发动起来。
“我要让儿子10岁之前去美国去芝麻街。”她认真地对丈夫说。
“你疯了!”丈夫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们几乎一无所有。没有钱没有海外关系甚至英语也没有达到交流的水平。国门远在天边,那是你能够及?
“我不管,反正我要实现对儿子许下的诺言。”妻子的倔脾气又上来了。
丈夫宽容地笑笑不再说话。以往他相信妻子的每一个诺言,但这次不同。自己没有、妻子更不具备条件。不如用一种宽容的态度,让她去折腾,折腾累了一切都会自生自灭。
妻子果然认认真真地操作起来。每天下班她埋头进书堆里。昏天暗地地背英文单词,阅读电机方面的英文书。丈夫问她读了有什么目标?她说不管它,先读了再说,充其量提高我的英文。读了半年后,她自觉英文大大提高。慢速英文广播已能不费力地听懂了。她一方面在提高外语,一方面留心到外学习、工作的机会和途径。
但消息并不乐观。
出国留学时托福能考600分以上的尚不是容易事,对这个只在电大学过几年外语的她没两年的苦攻,几乎没有可能通过托福考试。其它出国渠道更不容易。
可她并不沮丧。
她依然埋头苦读,并相信会有机会。
机会果然到来。
国家有一次学者互访交流的机会。地点是欧洲R国,名额是十几个。但名额的选拔需通过全国考试进行。考试前可去参加广州为期三个月的培训。
她的眼前一亮。
凭直觉她觉得这是个机会。
但凭直觉她明白要获得这个机会难于上青天。
名额少无异于大海捞针。
更何况获得捞针的资格还需付出想象不到的努力。
她首先得获得单位的批准。
而任何一个单位用人之时都不愿提供这种机会。
尽管他们几乎认为她不能通过考试。
她在这次上表现出十二分的倔劲和韧劲。磨得领导认为绝对应该给她这个考试的机会让她死心。
她被批准届时飞往广州参加选拔考试。
她又开始第二轮“磨”战,请求参加三个月的培训。提出不仅不要三个月的工资,她反而可以给单位交出三个月的工资。但无论她左说右说,领导再不让步了。而不参加培训要想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是零。要知道她并不是一个先天后天条件很好的女性。而她的竞争者百分之九十九点九是学历外语水平高于她很多的本科、研究生。要想争取成功,无论如何要参加培训。
但她不能不经同意飞往广州。因为今天的工作来之不易。她不能为一颗渺茫的希望之星,放弃一块踏踏实实的土地。
她很快想出了办法。
她给广州培训学校办公室发去了一封信,信里极恳切讲述了自己想来而不能来的理由,讲述了自己不能来但依然想参加竞争的决心和信心。信上请求老师迅速寄上培训班所需培训的一切资料,她将用自学的方式参加培训。随信寄去的还有200元钱。看到了钱,培训班的老师们感动了。因为来信询问的人不少,但肯第一次连情况都没问明就随信寄钱的人除了她没有第二个人。
要知道200元钱在八十年代还不是个小数目。老师们被来信人的执著打动。以最快的速度寄去了材料。
整整三个月,她埋在材料里,苦苦研读。
三个月后,她飞往广州。参加了考试。
看到考场上显然比她年轻许多的竞争者,她感觉到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是零。
但还是报着一线希望焦急地等待。
一个月后她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她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怎么可能?一个电大学生,一个年纪已快30岁的孩子的母亲,怎么可能击败天之骄子们。
事后她获知在录取的13个人里,她名列第十二,但在所有参加考试的女生中,她名列第一。
就这样,她来到了欧洲R国。
她在R国学习了两年。
两年里,丈夫、儿子和家人没见过她一面。但从她不断寄来的照片中发现他们的田榕榕一天天的脱胎换骨。不仅仅是越来越得体的服饰,还有一天天高雅的气质。等到两年后她回来时,丈夫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妻子,儿子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母亲,父母看到一个全新的女儿。
完全一个全新的女人!
这个女人身上带着一种时代的气息。
这种气息让所有人感到陌生,又感到振奋。
回国的第二天,她以一种激动的心情去原单位上班。但一天工作以后,却是满心的失落。她发现她已经不能适应旧有的生活。
经过认真的思考,她找到单位领导。要求调换一下工作。她说两年来她在R国学的是工商管理。但目前她从事的只是教学,而且是与专业无关的课程。她认为国家花了这么多钱让他们去学习,是为了学能所用。否则不仅是对个人也是对国家的浪费。她要求参加单位的管理层工作。
但她的要求被拒绝。
理由是本单位无此先例。
她不甘心被埋没,便着手在单位以外寻找工作机会。
又一个机会降临。
一个德国公司的秘书,田榕榕的一个女友要出国了,问田榕榕想不想接替她的位置。若愿意她可以推荐。
田榕榕考虑了许久,答应了。
说心里话,答应时的心理是极不平衡的。她已经不是两年前的电大生。她在R国两年的学习,让她全然变成一个新的女人。她认为她的能力去做秘书简直是一种埋没,何况她已年过30.早已不是做秘书的年龄了。
但是她同时又很清楚地意识到,这是她可能发生人生转折的机会。她还没有忘记对儿子许下的诺言。进入了外国公可本身,就离诺言的实现进了一步。而且她相信,做秘书只是暂时的,她会在这个公司找到新的机会。
于是,她开始了一个外企女人的生涯。这段生涯被她后来称为是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没有这段生活,就没有一个外国公司员工的感觉、经历和经验,也不可能有她今天一个持“绿卡”的美国大公司Sales Woman(销售小姐)的工作。
她在这个公司做了两年。
一开始,她并不被老板看重。只是被老板驱使着做一个公司最低职位员工的最琐碎的工作。搞卫生倒水分发信件接电话打字复印传真……公司的任何一个员工都可以指派她干活,她必须不折不扣地服从员工们的命令。而她的年龄却是中方雇员中最大的。
她尽职尽责地工作着。但老板似乎并未对这个秘书投入过多的关注。即便她在本职工作之外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和结果让老板赏识。但老板似乎认为外企员工本该如此。
直到一件事情的发生才让老板对这位秘书刮目相看。
田榕榕从一进公司起就被要求加班,她发现所有中方雇员都超时劳动,而老板从未根据与外企总公司签定的《聘用中国雇员合同》付给加班费。而根据她在国外接受的观念,加班是绝对要付钱的。为什么西方老板到了中国就忘了本国的人权了呢?为什么中方雇员不根据合同提出抗议呢?大家好象已经习惯于这种超时剥削了。田榕榕私下问员工,为什么不向老板要加班费。员工说有几个人闹过,闹到后来总是和老板吵起来,常常连“你们资本家剥削人”这样的话都说出来。但闹的人都没有一个好的结果,都被“炒”了。算了吧,本身进外企就不容易。不想为加几小时班丢掉饭碗。
田榕榕心里有了底。
进公司一个多月后,她去找了德国老板,谈进公司天天加班,希望老板付加班费。
德国人用一种奇怪的目光打量这个中国人,他已经解雇了那几个闹事人,这个女人初来乍到,她怎么敢。
田榕榕丝毫不惧怕德国老板的目光。她以非常柔和的语气给老板讲她最欣赏西方文明的一些地方。讲西方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和尊重。讲自己该得到加班费的理由。她的理由是老板从其他员工那儿听过数遍的。但她讲话的语气却是让老板陌生的。整个谈话,她没有一点点攻击性,不象其他员工动不动你们资本主义国家如何如何。相反,她说话的方式让老板很能接受。但是德国人还是拒绝了。因为他也拒绝了以前的员工。
田榕榕笑了。柔声说:“那好吧,既然我得不到应有的加班费,那我从明天开始不加班了。请您别在意。哪天您给我加班费我再加班。但您放心,本职工作我会做得很好。”
从第二天起,田榕榕果然不再加班。一下班抓起衣服、手包就走;全然不顾全公司的员工愕然的目光。以后的两个月里,田榕榕居然没加过一个班。
奇怪的是,德国老板居然没有解雇田榕榕。当然了也没给她加班费。
没有人明白这里面的原因。
但田榕榕明白。老板不可能解雇她:因为她观察,老板并不是不讲理的人。不给加班费无疑是对中国劳动力的一种歧视。但员工们的谈话方式是被解雇的原因。外国人不喜欢中国人动不动攻击他们是资本家、侵略者、剥削等等,尽管他们事实上如此,骨子里的歧视和傲慢除了用自强自立,仅仅靠几句斥责、谩骂根本无法消除。重要的是让他理亏。而不要让他抓到整治你的理由和把柄。而理亏的德国老板怎么可能去做继续理亏的事?
就这样两个月后,也正是年底的时候,老板借给员工发红包,把田榕榕叫到办公室。递给她红包的同时说:“里面有你一个月的加班费。从今日起,你加班有加班费,但别人没有。你也不要去对别人讲。”
整整两年,田榕榕享受着公司这唯一的“殊荣”。公司的人并不知道内情。只是发现,田榕榕又加班了。而老板似乎很青睐她。虽然两年里还是做秘书,其实已经参与公司的业务。老板谈判经常带她参加。那些杂事后来又聘了一个receptionist(接待员)做。
但没有人知道老板有没有给她加班费。
反正其他员工是没有的。
田榕榕对德国老板是非常感激的。他几乎让她参加了公司的一切主要事务。而秘书的身份也使她能够很自然地参与这些事务。而且老板私底下给她加了许多薪水。
她的丈夫在田榕榕入外企之前已经去了一家美国公司做电机维修工程师。老板对他非常赏识。原因只有一点,任何一个拿来公司维修的机器到了他手里摆弄一会儿就修好了,他这种过硬的技术使他得到高于其他工程师数倍的工资。
因此,从经济上说,他们的家庭早进入了小康。生活水平早已远远超过普通家庭许多倍。他们的儿子的玩具居然是一般家庭不敢问津的“尼康”相机。那会儿还是八十年代末。
按理,她应该满足了。她的儿子已经远远比其他同龄的孩子幸福的多。
但是她却更不满足了。因为她一直记着对儿子许下的诺言。而一个母亲对孩子是不能失信的。
她一直在琢磨带儿子去芝麻街的事。
但进外企一年多后,她发现想靠这种途径去美国的想法不现实。因为在美国的业务有分公司做。没有可能派一个中国人出去。要想去美国,似乎得另想办法。
因此,在公司工作的最后半年里,她又开始琢磨。最后,她又想到了R国。一个念头滑入大脑,去R国!然后从R国再找机会去美国。
而这一年半的外企工作已经使她成了一个更加成熟、干练的女人。她的思维和行为能力得到更完善和系统的锻炼。她首先想到了房东的独身老太太。在R国,田榕榕以她的朴实、上进和热情赢得了老太太的信任和好感。她曾说过若有需要帮助的地方一定提出。
田榕榕给老太太写了一封信,提出想来R国移民求发展的设想。
信发出没两个月,老太太寄来了厚厚的一个信封,信封里是办好的一整套完整的资料。她为田榕榕一家做经济担保。并邀请她全家来R国后免费住在他们家。
田榕榕大喜过望。
她已经迈出了实现目标的第一步。
但是继续往下走又出现问题。
她要开始办护照,这需要大量的手续和时间。而在德国公司工作,她白天没有一点点属于自己的时间。请假简直是不可能。因为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她想辞职,又不好意思。因为她觉得老板对她不错。后来便想,干脆表现差一点,让老板“炒”了我吧。于是无故旷工几天。不料上班后,老板不但没责怪她,反而焦急地问是不是孩子生病了,若是的话不必着急来上班可以继续请假。老板的真诚感动了她,又让她汗颜。她索性实话实说。
老板听完坐在椅子上一言不发。
半天说话了便是极恳切的挽留。
最后听说母亲对儿子许下的诺言时,他再次沉默了。然后便是理解地点点头。说我很遗憾你走我真不愿你走但是我理解你的决定。这样吧你从今以后需要去办手续只管去不必请假。工作也不用辞。你可以干到临上飞机前的一天。工资我一分钱不会少给你。因为你这两年时间为公司努力工作公司应该奖励你。
田榕榕当时激动的不知说什么好。
她没想到这个外国人竟然这么有人情味。更没想到老板还会把可能会对她未来有用的关系介绍给她。
她全身心地投入办护照、签证等手续。
在办签证过程中,她的个人魅力又一次发生正效应。
她希望全家同时出去。她办留学丈夫儿子探亲。这在当时几乎不可能。一方没出去另一方去陪读,似乎罕见这样的例子。但田榕榕却自信。她找到R国驻华某重要官员。她在R国学习期间因为各方面出色深受该官员的欣赏。随后该官员驻华。驻华期间,田榕榕与其关系较好,周末常带全家去玩。但当时并没想将来会利用这种关系干什么,对她只是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已。但决定去R国后,这个关系便发挥作用了。她申请的理由也是深得官员理解和同情的。她说自己自孩子出生后几乎很少和孩子在一起。出国两年孩子离开了母亲两年对孩子不能尽一份爱心。这次她不想再离开自己的孩子了。希望官员能在可能的情况下给予照顾。
也许是一位母亲的申诉打动了他。也许当时还不是“出国潮”最高峰的时候。也许是他自始至终就想帮助这个自强的中国女人。
总之,田榕榕办到了别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她同时获得了留学和探亲的三个签证。
33岁那年,她举家去了R国。
走前,德国老板为她写了一份热情洋溢的推荐信,说希望这封信对你以后找工作帮上忙。
到了R国,田榕榕和丈夫发现事情远比想象的复杂得多。
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一家三口没有工作,便没有生活来源。善良的房东老太太为他们提供了住宿,但她显然不能把三个中国人养起来。7岁的孩子需要读书。但当时对刚去R国的田榕榕夫妻来说,找一个体面的白领工作根本没有可能。R国是一个重文化的国家。没有受过本国的教育,不可能提供体面的工作。
丈夫提出去餐馆打工。虽然苦一点,但养家糊口供田榕榕读书没问题。
田榕榕断然拒绝。她说:“我们出国是奔好日子来的。而决不是来当餐馆打工的。我并不是看不起这种生存方式。但我们的目的不一样。我的目的是进入白领阶层。那我们就不要去染指蓝领的工作。人是会被环境同化的。很多中国人去餐馆打工的时候,都是把这当作权宜之计的。没有人会想到把这当成终身职业。但很多人的确因此被同化了。这么多开餐馆的人在国内谁不是一流的知识分子。但人习惯了一种生活方式就会被惯性推着跑了。所以,若不想以此为业,就不要去染指。”
田榕榕决定靠带来的积蓄度日。同时她给父母写了封信,希望家里寄点钱来。家里支持她的想法,全家给她凑了两千美金寄去。
田榕榕对丈夫说:“这些钱足够我们在R国生活两年了,这两年我好好读书拿下学位,你和儿子在家读英文,为将来做准备。也许这期间机会又来了。”
丈夫不加思索就同意了。这些年他已经习惯于听从妻子的决定。因为他认为妻子目前的思维能力和办事能力都比他强。他更敬佩妻子的勇气和魄力。更重要的是他对他们的爱情非常信任。田榕榕更是如此。
其实他们曾经有一个去美国的机会。
动乱期间,丈夫正在美国培训。看到电视上过分夸大的宣传,他不知道真相。当时不少居美的中国人都制造长期居留美国的籍口,而他却因不放心国内的妻儿,坚决拒绝了美国总部的挽留,匆匆回家。回家后,见国内情况根本不是宣传的那样,妻儿父母都很安全,当时一颗心放入了胸膛。后来得知很多中国人借动乱拿到了“绿卡”。他丝毫不后悔。说:“那种时候给我10个‘绿卡’都不要。我妻儿的安危是我的一切。”
对这样的丈夫,田榕榕还有什么可说的。
他们按田榕榕的计划认真地进行着。
还不到两年,田榕榕就提前拿到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而机会也果然关照勤奋的人。
在他们在R国居住到一年零八个月的时候,一次偶然的念头,丈夫给以前美国公司的老板发了一张圣诞卡。顺便告诉目前已在R国的近况。不料半月后收到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信中说他们一直不知道他的下落。公司对他的人品技术一直念念不忘。在中国能找到他这样技术的高级人才很不容易。既然他已经出国,如果他不反对的话,公司准备继续聘用他,在美国公司总部做工程师。并且同时办好他妻儿同行的手续。他将做为特殊人才留在美国。
这突如其来的峰回路转给这三口人的喜悦自然不用言说。
耐人寻味的是,一切竟让田榕榕不幸言中。
很快,美国公司寄来了一切赴美手续和往返机票。
到美国的那一年,正好是儿子刚进入十岁的那个年头。
美国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为这一家三口办好了全部“绿卡”。儿子上了学。田榕榕也很顺利地在丈夫这家公司谋到了一个Sales(销售)的职位。
她从未做过销售,但很快进入了角色。
田榕榕实现了七年前对儿子许下的诺言。
迄今,这家三口居美已经两年多了。芝麻街和迪斯尼乐园对儿子来说已是平常生活。儿子现在嚷嚷的是要去瑞士滑雪。
自然,这对这个已进入美国中产阶级的家庭已不在话下。
在给也想来美国求发展让姐姐帮助联系的妹妹的回信中,田榕榕这样写到:“我不是要你们以我的生活方式为楷模。于我,来美国原本出于一个偶然的念头。但当这个念头成为我人生的一个目标后一切都不一样了。但这只是我个人的目标,并非对每个人都适用。于我,这个目标是为了完成一个儿子的心愿。对你是为了什么?希望一定想明白。但我绝无反对你来美国的意思。我要说的是,人要成功,必须不断地为自己树立新的目标,但这个目标不能是可望不可及的。必须是经过努力能实现的。实现了,再树立新的目标。因此,最终目的一定要明确。如果你现在已决定要以来美国为目标了,那么请认真填最后一页的表。”
在信的最后一页,田榕榕画了一个大大的“T”字。在一横的左边写了几个小字“出国具备的有利条件(学历、工作经历、外文等)”。在右边写了几个小字“出国的障碍因素。”在最后一页的底部写到:“请认认真真地罗列有利与不利因素,越仔细越好。等罗列出来后,你还认为你要来美国,那么你告诉我,我将全力以赴地帮你!而你的任务是想方法公关去尽可能多地消除不利因素,使不利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
田榕榕的妹妹说想去。
田榕榕说OK。
她又开始忙乎了。为了对妹妹许下的这一个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