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慧读书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32813200000035

第35章 给书做出摘要

摘要

摘要,也称作提要,是对原文的概括叙述,英文为summary,它源于拉丁文conspectus,意思是总览、鸟瞰,即一目了然之意。

做读书摘要时,原文的很多次要细节会被略去,这时,虽然说摘要不如原文的好多具体细节清晰,但是,好的读书摘要会更突出原文的基本轮廓,使论点格外明确,对比关系更强烈。所以,读摘要笔记,可以帮助别人在短时间内掌握原文的精华所在。

摘要不同于摘录(extracts),主要区别就在于:摘录是把原文的局部内容抽出来,照抄照搬,不允许做任何更改,以便将来引用时准确无误。而摘要一般是使用自己的语言,对原文中心内容进行简单概括,便于很快把握整体精神。

根据字数的要求,摘要可详可略、可长可短,但仍然是以传达原文的主要精神为标准。所谓“传达”,就是尊重原文,不能走样。

同样一篇原文的读书摘要,可能会因人而异;但水平高的摘要,应该是以语句简短而又能精确传达原文思想为标准,即简明扼要。这就要求你做读书摘要之前,全面掌握原文内容,并准确把握原文的主要观点。到做读书摘要时,尽量去掉多余的词句,不哕唆不清、废话连篇。

所以,做读书摘要能提高你的高度概括和综合表达能力,它有点类似于概括中心思想或者做缩写文。使用的虽然是简练的语言,但是要阐明原文作者的意图:赞扬什么、批判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说明什么、描绘什么。

摘要的关键在于:你必须全面把握原文,抓住精髓。不能把细枝末节当成主干,“只见树木不见森林”9)绝不允许有意篡改原文的主题思想,自己任意添油加醋,让人产生“曲解”。

下面举例说明如何做摘要笔记。

例文:

郑人买履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战国时期有个郑国人。一天早晨起来,他发现自己的鞋子实在破得不能再穿了,实在有必要到集市上去买双新鞋。于是,他用尺子量了量自己的脚,看看要买多大的鞋。

可是,他顺手把这尺子放在了椅子上,出门时就忘了把它带在身上。

等到了集市,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双喜欢的鞋子。忽然,这人想起来那把尺子忘在了家里,他对卖鞋的人说:“糟了,我忘记带尺子了。”随即转身离开,跑回家去取尺子。

等这人回家取了尺子,又急匆匆赶回集市时,很不巧,集市散了。于是,这个人没能买到鞋子,看来只好再穿几天这双旧鞋子,等下一个集市再说了。

有人感到很奇怪,问这个人:“你怎么不直接伸出脚来试鞋呢?”你猜这人怎么说,他回答:“我宁可相信那把尺子,也不相信这双脚!”

读了上面这篇《郑人买履》,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摘要:

郑国有个人想买鞋,用尺子量了脚却把尺子随手放在了座位上,到集市上去时忘了带。他挑好了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子,于是回家取尺子。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能买上鞋子。有人问他,你用脚试一试不就行了,他却说,我宁愿相信尺子,也不相信脚。

这个摘要还可以像下面这样做得更简短些:

郑国有个糊涂人要买鞋子,他竟然只相信量脚的尺子,而不知道直接伸脚试一试。

可以看出,读书摘要做得越细致,故事情节就越清楚,信息量就越大。而简短的读书笔记,虽说可以保持原文的根本精神,但难免已失去了原文很多有趣的细节。

同是上面的《郑人买履》,如果读完以后,摘要做成下面这样就算失败了,因为它曲解了原文的思想,偏离了原文的“重心”。

一个人去买鞋,他好不容易赶到集市,等他挑好鞋子却发现没有带自己的尺子,便赶快回家去取,因为他不相信别人的尺子。

摘要并不排斥有所发挥,但纯粹趣味主义、篡改原文的意思则是绝对要不得的。这好比冰的受热挥发,肯定要变态成为水蒸气,但是,水蒸气与冰的成分是完全一样的,都是水,总不会变成油。

综合摘要

在做一篇文章摘要的基础上,有时我们可以在读完几篇文章后,把它们综合在一起做成一篇综合摘要,也叫主题摘要。这种摘要,因为已经不是局限于一篇文章的就事论事了,所以就很像是在做一篇文章了。

例文:

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察今》

楚国有个人,一日,他正在坐船渡江,忽然,他腰间的佩剑不小心掉进江里去了。这人赶紧趴在船边,在木头上刻了个记号,很得意地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很快到了对岸,停了下来,这人慢悠悠脱了衣服,从他刻了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他干什么去了?原来他是想从这里找回自己的剑。其实,他的剑掉下去后,船已经走了很远,而他的剑却呆在原地方不会跟着船走的。那么,他这样找剑,是不是也太糊涂了?

守株待兔

《韩非子·五蠹》

一天,宋国有个农夫正在地里干活。干累了,他直了一下腰,这时,他忽然发现,有一只正在飞奔的野兔一不留神撞在田边的一棵大树上,立刻撞断了脖子躺在那儿不动了。

农夫放下锄头走过去,把野兔捡起来,掂量一下,心里想,真不错,碰上这样一顿美餐,这可比我辛辛苦苦在地里干活强多了。于是,农夫停止了劳动,在那棵树下等着,盼望能再遇上野兔来撞在树上。等啊等,然而,再也没有野兔撞死在树上。这个农夫呢,受到了人们的讥笑。

读完上面这两篇短文后,我们试着来做一篇综合摘要。

《刻舟求剑》中,那个楚国人的剑在掉下去以后,船仍然在向前走,而剑没有走。地点发生了变化,而那个人却没有考虑到这个因素,所以,他不可能找到自己的剑。《守株待兔》故事中的那个农夫,他碰上野兔撞在树上后便异想天开,想不劳而获,在树下傻等着野兔再来撞死在树上。其实,那样的好事纯属偶然,怎么可能总发生呢?自作聪明,到最后只能欺骗自,己,受到别人的耻笑。

做任何事情都一样,地点、时间等客观条件会随时发生变化,我们的脑子也要随之变化,去不断适应它们,绝不能顽固而僵化地守着原来的经验。

请做下面文章的摘要,并与后面的答案作比较。

练习1:

亡灵归来

日本每年举行一次“亡灵节”。这个节日是个欢乐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据说,死人要回家的,而且是受活人欢迎的。因为活人料到他们经过长途旅行后会饿的,所以为他们摆出了食物,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特制的灯笼,帮助死者看清道路。人们彻夜唱歌跳舞。一大早,就要把为死人摆设的食物扔到江河或海洋中去,因为任何活人吃了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在临海的城镇中,头天晚上挂在大街上的小灯笼,在节日过后便要放到海中去。数千只灯笼慢慢向大海中漂去,给死人返回阴间指明道路。这是个动人的场面,因为一簇簇的人群站在海岸上,看着灯笼漂去,直到看不见为止。

摘要:

日本人每年举行“亡灵节”,他们用挂着灯笼,准备食物,唱歌跳舞,来欢迎“回家”的死人。最后,把灯笼和食物放到海中顺其漂流走。

练习2:

触电的蛇

消防队员们终于扑灭了加利福尼亚洲的一场森林大火。

自那时以来,他们一直在设法查明起火的原因。森林火灾常常由碎玻璃或人们扔掉的烟头引起。昨天消防队员们仔细地检查了地面,但未能找到碎玻璃。他们也十分肯定一个烟头不会引起这场火灾。然而,今天早晨,一个消防队员偶然发现了起火的原因。他看到一条死蛇缠在16,000伏特的高压电线上。这样,他揭开了秘密。解释是简单又异乎寻常的。一只鸟从地上抓起了这条蛇,后来把它扔到电线上,于是这蛇就缠住了好几根电线。当蛇往电线上缠的时候,就把火花送到了地面,火花立刻引起了一场大火。

摘要:

消防队员扑灭了森林大火之后,偶然地发现起火的原因是:

鸟抓起地上的蛇,扔在了电线上,火星溅到地面而引起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