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全球研发网络: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空间结构研究
32792500000028

第28章 4 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的分布规律

从因子分析和国家层面考察跨国公司的全球研发格局,可以发现跨国公司的研发全球化正处于新的一轮扩散——集聚过程之中,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开始成为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的热点,作为全球研发网络的次级节点区域正在形成。具体来看,全球研发网络的分布存在着以下规律。

6.4.1 和世界经济政治重心相一致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相对衰落,西欧、日本经济获得迅速发展,美、欧、日经济发展水平出现均衡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欧洲共同体和日本已经具备与美国相抗衡的经济实力,无论在国内生产总值、对外贸易、海外投资、科学技术及黄金外汇储备等方面都迅速赶上或超过美国。但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美、日、欧三大区域经济中心的较量越来越复杂激烈,直接推动了西欧、北美、亚太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全球区域经济合作正在打破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塑造新的世界经济格局。20世纪90年代,日本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丧失了与美欧平等参与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机会,与大西洋两岸区域经济合作的蓬勃发展相比,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非常滞后,“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出现倾斜的兆头。同时,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出现正在逐渐参与到世界经济格局中来,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世纪70年代,在亚洲、拉丁美洲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它们是: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等。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经济不稳定、低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普遍进行了经济调整和改革,这种调整和改革促使世界经济格局在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发生变化,中国、印度、以色列显示出蓬勃的发展活力,成为世界经济的活跃区域和繁荣区域。同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图景相一致,跨国公司全球研发格局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集中在美、欧、日三极区域,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扩散。在20世纪90年代的扩散过程中,又表现为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布局倾向于拉美国家以及东亚四小龙,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跨国公司的海外研发布局重点转向中国和印度。

6.4.2 和FDI的全球流向相一致

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衡量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主要手段之一。从目前FDI的全球流向来看,以发达国家为主的格局并没有完全改变,FDI主要发生在北美、西北欧和日本。但是向非发达国家的FDI流正在不断增加,到1999年,亚洲、非洲和拉美与北美以及欧洲的大多数国家一样,FDI的流入量高于了其本国GDP的1%(World Bank,2001)。从1980年的FDI全球流向分布图来看,非洲、拉美和亚洲的绝大部分地区FDI流入仍非常少,而1990年的FDI全球流向明显向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国家倾斜,2000年流入中国和中国香港、巴西、新加坡、墨西哥、阿根廷的FDI均超过了100亿美元。同时,这种扩展的FDI集聚在少数几个工业化国家,1997年发展中国家吸纳的FDI中超过30%的份额流入了中国(Todaro,2000)。根据联合国贸发会的统计数据,1997年中国(包括香港)、巴西、墨西哥、新加坡、阿根廷、马来西亚、委内瑞拉、哥伦比亚、智利、印尼、泰国、南非、印度的FDI流入量均超过了日本,占当年发展中国家吸纳FDI总量的76.4%;2000年在世界FDI大幅萎缩的情况下,中国和中国香港、巴西、新加坡、墨西哥、阿根廷、韩国、中国台湾、智利、委内瑞拉、马来西亚、泰国、哥伦比亚、印度等国家或地区在吸引外资方面仍有较好表现。在前文的因子分析结果中,中国(含香港)、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印度5个国家或地区属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的高密区域,巴西、墨西哥、阿根廷、马来西亚、南非5个国家属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的中密区域,属于发展中国家中跨国公司研发活动相当密集的国家或地区。

6.4.3 和全球科技资源分布相一致

一些国外学者根据对科技投入、科技产出以及科技对社会的影响,认为世界各国的科技实力大致分为以下五类:第1类为科技强国,只包括作为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的美国一个国家;第2类为科技大国,如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其中日、德分别是排在世界第2和第3位的科技大国;第3类为中等科技大国,如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荷兰、澳大利亚、西班牙、瑞典、韩国、瑞士、芬兰、挪威、丹麦、比利时、奥地利等,其中俄罗斯在向科技发展中国家下滑;第4类为科技发展中国家,以印度、中国、巴西等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第5类为科技欠发达国家(或者称“科技弱国”),以大部分非洲国家为代表。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要考虑公司研发与周围的科技、生产体系的协同,因此,创新活动集聚在那些拥有高密度特定创新资源的地方,例如,供应充足的高素质的专业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接近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尤为重要的是因其他创新企业存在而产生的集群效应。这些外部经济要素增加了建立海外创新功能的惯性(Porter,1990)。美国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研发投入巨大,科技人才济济,大学和科研机构众多,各项指标均排在世界第一位,吸引了大量外资机构尤其是跨国公司机构在美国进行研发活动,在国家内部的地理分布也表现出外资跟随国内科研机构和大学布局的特征,多分布在美国东部地区和西海岸。德国和英国是科技资源最丰富的欧洲国家,外资研发机构也相对较多。另外,法国、荷兰、瑞典、芬兰等中等科技大国也有相当的外资研发中心。而在亚太地区,科技资源较少,日本是唯一一个科技资源密集区,韩国、中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澳大利亚也有少量科技资源,这一区域的外资研发中心大多位于这些国家或地区。跨国公司的海外研发机构多布局在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区和科研密集区,尤其是大学和科研机构比较集中的地区,目的是接近市场和科技人才密集区。对日本54家电子和生物工程跨国公司的调查发现其在海外建立的67家产品开发研制机构有一半位于美国,其次是德国,占14.99%,再次是英国,占10.4%,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各占4.5%。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投资也会选择科技资源较为密集的科技发展中国家,1994年美国公司的海外研发有77%流入巴西、墨西哥、新加坡和中国台湾(World Investment Report,2001),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和印度也开始受到关注。全球研发网络的全球布局与科技资源密集区域的分布有较强的类似性和重合性。

6.4.4 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布局相一致

跨国公司总部是整个公司的枢纽经济部门,其功能是制定影响公司发展的线路决策。跨国公司在海外建立地区总部,旨在在特定地理区域担当管理和组织角色。地区总部的设置需要便捷快速的交通通讯系统,以便对各个分支机构保持密切的联系,其区位还需要接近高质的服务体系、保证先进技术的持续供给,尤其是在信息处理方面。因此,公司总部基本上都趋向于选择主要大都市,这些大都市甚至是全球经济的地理控制点,或者视为“世界城市”。如三个全球性城市即纽约、东京、伦敦就集中了数量极多的大跨国公司的总部。围绕着这三大中心是一批次一级的大城市也集中了一些跨国公司的总部和科技支持。在全球空间尺度上,美国、西欧国家和日本以及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澳大利亚、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是跨国公司总部集中的区域。近年来,中国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总部入驻,在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增长迅速。例如,1997年日本公司在全世界运营的23000个海外机构中有400多个地区总部,其中2/3位于美国、新加坡、英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Toyo Keizai,1998)。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跨国公司正在加紧重组或转移其公司总部,这给那些处在上升中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带来了机遇。根据联合国贸发会统计,从2002年1月到2003年3月,全球范围内已经有829个公司总部新建或重置,涉及52个国家,其中31个为发展中国家(UNCTAD,2003)。跨国公司研发活机构有靠近总部布点的倾向,因此,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密集的国家,跨国公司研发活动也相应比较频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向发展中国家(地区)的转移使其战略性研发总部开始倾向于在发展中国家(地区)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