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东南亚概论
32788400000032

第32章 云南在中国—东盟自由

贸易区中的地位和功能一、陆域通道前沿地位

云南地处东亚大陆与东南亚中南半岛结合部,其中云南省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国境线长4,060公里,是中国通往东南亚的陆路桥梁,并可从陆上经周边国家直达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盟国家,吸引、辐射范围包括了整个东南亚地区。云南与周边国家山同脉,水同源,且地理、气候条件优越,其边境口岸、对外通道可以“全天候”利用,没有高山大河的阻隔,没有茫茫戈壁的障碍,也没有冰川冻土的制约,一年四季均可顺利通达东南亚国家腹地。与此相应,运输距离也大为缩短。我国西部内陆省区市经云南通往东盟国家的陆上运输通道,比经沿海港口平均缩短运距3000公里以上,降低运输成本40%~60%,兼有高效快捷和低成本的双重竞争优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启动,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把具有独特区位优势的云南推向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沿,云南作为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通道和桥梁的战略地位将进一步加强。

建设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是云南省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根据历史渊源和现实需要,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提出的“三大目标”之一。所谓国际大通道,是指经我国云南连接中国内地与东南亚、南亚及其以远地区,以通信为先导、公路为基础、铁路为骨干、航空为辅助、水运为补充、集多种运输方式和信息网络于一体的综合传导体系。其建设目标是:“连接三亚、沟通两洋;推进合作,促进繁荣;服务全国,发展云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正式启动,使云南正在建设中的国际大通道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枢纽,国际大通道建设从主要是云南一省的地方性行为上升为国家战略性的必然选择。

《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第六条“早期收获”第五款的有关经济技术合作与便利化所列活动第一点规定:分别按照东盟湄公河盆地发展合作框架和大湄公河次区域计划,加快新加坡—昆明铁路与曼谷—昆明高速公路项目的实施。这样就把云南国际大通道建设提升为中国与东盟推进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战略行动。

经过多年的努力,国际大通道建设已全面展开,云南已初步形成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并举,东、中、西三路连接东南亚”的立体通道格局。

目前已实现了以昆明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主要干线公路的高等级化,建成出省、通边的高等级公路骨架网;建成并投入运营的民用机场有10个,昆明第二国际机场和红河、文山机场已列入规划,将陆续开工建设,开通了包括通往曼谷、新加坡、吉隆坡、河内、仰光、万象等东盟国家的国际、国内和地区航线109条。铁路建设方面,泛亚铁路“东线”,即从昆明至越南的河内,玉溪至蒙自的铁路已于2005年9月开工修建,蒙自至河口的铁路计划于2007年开工,2010年前将建成通车;“西线”即昆明至缅甸的仰光,是构筑中国通往印度洋最便捷的出海通道。由大理经保山至瑞丽的铁路也于2006年开工修建。“中线”又称中—泰铁路,是中国通往东南亚腹地最便捷的通道。由玉溪经思茅、景洪至中老边境磨憨的铁路计划在2008年开工。公路建设(国内段),昆明—曼谷公路,将于2007年全线改建成高等级公路;昆明—瑞丽—仰光公路、昆明—河内—海防公路国内段到2007年将全部建成高速(高等级)公路。在水运航道方面,一江连六国的“东方多瑙河”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现已可以到达老挝、缅甸、泰国,正在成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经济往来的“黄金水道”。同时,云南通往越南河内的红河航运,通往缅甸仰光的伊洛瓦底航运已在进行前期工作。这些规划完成后,云南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桥梁和枢纽的战略地位将进一步凸显,真正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开放的陆上通道。

二、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主体和前沿地位

中国以云南、广西两省区为主体参与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范围包括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和中国六国)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所发挥的作用,成为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五大重点领域之一,其意义不限于次区域,而获得了中国—东盟关系上的更高的定位。在2002年11月的金边会议上,《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签署(许多条款都直接与次区域合作相关)和首届次区域领导人会议的举行,进一步突出了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在中国—东盟国家合作中的重要地位,给直接参与次区域合作的云南和广西两省区带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规定双方将以农业、信息通讯技术、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促进和湄公河流域开发为重点合作领域。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在金边会议上首次发表了《中国参与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国家报告》,该报告明确提出:“云南省是中国参与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主要省份,也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各国的陆路桥梁;云南省以中国大西南为依托,省会昆明市为中心,边境开放城市为前沿,面向次区域各国和东南亚的多层次、全方位格局已基本形成。云南将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城镇化战略、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把云南省建设成为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次区域以及东南亚的陆域经贸通道。”这样,就把云南省的地方发展战略上升到次区域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建设的框架内,从而大大提升了云南在全国对外开放战略中的地位。

云南省在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中推进次区域合作的战略设想,是在国家支持下,把湄公河次区域构筑成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先行示范区。区域经济一体化一般要经过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同盟几个阶段。而在自由贸易区阶段,首先是在几个国家毗邻的地区展开,然后再不断延伸和扩张。作为连接中国与东盟两大市场结合部的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历史地肩负起先行先试的重任。

关于建立试行区的条件,2002年11月签署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已明确规定:“为东盟新成员国更有效地参与经济一体化提供便利,缩小各缔约方发展水平的差距。”“对东盟新成员国提供特殊的差别待遇及灵活性。”越、老、柬、缅四个东盟新成员均处于湄公河流域,其利益在《框架协议》中已得到充分照顾,可以享受5年的宽限期。中方还决定向越、老、柬三个非世贸组织成员提供与世贸组织成员同等的最优惠国待遇。中方将切实履行《框架协议》中作出的承诺,如期实施“早期收获”中规定的各项安排,率先向东盟开放农业市场;宣布中国实施“亚洲减债计划”,减免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国到期的部分或全部债务。同时,在首次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领导人会议上,签署了《政府间电力贸易协定》,加入《便利跨境客货运输框架协定》,并发表了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国家报告》,提出了中国今后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的计划和重点项目,宣布从2004年起,向老、柬、缅大部分对华商品提供零关税待遇,承担“改善柬、老、缅、越内陆航道的发展研究”等项目。此外,首届次区域领导人会议批准了亚行提出的11组旗舰项目,中国参与次区域合作所提出并经金边会议同意列入旗舰项目组的项目共计43个,涉及投资共约64亿美元,全部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这些条款和举措都为云南省先行先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贸易前沿地位

作为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枢纽,云南是中国与东盟两大市场的联结点,东盟是云南重要的贸易伙伴,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以国际标准衡量,目前云南与东盟的贸易额存在着层次不高、规模不大的问题,与双方所具有的区位人文优势仍不相称。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云南的对外贸易将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转向东南亚,2003年以来云南与东盟的贸易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对东盟贸易占全省外贸总额的1/3以上,就反映了这一趋势。

根据区域经济理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这一区域合作框架将对云南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产生三大积极影响:(1)区域内贸易壁垒消除后,贸易机会增加的“贸易创造效果”;(2)区域内成员原来与区域外的贸易转移到区域内的“贸易转移效果”;(3)区域内市场一体化以后所产生的“市场扩大效果”,从而产生的新的规模经济效益。

中国—东盟市场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市场潜力大。中国与东盟国家现有人口18亿,GDP和贸易总额均接近2万亿美元,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

二是内部差异大。由于中国与东盟国家各自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均收入水平和产业结构有较大的差异,相应的市场结构也有所不同,不仅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存在差异,在各自内部也有明显差异。这就意味着,各种档次的商品在中国—东盟市场上都有广阔的需求空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区域贸易壁垒的消除,以及中国与东盟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巨大的市场潜力将得到充分释放,从而为云南与东盟国家扩大经贸合作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四、经济技术合作前沿地位

云南与东盟国家在产业结构方面有明显的互补性,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内部市场的扩大,有利于云南的一些产业尤其是优势产业在东南亚发挥比较优势,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竞争力。

首先,经过建国5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较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和产业建设,云南已建成门类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冶金、烟草、机械、日用消费品、医药、电力工业相对周边东盟国家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区域内贸易壁垒的消除,将使西南地区优势产业的产品面临扩大了的内部市场,使相关企业进一步专业化、合理化,增加投资,扩大经营规模,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贸易壁垒的消除,也有利于企业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较低的价格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实现规模经济。

其次,东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并且正处于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急需资金和技术,这对云南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扩大对东盟国家的投资非常有利。如云南的烟草、冶金、矿业、生物资源开发、水电开发、机械、旅游等产业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东盟国家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则为云南企业进入东盟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推进投资的自由化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必将为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具有一定对外投资能力的国家扩大对云南的投资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

其三,有利于云南企业进一步开拓东南亚工程承包市场。东盟,特别是周边国家地区,是云南外经主要的发展市场,云南外经三分之二的项目,几乎都是在这一地区完成的。近年云南对东盟的经济技术合作稳步发展,全省每年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合同额3亿美元左右,完成营业额1.5亿美元左右,其中80%以上的项目都集中在东盟国家。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中国加入WTO及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的相继入世,云南的承包公司将得到东盟国家建筑市场的准入资格,从而有机会承揽东盟国家政府和私人机构投资的项目。云南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劳动力价格优势,并以优惠的条件进入东南亚工程承包市场,开展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中国对东盟四个新成员的援助项目也将日益增多,这也将给云南企业提供更多的工程承包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