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莎斋笔记
32787600000256

第256章 256 有感于教授不买书

《北京晚报》“一夕谈”有一篇谈及教授不买书的文章,写得很好,实获我心。我教了一辈子书,有买书癖。自“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确实不怎么买书了;有时孙女买回大批好书,我反向她借着看,自己却再也提不起买书的兴致来。

那篇文章谈到教授不买书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书价太昂贵,买不起;二是好书太少,买了无用。除这两点之外,在我本人,还有另外好几个不买书的原因:一是年纪大了,时间精力不允许我经常逛书店;二是家里地方太不宽绰,眼下的书已呈“顶天立地”之势,如仍继续不停地买,势必别无容身之所,只好“打住”。即使这样,在家里想找一本书,往往要费好几个小时。盖所藏之书无论在柜中或架上,都是“里三层外三层”,无法手到擒来。倘再“锦上添花”,无异作茧自缚。只能“不见可欲其心不乱”,索性“君子远庖厨”,尽量不去踏书店的门槛了。

从另一角度看,即从出版社方面来说,我以为替买书人的考虑往往也欠周到。现在书价已十分昂贵,偏偏大部头的书愈出愈多,不论什么性质、什么类型的书都以“丛书”、“全集”的面目与读者相见,就算买得起也未必摆得下,而且还不见得全部都派上用场,当然只有以不买为最佳选择。还有,有些专业用书印数往往少得可怜,读者想买而求之不得;有时见到书目,原书却早已售缺。相反,库房里积压了不少“滞销”的书,直等到清仓处理时,读者才有机会从中拣出他盼了很久而得不到的必需的读物。然而这样的机遇像我这年老体衰的买主是千载难逢的,因为我既缺乏信息来源,又没有东奔西跑的腿脚,“守株待兔”,书是不会长了腿找上门来的。于是干脆不去问津了。

那篇文章的结尾还提出了一个善良的愿望:希望教授们写文章批评那些坏书。老实讲,1997年是本人的“运交华盖”之年。我因写了一篇批坏书的书评便招来原书作者一顿痛斥,又因批评了一个演员的演艺更引出其家属对我大兴问罪之师。看来写坏书的人不仅脸皮厚而且脾气大;艺事平庸的演员在其家属看来却具超凡入圣的水平,都是“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可见写文章评坏书也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