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莎斋笔记
32787600000227

第227章 227 从姚崇灭蝗说到高考试题

1998年6月27日《今晚报》副刊载山木先生大作《新“郢书燕说”种种》,举《新唐书·姚崇传》“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为例,认为1993年高考语文试题命题人所定的“正确答案”是不正确的。当时的答案认为句中的“彼”指五胡十六国时代的汉帝刘聪,而山木先生则认为应指反对姚崇捕蝗并“拒御史不应命”的汴州太守倪若水。山木先生文中曾节引《新唐书·姚崇传》原文,我不再重引。我认为,山木先生的推理解释是读懂了姚崇给倪“移书”的涵义的。但是,话是向倪若水本人说的,似乎不能径称对方为“彼”,可见当初命题人所定的“正确答案”也有其认为“正确”的道理。这个故事《旧唐书·姚崇传》亦有记载,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则用《旧唐书》原文而加以剪裁浓缩,因彼时《新唐书》尚未问世。现将《旧唐书·姚崇传》节引几句,供读者参考:

开元四年,山东蝗虫大起。崇奏曰:“……时山东百姓,皆烧香礼拜,设祭祈恩,眼看食苗,手不敢近。自古有讨除不得者,只是人不用命;但使齐心戮力,必是可除。”乃遣御史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执奏曰:“蝗是天灾,自宜修德。刘聪时除既不得,为害更深。”仍拒御史,不肯应命。崇大怒,牒报若水曰:“刘聪伪主,德不胜妖;今日圣朝,妖不胜德。古之良守,蝗虫避境;若其修德可免,彼岂无德致然!今坐看食苗,何忍不救?因以饥馑,将何自安?幸勿迟徊,自招悔吝!”……

从上下文看,姚崇是说今日蝗区,岂乏“良守”,这些“良守”并非没有“修德”,可是蝗虫照常入境肆虐食苗。故责令倪若水幸勿“自招悔吝”。我的理解未必正确,但至少可以借此说明,句中“彼”字已有可能作出三种解释,即一指刘聪,二指倪若水,三指一般“良守”。何者最为正确,值得进一步讨论。这就引发出我要在下面谈到的意见了。

就我所知,京津地区的语文老师和高中毕业生普遍认为:学习语文课本用处不大。主要原因是高考语文试题大都不见于已学习过的语文课本中的篇目,而是课本外的内容;因此课本学也无用。若从1993年的这道试题看,究竟什么是它的正确答案还很难作出定论,只靠硬性规定则无法服人。考生答卷当然也只能“撞大运”。这样的试题本身即存在着(或说包含着)不合理的因素。而这种试题之所以出现在考卷中,则由于命题人对古汉语的理解有欠深透,从而也就难以定出正确答案。说句不中听的话,古籍中的文句以及整个内容倘尚未被命题人弄清楚,用来考学生是很不妥当而且是不合理的。如果考生因此而落榜,则学生的命运也太不幸了,那又如何能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呢?

我的不成熟的想法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师不仅数量不足,质量更有待迅速提高。高考、中考的试题在命题时一定要慎重再慎重,命题人自己无把握的题最好不出。题目的内容应以课本里学生已学过的篇目和有关知识为主,教材以外的内容应占极少比重,而且对标准答案应做到板上钉(去声)钉,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教育改革不是一句空话,但做起来也并非难于上青天,我的这些卑之无甚高论的意见姑且供大家参考。

199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