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冀州》是一出“戏保人”的“武”戏。演员没有深厚武工根底和好嗓子,固然演不了;但只要能演,就容易演出“戏”的效果来。平生所见演此戏者,计:李万春早年、中年各一次(其中年所演乃全部《马超》中的一折),杨小楼一次,韩长宝一次。杨派此戏以唱做为重,高潮在于当马超见妻子被杀时所摔的前扑和后僵尸。杨小楼唱工声情并茂,做派深挚感人,前扑不过点到而止,硬僵尸则货真价实,毫不掺假。韩本尚和玉弟子,但演此戏实通大路,与杨派演法无甚出入。韩在探子上报“夏侯渊统领大兵杀奔冀州而来”以后,念“知道了”三字。他把三字断开,每出一字都有身段,念至末一字,带着靠旗摔一锞子(杨小楼晚年演这出戏已无此一摔)。看似简单,其实是十分过瘾的。
1982年,我在电视屏幕上看到天津京剧团一位演员演此戏的录像。一出场即给人以一个不大好的印象,那位扮马超的武生是穿着花靴子上场的。马超自《反西凉》开始,便穿白挂孝,怀着为父报仇的怨愤心情与曹兵交战,服装宜淡素而不宜花哨。岂有上半身戴孝而脚下穿花靴子的道理;当马超回兵冀州城下时,尚不知城中有变,根本没有必要翻一连串筋斗再加上一个抢背(摔抢背是表示从马上跌下,这时未免跌得太早)。前扑后倒的动作,是表示马超见到妻子被杀,精神受到严重刺激的后果。这一扑一跌是在十分意外的情况下演出的,因此既不能犹豫,又不能卖弄,只能是一种毫无精神准备的行动,宜急骤而不宜延长节奏,杨小楼的表演艺术,成功处即在于此。而这位青年演员竟把杂技和体操中一百八十度和三百六十度的转体动作搬了过来,在一扑一跌之前各加上一个转体表演,使紧张气氛一下子缓解下来,这就大大脱离了剧情而是为表演而表演了。据说这种演法是由张世麟同志创始的,实在不能不说是白圭之玷。如果抽掉表演艺术,只看转体技巧,说良心话,京剧演员的功夫是无法与杂技演员和体操健儿相比的。这种舍本逐末的表演,真未免吃力不讨好了。
殆有甚者。自从这一出《战冀州》在屏幕上出现后,有的戏曲院校的教师也竟舍己从人,照此办理。甚至让学生把靠旗锯短,专学这种翻筋斗加抢背的演法了。教戏学戏,首先要明戏理。我们固然不宜完全拘囿于传统的表演程式,但总要弄清每一程式的目的性。穿着铠甲的大将,是否能像飞檐走壁的侠客一样,翻起一溜筋斗呢?前面说过,扎靠的大将翻抢背,意味着从马上掉下来。然则马超的一溜筋斗加抢背,究竟是在马上呢,还是已经跌下了马?难道可以不顾戏情,连人带马一起表演杂技么?把表演艺术传给下一代,是一件严肃认真的工作,不宜趋时髦赶浪头,让青年人只注意票房价值。姑妄论之,以就正于世之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