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0200:53:55)
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与崇拜经常联系在一起,但是与崇拜还有不同。概括地说,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
写这么篇文章是因为今天去协会与老友郑雄伟先生聊天。他跟我说,亚太总裁协会招聘来了个信基督教的。我问为何?他说填表信仰那栏添了基督教却是写错了字:基都?我笑得水都快喷了,但回头想想真是意味深长啊!我跟郑先生说我会写一点好的心得出来。
大上周在青岛写作。我坚持住在教会饭店,有一个晚上不小心就睡在了看海的观景沙发上了,醒来时却发现自己还抱着酒店提供阅读的《圣经》。实话说看倒没有怎么看,我的视力越来越有些问题了呢!只是抱着就觉得温暖、踏实而且有信心!看到这本书我会想起小时候走在去教堂的青岛海边特有的石板小路上,那时候不懂,其实教堂是给信仰她的人们准备的歇息心灵的驿站啊……祈祷其实是让疲倦的心有个归处……
无独有偶,看看我们的捐款和慈善,很多名人的捐款数字就被登载在报纸网站上,好事是做给谁看的?圣经上讲:左手做的事不让右手知道;佛教讲,有漏之义;就算是真主安拉也讲无形无相,至仁至慈……而弄到现在,我们现而今的人们,对于一个应征要找工作的人来说,难道连信仰也成了作秀和包装?!
如果信仰只是用来填表,如果慈善只是用于提高身价,那我们的心灵在哪里能歇息,我们的信心和坚忍又来自哪里?我常常希望能生活在革命的年代,因为那时候人们的精神是何其充实,人们的境界是何其高尚,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心胸是何其远大啊!穷一点但有干劲,有奔头!比富了只是讲钱活得有意思啊!
常常听到各方面的感叹,说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信仰危机。我看过一篇写后改革时代的信仰危机与精神走私的文章,难过了好一阵子呢!我在电脑的笔记中记下了一段关于谈中国人的信仰私人化的话:中国人之拥有私人信仰,并不见得就能实现信仰的社会共享与社会团契;信仰的规范性建构,并不见得就是宗教社会性的确认。恰好相反,它们反而可能导致信仰的公共性、社会性的严重缺乏。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很是认同身份问题的地方呀!从户口到各社团、从哪个学术权威到哪个国家集体,中国的信仰危机需要唤醒的是什么?连儒家的学说都被异化了,学术、人物被演绎了剧本,其实我们文化的危机才是真凶吧!
总之,不管信什么都是一个人文环境的问题。人们的价值在取向多元化,人们的精神境界在日益的丰富和繁杂中分裂,很多的嬗变都在不经意之间呀!我发现其实自己是一个很讨厌填表的人呢,我们的一生这样被制式了吗?信仰就在每个人的心里。不知道自己该信什么、应该信什么才是悲哀!
我很想再谈谈拜金主义的,道德缺失和文化引领才是根源吧?毕竟上升到了信仰,拜金和享乐还是有所区别的。但这个问题真轮不到我来谈啊!就此,跟自己说个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