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说锋语——子辑
32779000000018

第18章 写作与爱情

(2010-05-1114:45:18)

写作与爱情的共通之处在于都是心灵上的需要,是自发的抒发和表达,是强求不来也不是强行体验能得出来的结果。现在作协要求作家集中体验基层生活三个月,培养的创作感情也不见得比一夜情好到哪去了吧?别说只是生活上三个月,以前知识青年下乡,哪怕是三年,哪怕是在农村成了家、有了孩子,也挡不住那一颗要返城的心啊!再说说作品不到位就不给生活费,作协的这个发声是不是有些幼稚了呢?作品是数学题吗?还是有个小九九能几几得几?时间可以要得来亲情却不见得就培养得出爱情,作家体验生活当然是应该,但你让一个不属于这个范畴的作家去硬生生被动感受,写出来不还是无病呻吟吗?作协的策略岂不变成了一个作家的灾难?爱情是能用饭票来衡量的?这样下去,作家们都成了这一纸御用饭票的奴隶!

爱情的美好在于她在心灵上的情感渴望,写作是不能变成任务的东西啊!美好的爱情若是蒙上了功利和世俗又有什么美好可言呢?写作者的写作是一个自发的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现状的敏锐的观察、思考和积累的过程。我们很多的乡野作家揭露了愚昧和落后却只为了展现的是人性的变态和丑恶;我们很多以往的优秀作家们他们早已离开了曾经那个让他们愤慨时事、不吐不快的创作状态和环境。与其急功近利地要求下基层,倒不如给原本就在基层的那些有才有能之士一些更多的机会。试想:一个作家数着日子去过一段指定的体验生活的时日,惦记着大大小小的城中琐事,又顾忌着写得不好就领不上饭票,这还叫写作吗?!简直滑稽!这种生搬硬套的领导逻辑根本就不能适应于写作这样一个首先要求能自由表达、心灵抒发的主观前提的特殊脑力劳动。好像我们要甲和乙发生爱情,就是强迫其二人共同生活一样,写作与爱情其实是一样的,你不想写生要写,你明明不爱却偏偏要天天在一起,这基本上是不道德的吧!

中国的作家们其实都已经很可怜了,除了个别人荷包鼓鼓又有几个能靠写字致富?现在闹出了个要下基层,写得不好就饭票不保,这样一来作家们岂不又回到了封建社会的包办爱情?每一个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独有的写作范畴,这不是能用计划来为之更改得了的。因为既然已经被叫做作家了,那么他(她)的风格与定位已是相对固定,若是非要从基层入手,不如就先从娃娃抓起,有志于成为基层作家的青少年可以自己报名体验啊!那看看我们的基层哪里就少了人才了,若是要报名恐怕还是只有作家的后代们才有这个机会吧!哈哈……爱情若是走远是唤不回来的,写作是不是也这样呢?望有关部门三思!

转帖文化发展论坛:

中国作协发言人:现在作家创作普遍严重脱离基层

“目前城市生活题材的作品非常多,但反映基层生活的作品极度欠缺,我们要引导作家下基层。”最近中国作协公布了第一批定点深入生活的作家名单,作协新闻发言人陈崎嵘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说,现在作家创作普遍严重脱离基层,急需改变此现状。

去年10月,作协对外公布了《中国作家协会关于作家定点深入生活的暂行办法》,引起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各地作协和团体会员积极组织作家申报。第一批定点深入生活的作家名单近日公布,共有来自全国各地作协的19名作家入选。陈崎嵘表示,此次定点深入生活跟以往作协组织的采风活动不一样,申报的作家必须选择县城以下的基层单位,深入农村、学校、工厂等,至少在当地生活三个月以上。“过去采风跟走马观花一样,浮于表面,很难发现深层次的东西。定点深入生活可以填补采风的不足。”

同时,此次定点深入生活跟以前作家私自体验生活的做法也不一样。“过去都是作家私下找个地方,跟自己所在的单位打个招呼,就请假去当地体验生活,缺少组织性。”陈崎嵘解释,这次作协更为主动,帮助作家联系深入生活的地点,并每天给予几十元的生活补贴费。具体地说,由作家根据本人创作计划提出定向深入生活的地点,将申请提交给中国作协,经作协评审后,帮助作家联系和安排深入生活的地点。

这个措施也是作协首次推出试行,意在扭转眼下作家大多沉浸在个人生活世界、严重脱离基层现实的状况。“现在作家大多生活在城市里,对城市生活很了解,但创作上对农村、工厂等基层题材涉及很少,我们想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陈崎嵘表示,这次确定的作家名单中,主要是创作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家,尽管现在写城市题材、历史题材的作家很多,但都不必申报。而且还要求作家在定点深入生活结束后,创作的作品必须符合要求,不符要求的将追回作协补贴的生活费。

有不少网友对“定点深入生活”的做法表示质疑,认为作家本身每天就在生活中,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再说文学史上很多好作品都不是“定点深入生活”才写出来的。对此,陈崎嵘回应,定点深入生活是一个好办法,可以扩大作家创作的素材面。“以前老作家柳青、浩然、赵树理都因深入农村生活写出了好作品,值得借鉴,只不过这种深入生活的方式近些年来不受作家重视而已。”

此外,陈崎嵘还补充,“定点深入生活并不一定就能创作出好作品,但要允许我们去尝试,要引导作家克服浮躁的心理,在创作上贴近基层群众的生活。”此次第一批深入基层生活的作家人数还少,作协计划今后每年要逐渐扩大规模,让更多的作家走到基层去。

相关链接

下基层有益于关注他人生活

李浩(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说实话,以前我对作家深入生活这个提法就很反感,我觉得自己每天都在生活,不需要再去下基层。但前一阵子,我写完一部长篇,感觉自己的很多东西都被掏空了,接下去创作就感到储备不足。因为以前我过的基本是一种书斋生活,表达的还是一种私人生活经验,而创作光靠虚构也不行。这次我本来就想回河北农村老家体验生活,想以农民的角度写他们当下的真实生存境遇。正好有这个机会,我就申报上去,每天能有一点生活费,对自己的生活来源毕竟有帮助。

至于定点深入生活能否写出好作品,关键还得看作家本人,如果作家自身缺少储备,肯定写不出好作品来。现在作家确实大多存在一种弊病,就是脱离外界的现实生活,只知道书写私人经验,缺少对他人的关注。下基层的好处就是打开自己的视野,去了解他人的生活,比方了解现在的农民是怎么生活、怎么想的,避免作家自身的主观傲慢。另外,这次作协也没有“命题作文”,整体上很宽松。从这一点上讲,我挺感谢作协,这对作家是一种鼓励。

2010年05月10日来源:北京日报(记者周南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