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去我们就讲一个孟尝君得士的故事,虽然这个“士”并非有经天纬地之才,然而他已经让我们充分领略到“孟尝君之为孟尝君”了(在《战国策·齐策》中有一篇名为“齐人有冯谖者”的文字就记载了这个故事,不过它相比《史记·孟尝君列传》中的记载就简略、夸张了一些,所以我们主要从《史记》)。
一个名叫冯谖的人听说孟尝君好养食客,就穿着草鞋、一副贫困落魄的样子去见孟尝君。孟尝君见过他后,问道:“先生大老远来我这里,让您蒙受屈辱了啊,请问您有什么可以教导我田文(这是孟尝君的名)的吗?”冯谖问答说:“我只是听说孟尝君你好士,我因为穷所以就来寄身到你门下了。”孟尝君就大方地把他收留下了。
十天以后,孟尝君问自己家里管理食客们食宿的总管:“那天来的那位冯先生最近在做什么啊?”总管说:“这位冯先生很穷,他倒有一把剑,不过却是用草绳缠着的剑柄。有一次吃饭时,他弹着他的剑唱起歌来:‘长剑啊,长剑啊,我们还是回去吧,吃饭都没有鱼啊’。”孟尝君就让总管给冯谖的饭食中加鱼。又过了五天,孟尝君再次向总管询问冯谖的事,总管就说:“冯先生还是弹着自己的剑唱歌:‘长剑啊,长剑,我们还是回去吧,出入没有马车啊’。”孟尝君再次满足了冯谖的要求。又过了五天后,孟尝君听总管说冯先生又唱歌了:“长剑啊,长剑啊,我们还是回去吧,这里不能让我成个家啊!”这一次,孟尝君却很不高兴了,扭头就去处理其他事情了。但是,过几天,孟尝君却派人给冯谖在家的母亲供给了衣食:“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这样子过了大约有一年,冯谖不再抱怨什么了。
孟尝君当时身为齐相国,有万户的封邑在薛地,但是他门下有三千食客,从封地收入的钱粮竟然还不足以奉养这些食客,于是孟尝君就让人在薛地放起了高利贷,想借此增加自己的收入。可是等到了年关要收利息的时候,很多借贷者却还不起,眼看着孟尝君家里就要出现财政赤字了。正当孟尝君为此忧虑的时候,他的那位总管推荐冯谖去收息:“冯先生一表人才,言辞也很出众,而且还是一位宽厚长者,他又没有其他本领,我看让他去负责收息正合适。”于是孟尝君就把冯谖请了来,说出了自己的苦衷和请求,没想到冯谖爽快地就答应了。冯谖到了薛地之后,有些人听到风声立马就跑来还上了利息,一共“得息钱十万”。接着冯谖又大摆宴席,把那些凡借过孟尝君高利贷的人统统召了来,“齐为会,日杀牛置酒。酒酣,乃持券如前合之,能与息者,与为期;贫不能与息者,取其券而烧之”,也就是说酒宴正酣的时候,冯谖与那些还能还得起利息的人约定还息的日期,而对于那些实在还不起息的人,竟把他们的借贷凭据给烧掉了《冯谖设酒焚约》图,选自《春秋五霸七雄列国志传》,版画描绘了冯谖假托孟尝君之命,当众免除了所欠孟尝君的债务,烧毁债券,为孟尝君收买人心之事。
(以示不再要他们还息)。冯谖对大家说道:“孟尝君之所以放贷给大家,就是因为大家没有本钱经营自己的事业啊;而之所以向大家索要利息,那是因为孟尝君要奉养大量的食客(为国家服务)啊!今天还得起利息的人我们约定了期限,而还不起的人,孟尝君就不需要他还了。大家想想吧,我们有这样一位仁义贤德的君长,我们能够辜负了他的好意吗?来,大家为他干杯!”在座的人都从宴席上站了起来,向冯谖(孟尝君)礼拜。
可是,作为孟尝君本人却对冯谖的做法想不通了,但是冯谖却跟他这样解释道:“如果我不多准备酒肉,那些借贷者就不会到齐,这样他们到齐以后我就可以在酒宴上凭他们的脸色,断定他们其中究竟谁还得起、谁还不起。对于还得起的人就约定期限还清,而对于那些还不起的人,(如果我们强行让他们偿还利息的话),到最后他们肯定是越来越还不起,一旦我们把他们逼急了,他们就可能会逃亡到别的地方去,这样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啊!而且这样搞得老百姓家破人亡还会坏了您的名声。反倒不如我们做个顺水人情,这样老百姓就会更加拥戴您了。”孟尝君觉得冯谖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就赞赏地拍起手并向他表示感谢。后来(根据《战国策》的记载),当齐王把孟尝君废黜之后,当孟尝君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地时,“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转过身对冯谖说道:“今天就见出先生当初为我长远考虑问题的效果了啊。”
再后来,齐王因为听信了秦国、楚国人的谗言,认为孟尝君的声名高过了自己,危及齐王的统治,干脆剥夺了孟尝君的宰相官职。而孟尝君的那些宾客们呢,一见孟尝君失了势便都离他而去,去投奔了新的主子。然而,有一个人却始终没有离开孟尝君,这个人就是冯谖。
冯谖不仅没有离开,后来还为孟尝君想出了一条可以让齐王重新起用孟尝君的妙计——冯谖先是出使到秦国,对秦王说孟尝君是如何如何的得人心,而且能力不凡、威望极高,还说“(齐、秦)雄雌之国也,势不两立为雄,雄者得天下矣”,就是说齐国和秦国是当时两个势均力敌的强国,而如果谁想要真的最终称雄(独霸天下),就在于他能够得到像孟尝君这样的栋梁之才。而现在孟尝君“英雄”在齐国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那么秦国正好可以把他请来有助于自己的大业啊!一番话说得秦王很高兴,“秦王大悦,乃遣车十乘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当下秦王便决定重礼去奉迎孟尝君来秦国作执政。可是,这冯谖又马上跑到齐王那里把秦王要重礼奉迎孟尝君的事情禀告了齐王,齐王当然不希望像孟尝君这样的贤才去为自己的敌国服务,没有办法,于是就又赶紧让孟尝君官复原职,以绝了秦王想挖自己墙脚的念头。这样,孟尝君便又重新恢复了相位,而且他的食邑还又增加了千户。那些秦王派来请孟尝君的人呢,一看孟尝君又在齐国得势,只好就悻悻地回去了。
后来,孟尝君得势后又开始招收门客,而那些先前弃孟尝君而去的门客们也都赶着又回来了,冯谖站在门口欢迎他们。可是孟尝君却感叹着说:“我田文如此好客,终日殷勤待客而不敢有丝毫怠慢,食客多到三千多人,这都是冯先生知道的吧。可是他们这些人一看到我失势了,就立马弃我而去,这是多么的无情无义啊!幸亏有先生的帮助我才可以恢复相位,现在,如果再让我见到那些重新回来的人,我一定‘唾其面而大辱之’!”可是冯谖却对孟尝君开导说:“这是事情必然的变化趋势啊(“物有必至,事有固然”),您难道不知道吗?”孟尝君说自己愚钝不明白,于是冯谖向他解释道:“凡有生命的东西,到最后也都会难逃一死;那些富贵的人手下一定有很多帮手,而那些贫贱的人甚至连朋友都难有几个,这都是必然的道理啊!譬如人们去赶集吧,早晨的时候,人们都争着抢着从城门里进入集市;可是到了下午的时候,人们都大摇大摆、看也不再看这集市一眼就各自回家了。(人们在早晨与下午的表现之所以如此不同),这不是因为人们喜欢早晨而讨厌下午啊,而是因为人们急着想在早晨就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啊!如今也是这个道理,孟尝君您失掉了地位的时候,宾客们离开您那正在情理之中啊,因为您已经不能再给他们政治上的好处,他们也没有了用武之地;而如果您当他们再回来的时候埋怨他们,这是在断绝您招揽门客的道路啊(以后谁还敢登您的门呢)!希望您像从前一样善待他们!”孟尝君觉得冯先生的话有道理啊,上前给他拜了一拜说:“敬从命矣。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战国策》中还讲了一个“狡兔三窟”的例子: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注:指薛地),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就是说冯谖为使孟尝君远离祸患,为他成功地设计安排了三个安身之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最后的结果是“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子祸者,冯谖之计也”。但是,相比《史记》的材料短缺的记述而言,作为纵横家言的《战国策》中的记录可能更不可信,不过我们也可以从其中获得一个大致真实的印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