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人的人格
32778700000034

第34章 赵襄子被豫让的行为感动,把衣服脱下来让他砍了几刀

再接下去我们所要讲到的这位刺客叫豫让。

《史记·刺客列传》中说到“(专诸)其后七十馀年,而晋有豫让之事”,《战国策·赵策》中也有记载的豫让的事迹,大致和《史记》中的记录在细节上略有些出入,不过情节基本相似。《战国策》中说豫让乃是晋国人毕阳之孙,此毕阳者据说也是一位“义烈”之士。

豫让一开始在晋国范氏及中行氏两家大贵族手下做事,不过没有被重用,也就没有什么出众的声名。后来他又去投奔大贵族智伯,智伯“甚尊崇之”,总之待他应该不错。后来智伯领兵去讨伐另一大贵族赵襄子,结果反被赵襄子联合另外两家大贵族韩康子、魏桓子所消灭,他们三家最后还把智伯的封地给瓜分了(以后更有这“三家分晋”的故事)。智伯为人骄横,赵襄子非常憎恨他,“漆其头以为饮器”,就是说将智伯的头盖骨拿来作了酒的容器。

豫让逃亡到一座山中,他对自己的朋友说道:“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也就是说他立志要为智伯报仇,以酬谢智伯当初对他的知己之恩遇。

后来豫让改名换姓,化装成一个犯罪服刑的人,到赵襄子家里的厕所中去装修墙壁,他藏了一把匕首,想找机会对赵襄子下手。等到赵襄子果真去厕所的时候,突然预感到一种不祥的气氛,觉得不对劲,于是就让人把那个刷墙的人叫了过来盘问,赵襄子最后认出了他就是豫让。豫让已经暴露,但他还想对赵襄子行刺,最后赵襄子的手下制服了豫让并想杀掉他,但是赵襄子却对手下人说:“这是一位义士啊,我以后小心躲避他就是了。智伯死后没有后人,他的臣下想为他报仇也是情理之中的,这也是一位贤人啊!”宽宏大量的赵襄子就把豫让释放了。

可是豫让不死心,他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总之把自己的身体搞得很不堪很惨,想使人尽量认不出他的本来面目。他在集市上乞讨,连他的妻子也认不得他了。但是他的一个朋友还是认出了他,他的朋友不忍地哭泣着,说道:“你不如干脆去主动接近赵襄子以取得他的信任,然后再伺机行刺,不好吗?”然而豫让却慢慢地笑着说道:“这是为先知遇我的人而去报后知遇我的人,为旧日的主人而去杀新主人,败坏君臣大义的做法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啊!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阐明君臣之间的大义,并不是图容易啊!况且我已经委身来侍奉别人,却又阴谋加害他,这是怀有二心来侍奉主人。我之所以选择困难的去做,也就是为了让天下后世怀有二心的人臣都感到羞愧。”豫让的这一番表白真是深明大义之言,怎能不让后人掩卷沉思(也为此豫让受到了后人的高度推崇)。

后来豫让躲在一座桥下看赵襄子骑马走过时又想行刺,可是这一次赵襄子的马突然惊了,赵襄子又觉察到了不对劲(看来赵襄子也不是个简单人物,不过历史记载可能并不会如此精确),他说:“一定是豫让(还不死心)!”后来赵襄子又一次派人把豫让抓获,赵襄子问他:“智伯当初灭了范氏及中行氏,你怎么不为了旧主人向智伯寻仇呢?反而为了智伯向我寻仇?”豫让说:“我侍奉范氏及中行氏时,他们只是拿我当一般人对待,所以我也对他们当作一般人看待;而智伯却以国士之礼待我,我自然要以国士的标准回报他。”赵襄子听后,喟然而叹息,最后流着眼泪说道:豫让啊,你对智伯真是太够意思了。你的名誉已经成就了(你可以没有遗憾了),我也已经对你仁至义尽了,所以我不能再释放你了。

《豫让板桥行刺》图,选自《春秋五霸七雄列国志传》,版画描绘了豫让躲在桥下欲向赵襄子行刺之事。

最后,豫让遗言说道:“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也就是说他为了真的能够死而无憾,便请求赵襄子脱下自己身上穿着的袍服,让自己拿剑毁掉以表示他行刺过赵襄子(这也算一种对于死去的智伯的交代)。最后成人之美的赵襄子答应了,豫让接过衣服“拔剑三跃而击之”,大声说道:“吾可以下报智伯矣”!然后拔剑自刎而死。

史载“(豫让)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