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已经非常遥远的春秋时代,那是一个政治非常混乱的年代。
在那时的齐国,有一个名字叫崔杼的大臣,他除了贵族身份之外(那时候是贵族掌权),此人也可谓是王族,《左传》中就有他的一位家臣这样指出“今君出自丁”,也就是说崔杼你是齐丁公的后代,当然已经是远支(崔杼本来并不姓崔,那时候的贵族往往以自己的封地来作自己的姓氏)。不过崔杼却是当时的权臣,那时候在位的齐庄公就是在以他为首的政治势力的支持下被拥立的,因此这个崔杼在当时就显得很不可一世。
那时候齐国一个名字叫棠公的大臣死了,崔杼前去吊唁,结果他竟看上了人家的寡妇(就是这个棠公的遗孀),过了几天就想要娶这个寡妇过门。虽然很多人都反对,认为崔杼和这个寡妇属于近亲、同姓,按照当时的礼仪传统不能婚配,可是在崔杼的一意坚持下他还是娶了这个寡妇。
而当时的齐庄公也是一个昏庸淫逸、寡廉鲜耻之徒,他不操心国家大事,只知道到处拈花惹草(自然崔杼就是要立这样一位容易被自己所控制无能之辈,这样他的地位也就巩固了)。齐庄公多次到崔杼家里去,结果也看上了那个原来的寡妇,于是两个人就开始私通起来,而且事后齐庄公还“以崔子之冠赐人”,也就是说他不但搞了人家的老婆,还把人家崔杼的帽子拿出来赏赐给别人,分明就有羞辱之意(可能平时齐庄公也对崔杼有所不满吧)。他的手下人劝说他不要这么干,可是他不听,最终真的就把崔杼给惹恼了,等到齐庄公再来自己家鬼混的时候他就让人把他堵在家里杀死了。《左传》中是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和齐庄公的狼狈、不堪的:乙亥,公问崔子,遂从姜氏。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公拊楹而歌。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甲兴,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于庙,勿许。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近于公宫,陪臣干掫有淫者,不知二命。”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大意是这样的:(鲁襄公二十五年春五月)十七日,齐庄公去探望崔杼,又和姜氏鬼混起来。姜氏进入室内,和崔杼从左侧的门里出来。庄公拍着柱子唱起歌来。侍从贾举(此人是齐庄公的侍从,因为对庄公心怀怨怼,结果就和崔杼串通一气)阻拦庄公的随从人员入内,把他们关在门外。崔杼的手下甲士群起攻打庄公。庄公登上高台请求免他一死,甲士不答应。庄公请求盟誓,甲士也不同意。庄公请求在祖庙中自杀,甲士也不答应。甲士们都说:“国君的臣子崔杼病重,不能亲自前来听命。这里距公室很近,我们只知道搜捕淫乱之人,不知道还有其他命令。”庄公企图跳墙逃脱。甲士们(用箭)射他,射中了他的大腿,庄公从墙上摔了下来,甲士们上去就把他杀死了。
《弑齐光崔庆专权》图,选自《东周列国志》。描绘了崔杼弑其国君齐庄公,齐国由崔杼、庆封主政之事。
然而不管怎么说,按照当时的伦理道德和是非标准,君主即使再有过错,做臣下的也不能杀君,否则按照当时的行为定性就是“弑君”。因此齐国当时的史官就把这件事情给如实地记录下来:“崔杼弑其君。”而专横的崔杼自然不愿意背负这个恶名,他一怒之下就把这个正直的史官给杀了,这个史官似乎太不知道好歹了(他干嘛不写庄公是病死的呢,这不是找难看吗)。崔杼想杀一儆百啊,可是令他实在没有想到的是,接替的这位史官是原来被杀的那个史官的弟弟(那时候史官应该多是世袭和家传),他也这样在史书上记录道:“崔杼弑其君。”崔杼又一怒,又把他也给杀了。此时崔杼可是正在气头上啊,他还不相信有谁能惹得起自己。再接下来还是这一家史官的弟弟,他接过沾有兄长血腥的史笔,也还是这样记录道:“崔杼弑其君。”更加恼羞的崔杼于是又把他也给杀了:“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最后史官家还有最后一个兄弟又来接替哥哥们的事业,他也还是这样记录道:“崔杼弑其君。”最后史官全家的大无畏的正直和不屈精神终于令崔杼收敛起了手中的屠刀——他手软了,他杀不下去了,再这样杀下去就该把史官们杀绝了,那时候就不好收场了。
不过这时候却发生了一件让人不得不击节赞叹的事情:“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也就是说作为“南史”的史官因为消息不是很灵通,就听传闻说正直的“大史”史官一家都已经遇害(“南史”、“大史”都是当时国家设置的不同分工的史官名衔),于是就又拿上自己已经写好的史书继续去接替(赴死),终于等到他在半路上听说还有一个活口并且已经如实记录了“崔杼弑其君”的事实后,他才(满意地)返回。
后来,崔杼也在齐国的又一场内乱中被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