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人的人格
32778700000121

第121章 后记

1937年5月,正值日寇大举侵略中国前夜,著名出版家张元济先生特意为中国青少年编写的《中华民族的人格》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

这是一本只有数十页的小册子。书的内容是张元济从《史记》《左传》《战国策》中精心撷取的8篇故事,对原文作了适当的删节,译成白话文,并在每篇后面加以评点。这8篇故事分别是《公孙杵臼程婴》《伍尚》《子路》《豫让》《聂政》《荆轲》《田横》《贯高》,而纵观全书,所涉及的人物远不止上述九人。

在《编书的本意》中张元济指出:“我现在举出这十几位,并不是什么演义弹词里妆点出来的,都是出在最有名的人人必读的书本里。他们的境遇不同,地位不同,举动也不同,但是都能够表现出一种至高无上的人格。有的是为尽职,有的是为知耻,有的是为报恩,有的是为复仇,归根结底,都做到杀身成仁,孟夫子说是大丈夫,孔圣人说是志士仁人,一个个都毫无愧色。这些人都生在二千多年以前,可见得我中华民族本来的人格,是很高尚的。只要谨守着我们先民的榜样,保全着我们固有的精神,我中华民族不怕没有复兴的一日!”

1937年6月25日,张元济致信住在庐山、尚未最后下定抗战决心的蒋介石,除了送上新出版的一部《二十四史》,还送了《中华民族的人格》一书,信中说:“国难日深,复兴民族,必先提高人格,元济近撰小册,冀唤醒一般民众,附呈一册,并期裁教。”张元济先生对此书之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正如先哲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令人惭愧的是,我是在决定编写这本《中国人的人格——中国历史上的人格精神》之后,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得知张元济先生的这本《中华民族的人格》的。为了避免抄袭与模仿,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意没有先去翻阅张先生的这本小册子。当选题的立意、人物选取甚至写作模式确定下来之后,由于筹备组建天健图书策划工作室,这本书的撰写也暂时停了下来。直到2008年6月认识了周龙——一个在著名文学网站“红袖添香”上名为“明河在天”的山东小伙,之后,除了我写完的赵氏孤儿、乐毅两篇,本书其他篇目的写作就主要由周龙来承担,而我更多地承担了小标题的拟定与修改、内容的补充、审定及文字加工润饰等工作。就这样,几个月下来,我们共同完成了这本凝着我们心血的作品。

在把书稿发给当代中国出版社的编审乔平老师后,我在逛书店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张元济文章的合辑《读史阅世》,其中第一篇就是前面提到的《中华民族的人格》。买回翻阅之下,发现除了伍尚与子路两篇为本书所未选之外,其他张先生所选的人物,本书亦均选入——如果有天意,我相信这就是“天意”的一种。当然,张先生选了而本书未选的人物,并非有意未选,而是笔者学有未逮之故。至于书中其他错讹,同样期待读者批评指正。

在这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常常一遍又一遍地咀嚼与回味一个词——人心不古。或许,读了本书中所写的人物与故事,你会知道,我们中国人的心,曾经是何等之“古”——而正是这些古人之心、古人之行,成就了我们中华民族藉以骄傲的资本。

是为后记。

江上渔者

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