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读家训学家教:家长必修的7堂课
32777700000027

第27章 引导孩子成为有志气的人

“家训”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俛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颜氏家训》

“释义”

齐朝有位士大夫,曾经对我讲:“我有个孩子,已经17岁了,非常通晓公文的书写,我教他讲鲜卑语、弹奏琵琶,他渐渐地也快掌握了,用这些特长去为王公们效劳,没有不宠爱他的,这也是一件紧要的事啊。”我当时低着头,未作回答。这个人教育孩子的方法,真让人诧异啊!假如因干这种职业,就可当上宰相,我也不愿让你们去干。

“学家教”

千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人生在世,不能为了一己私利就向他人低头,过着屈辱、没有尊严的生活。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首先要保持独立的人格,才能在思想上积极进取,在心智上自由发展。所以,父母要引导孩子成为一个有志气的人。

1.有志气的孩子才有出息

“志气”是一个人自立、自强的根基,是一个走向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保证。历史上,陶渊明、文天祥、朱自清面对世上的功名利禄,忍住了乞讨之心,保持了气节,创造了成功的人生。由此可见,有气节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有志气的人才会有出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贫富差距也存在扩大的趋势,这集中表现为不同家庭的生活水准高低不一。放学的时候,有的孩子坐着父母的汽车回家,有的孩子坐着自行车回家;在穿着上,有的孩子一身高档名牌服饰,有的孩子全身的衣服加起来还不到一百元。

人们之间的经济收入有差距很正常,但是相互攀比的风气却给孩子身心成长带来了严重危害。其实,孩子本来是天真烂漫的,应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会快乐的生活。然而,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孩子学会了和同学进行物质条件的比较,大家比谁的衣服是名牌、谁的父母有汽车、谁的父母有钱……结果完全以家庭背景为荣耀,忽视了个人的成长进步,确切地说,这是一种短视行为,是缺乏气节、没志气的表现。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有健康的身体、聪慧的大脑,这就足够了。未来的人生应该靠自己去创造,去争取,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学习搞好,使身心得到健康成长,每天取得进步。如果和同学比这个,比那个,这样很容易丧失自我,而且把父母比来比去,就会使自己陷入攀比的旋涡中,不能自拔。

对那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来说,他们很容易满足,有一种荣耀感,但是这样容易使自己裹足不前,难成大事;对那些家庭条件困难的孩子来说,如果和他人攀比,很容易使自己陷入自卑,整天抬不起头来。以财富论短长,拿父母的成功相互攀比,都是没志气的表现,暴露出了孩子内心自立、自强意识的缺乏。而从更深的层面来看,这是孩子的依附思想在作怪。

不可否认,孩子年纪幼小,要依靠父母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需要父母的保护,但是他们终究要长大成人,终究要走向独立。孩子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确立自立、自强的意识,反而过于强化对家庭、对父母的依赖心理,会对他的成长带来损害。所以,早日让孩子明白“自我”的价值,不以父母的地位评价个人,做一个有志气、自立的人,日后才有出息。

特别是对那些家庭条件不宽裕的孩子来说,让他们成为有志气的人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他们不能正确看待家庭背景的差异,而以家庭财富的多少评价自己,就会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富裕的同学卑躬屈膝,这对他们的人格健全、身心成长是非常有害的。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些父母和孩子意识里,还存在着“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结果,女孩子面对男孩子、他人的歧视产生自卑心理,乃至影响到与人打交道,影响到学习成绩。

一位女孩曾经向一位知心姐姐讲述自己的体会。她说,爸爸妈妈有时候总是对我说:“唉,你要是个男孩,该有多好啊!”

有的父母认为女孩子胆小,不像男孩那样顽强,将来很难做出什么成就,也对女孩子存在某中偏见。

对此,父母要转变观念,明白男女都一样,只要教育得当,女孩子也能取得好成绩,将来做成大事。并且,父母还要鼓励女孩子学会自强、自立,还可以用奥运会上的女英雄们激励孩子,让她们明白“女孩不是弱者,女孩也能超过男孩”!

“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困难,父母要引导孩子不必怨天尤人,也不必自暴自弃,而是要树立远大志向,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面对他人的歧视,也不必抬不起头来,而要学会自强不息、刻苦奋斗。对一个人来说,重要的不是被别人瞧不起,而是自己要瞧得起自己。所以无论面对怎样的情形,我们都要有志气,将来才能有所作为。

2.让“志气”引导孩子改变命运、创造成功

生活中可能充满了种种不幸,带给人们种种挑战。面对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前途,一些人的确处于不利局面,但是只有勇敢承认现实,不向命运低头、奋起拼搏,才能越挫越勇,创造成功的人生。

在这里,父母不仅要给孩子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条件,还要善于把拼搏进取的精神传递给孩子,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永不停息。

张海迪于1955年9月出生在山东济南,童年时代她曾经有过快乐的时光。但是五岁那年,张海迪患上脊髓血管瘤,并导致高位截瘫。

和同龄孩子相比,张海迪是不幸的,特别是到了上学的年纪,不能进入校门,这简直是一种非人的折磨。但是,她没有懊恼,也没有抱怨,而是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先后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

张海迪曾经跟随父母下放到一个贫穷的乡村。在那里,她坚持给村里的孩子们上课,并学习医学知识为乡亲们针灸治病,默默贡献自己的热情。1983年,张海迪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先后完成《轮椅上的梦》、《绝顶》等长篇小说,《鸿雁快快飞》、《生命的追问》等散文集。1993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完成了研究生课程考试,被授予哲学硕士学位。

面对生活的不幸和挑战,张海迪没有惧怕未来的困苦,而是成为一个有志气的人,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努力学习、奉献自己的青春。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改变自身命运的人,一个创造人生奇迹的女孩,而她成功的关键是有远大志向,学会了自立、自强。

其实,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美国海伦·凯勒也是这样一位有志气的人。海伦小时候染上了一种病,结果眼睛看不到东西了,耳朵听不到声音了。面对这种遭遇,她没有低头,而是奋发图强,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最终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考入了哈佛大学,成为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

物质条件毕竟是有限的,而精神财富的力量是无限的。特别是在孩子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来自内心的自我激励会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父母要努力引导孩子成为一个有志气的人,即使面对外界的不幸和苦难,也能以从容的姿态面对,能够自强不息。

此外,父母还要意识到,自己不能陪伴孩子走过一生,教给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显然更重要。孩子有志气,就能主动改变自身条件,具备积极的人生态度,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掌握自己的命运。说到底,让孩子有志气,就是让他们依靠自己、开发自己,在没有优越条件的情况下努力拼搏进取,甚至是与命运抗争,这一点对孩子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专家建议”

(1)让孩子学会凭借自己的力量获取财富、创造成功。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可以有多种实现的手段,有的人流血流汗,有的人使用阴谋诡计,有的人一味讨好他人。乞讨的人奴颜媚骨,失去了尊严和主见,这种软弱性不能使孩子立身、成事,因此必须丢弃。对孩子来说,从小就要学会凭借自己的本事实现梦想。

(2)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自强不息的人。年轻朋友处在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务必要在各个方面培养自己的意志、信念、理想和情操。一个人只有自强自立,才能眼睛向内,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创造成功的人生命运。正如张海迪所说的那样:“像所有矢志奋斗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寻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孩子要明白,面对命运,要相信自己、改变自己、创造成功。